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现已被学界所认可,“20世纪中国小说”应是它的题中之义,为此,我们把传统的“现代”“当代”小说作为一个整体,从“隔膜”主题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对其有新的发现和阐释。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已经一百多年了,期间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从初创到现在已基本成熟,其基本概念、范畴、话语方式、研究范围已经确定,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已经成为一门历史学科逐渐地被规范。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研究,如果仍用传统的理论方法和视角,在诸如文学现象、社团流派,甚至作家作品等固有的范围内进行的话,不能说没有意义,但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可能性不大。而反观21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研究新成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新的理论方法和新的切入视角。前者如高玉的《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即用现代语言学——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思想(思维方法)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型作了独到而深刻地论述。又如金宏宇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作版本校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用传统校勘的方法对中国现代著名长篇小说的版本及修改情况进行了校评,使“现代文学”学科更加历史化。至于从新的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其空间则更为宽阔,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现代文学”期刊、报纸文艺副刊的梳理研究,就使“现代文学”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其中栾梅健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从现代传媒的视角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其视角和结论比较新颖;而周惠博士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获2010年度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灾害”主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其选题和视角都比较独特,获“百优”博士论文自是专家对这一选题的肯定。当然,也有从“疾病”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研究的等。受此启发,本课题主要是对20世纪中国小说的“隔膜”主题进行系统地研究,其选题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隔膜”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第一,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第二,不通晓,外行。其同义词或意思相近的词还有“隔阂”“隔心”“隔行”,以及“冷淡”“冷漠”“漠视”等。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出身、地位、职业,特别是教育背景、所处境遇等等的不同,人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或隔阂是正常的,但是这种距离或隔阂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成为“隔膜”时,就是一种精神疾患和社会痼疾,它不仅影响了人们之间关心互爱的情感交流,更为严重的是它表现为一种“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的冷酷或残忍。因此对“隔膜”这种精神现象的描写或批评,曾是20世纪中国小说一个普遍的主题现象。通过对20世纪中国小说进行全面的梳理,我们筛选出表现“隔膜”主题特点鲜明的作家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归纳,按表现“隔膜”主题的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以学界普遍认同的概念,把20世纪中国文学分为现代和当代两个部分,再以“中国现代小说‘隔膜’主题研究”和“中国当代小说‘隔膜’主题研究”两个题目,分上、下两篇具体地实施,这也是本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