《盛京时报》清末诗词考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价值

1.辑佚、补遗价值:大多数诗作仅凭《盛京时报》存世,像郭进修一直在东省为官,民国时参加吉林“冷社”,诗作很好,但除《盛京时报》所载,似无别集留存;《东三省日报》主笔汪洋与郭类似。个别诗人有别集存世,但只是清末民国刻印本,流传有限,像怡钦《梦石瘦人集》,据查只存藏于国家图书馆;陶大均、刘焕书与怡钦类似。《东三省日报》主笔房宗岳所载诗作不见于本集,吕清扬所载文章类似。

2.文学、政治价值:日本汉诗人宫崎来城在创刊号“文苑”出现,让人重新发现其诗作成就,也了解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和行迹。张元奇、怡钦、刘焕书、郭进修等人,诗作所载数量较多,各具艺术特色;像张氏“好太王碑诗”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与当时日人掠夺好太王碑有关,在好太王碑保护史上有特殊意义,值得好太王碑研究者重视。

3.东省文化价值:清末六年东省文学、文化很活跃,其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如张元奇、陶大均、程道元、曹祖培等东省官员的创作,怡钦、心籁、饮香子、煮石子、莫忱生、阴山痴子等报纸诗人群的创作,都值得重视。梁启超、秋瑾、吕清扬、丁福保等的诗文,于振宗、郁庆云旅日诗,绝海中津《蕉坚稿》等的刊载可看出清末东省文化的开放与进步。其所载很多诗作富有东省地域文化特征。

日俄战争后,徐世昌督东,积极延揽人才,推行官制改革,东省事业迅速发展,文化持续繁荣,以《盛京时报》为载体的诗词的活跃也是东省政治文化发达的表征。


[1]又称“东三省”,即今所谓东北,清末民国习惯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