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将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置于中共党史的大背景之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不同时期所显现出的红色文化。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文化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等西方大国无视中国人民的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面对北洋政府的软弱无能,5月4日,北京高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座城市。在这一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他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开拓者;五四新文化运动创办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新青年》《湘江评论》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大范围形成了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如天津的觉悟社、济南的齐鲁书社、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讨会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22]是红色文化的最早精神形态。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红色文化也在这一时期不断从萌芽、产生到发展、壮大。
(一)国民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作为红色文化重要内容和成果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物态形式主要有中共一大、二大、三大会址,党代会通过的决议决定等文本,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旧址,北伐战争纪念地,广州海陆丰农民革命纪念地,革命先烈的牺牲地、墓葬等。这一时期,还形成了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船精神。
(二)土地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作为红色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物态形式主要有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遵义会议会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遗迹,苏区时期及长征途中的各种文献文件、会议、战斗场地,革命先烈墓地,后来兴建的相关的纪念设施等。还形成了以“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主要内涵的井冈山精神,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为主要内涵的长征精神。
(三)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有以抗日根据地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包括在抗日根据地区域内形成的地域文化、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形态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地域文化主要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苏北、苏中、苏浙皖、淮北、淮南、浙东、河南、鄂豫皖、湘鄂皖、湘鄂、东江、琼崖等抗日根据地,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是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抗日战争激发了全民族对日战争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核心诉求。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战士以爱党爱军的无私奉献情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还形成了延安精神;作为红色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全面成熟。毛泽东在这一时期集中全党智慧所写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政治、哲学、军事思想的成熟。另外,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可以打败帝国主义强国,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保障,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同时也证明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
(四)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国内和平、建立联合政府的最后努力。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区不断扩大,解放区人民的觉悟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以及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持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解放战争胜利推进的同时,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亦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理论逐渐完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许多表现解放战争历史画卷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出来,进一步丰富了红色文化。如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郑律成的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草火星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马可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等。与此同时,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如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以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多党合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纲领,等等。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物态形式更多,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淮海战役纪念塔等。此外,还有一系列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战役遗址遗迹,城市、乡村斗争的遗址遗迹,文化领域的名人旧居旧址,重大会议会址及会议文件,重要革命机关的旧址,革命战争线路,隐蔽战线斗争事迹及遗址遗迹,英烈牺牲献身地,等等。这一时期还形成了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创业精神。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是针对封建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官僚主义文化而诞生的新文化,它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质的飞跃,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处于动荡的战争环境里,它主要分布、流传于我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等空间区域内,尚未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主流文化。
二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红色文化实现了从区域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转变,成为凝聚人心、奋力向前的向心力和推动力。但是,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以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了重大扭曲。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历史进程、社会背景和具体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国家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在文化建设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的红色文化建设上升到了全新的高度,涌现出一大批以革命战争和民主改革为题材的文化精品。1949年,“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汇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的解放区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对“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对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的汇总。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红色歌曲、红色歌舞剧。红色歌曲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歌唱毛主席》《社会主义好》等,大型歌舞剧有《东方红》《长征组歌》等。
这些红色小说、歌曲等文学艺术作品的创造者用艺术的手段,重现了革命战争的场景,塑造了一大批红色艺术典型形象,对革命英雄人物、革命精神进行颂扬。这是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倡导艰苦奋斗、创新精神的活动不断涌现,在以红旗渠和大寨为代表的改造山河的壮举中,在向雷锋、焦裕禄等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中,形成了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破坏。“左”的思想占据了文化领域,1949年到1966年的文化建设成就被全盘否定。红卫兵美术运动、样板戏是这一时期主流艺术的表现形式。红色样板戏主要有现代京剧《沙家浜》等,还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1975年,文艺界受到整顿,创作出了比较好的电影作品《创业》《海霞》等。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仍以体现“文化大革命”为主题。
三 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12月2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时代到来。1979年10月,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阐述了“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红色文化也继续向前发展。红色文学作品被再次大规模出版,如《红旗谱》《红岩》《创业史》等小说作品。红色影视作品有《敌营十八年》《南昌起义》《百色起义》《秋收起义》《乌龙山剿匪记》,红色歌曲有《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大海啊,故乡》《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和歌曲等文艺作品既体现了革命元素,也展现了时代风采,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内涵体现了革命、建设、改革的理念,还形成了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98抗洪”精神等。
进入21世纪后,红色文化事业迅速发展。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首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为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理论条件,奠定了现实基础。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了明确规定,成为指导和推进红色旅游的纲领性文件。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下,红色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化产业和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基础。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进而深化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在前期红色旅游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旅游、红色文化的内涵。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这是红色旅游工作的一件大事,是加强和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新标杆、新规范和新指南,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红色旅游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制度保障。而且该文件更为突出强调红色旅游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突出强调红色旅游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重大作用。
在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许多地方通过举办红色旅游文化节和召开大会来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江西、湖南、甘肃等地的红色旅游节与革命纪念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例如,2017年以“伟人故里半条被子温暖中国”为主题的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在湖南隆重举行。该文化节以节会活动为载体,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18年,以“老区红军情、米仓红叶美”为主题的第十届红色旅游文化节在四川旺苍隆重举行。将红色元素与乡村体验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相结合,从而充分展示出旺苍、米仓红叶美景、绿色生态活力和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的红色文化。
对“红色经典”进行翻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被翻拍的红色经典有《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红日》《沙家浜》等。翻拍单位采用了现代拍摄理念、方式、技术,让红色人物、红色事件、红色文物等再现荧屏。与此同时,在新的创作理念下,一些反映革命事件、革命人物,体现革命精神的影视作品被创作出来,如《八路军》《长征》《井冈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海棠依旧》等。以《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为例,中影集团用10个月时间制作了《建国大业》,票房达到4.15亿元,主流影片在好莱坞影片夹击下的市场上杀出重围,震惊了华语影坛,受到业界、学界、大众的好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可以说是产业化运作下主流影片生产模式的范例。2011年6月15日上映的《建党伟业》,在内地上映仅一周,票房即突破1.5亿元。《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各自汇集了170余位实力派明星,演员阵容强大,加之成功的营销策略,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突破,可以说是红色文化产业化的典范和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后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以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红色文化为源头活水,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其他文化的精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
[1] 雷鸣剑:《传承红色基因开创军媒未来——纪念〈战士报〉创刊80周年“新闻继承与创新”研讨会综述》,《军事记者》2010年第9期。
[2] 《班永吉红色基因流淌在兵团人的血脉里》,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212/c40531-28943238.html)。
[3] 吴娜:《红色基因的文化学考察》,《人民论坛》2015年第35期。
[4] 刘雷:《传承红色基因是战略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11月9日第6版。
[5] 田歧瑞、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因论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7]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9] 习近平:《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第2版。
[10]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9页。
[11] [美]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12] 邓显超、杨章文:《红色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年第2期。
[13] 钟国云、陈欢:《红色文化:桂越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托》,《学术交流》2012年第11期。
[14] 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兰台世界》2011年第3期。
[15] 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红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16] 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
[17] 马静、刘玉标:《刍论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理论导刊》2012年第10期。
[18] 沈成飞、连文妹:《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
[19]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20] 游海华:《红色文化概念再探》,《红色文化学刊》2017年第1期。
[21] 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1—34页。
[2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