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序数效用论(Theory of Ordinal Utility)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考察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一 关于偏好的假定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不可能用基数准确地表示出来,效用之间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等)来表示。为此,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所做的一个排序。序数效用论者提出了关于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第一,偏好的完全性。偏好的完全性是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两个不同的商品组合。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可以断定,要么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要么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要么对A的偏好等于对B的偏好。
第二,偏好的可传递性。对于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则该消费者对A的偏好一定大于对C的偏好。
第三,偏好的非饱和性。在其他商品数量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偏好于一种商品数量大的组合。
二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描述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完全相同效用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表3-3 带来相同总效用的苹果和梨子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形状的无差异曲线。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曲线代表一种满足水平即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大。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就违背了偏好的假定。第四,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增加一种商品消费的同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才能保持效用不变;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表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为什么无差异曲线具有凸向原点的特征呢?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图3-5 无差异曲线
三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一)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含义
当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移动时,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会不断发生变化,而效用水平却保持不变。这说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在增加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同时,必然会放弃一部分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即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由此,经济学家提出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for Goods,MRS)的概念。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X对商品Y 的边际替代率用公式表示为: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边际替代率的公式为:
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进一步地,由于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即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增加一种商品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和相应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所以有:
从而,。
也就是说,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二)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商品的替代过程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for Goods)。具体地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发生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
由于从几何意义上讲,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所以,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图3-6中,当消费者沿着无差异曲线由A点运动到B 点时,商品X的增加量为ΔX,相应地商品Y的减少量为ΔY。这两个变量的比值的绝对值即,就是由A点运动到B 点的MRSXY。由于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就保证了当商品X的数量逐步增加时,即在消费者由A点经B、C、D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商品X所需要放弃的商品Y的数量是递减的。
图3-6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 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是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在某些场合,无差异曲线具有特殊的形状,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是直线型的,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
(一)完全替代品的情况
完全替代品(Complete Substitutes)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XY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如图3-7(a)所示。例如,在某个消费者看来,一瓶康师傅矿泉水和一瓶统一矿泉水是无差异的,两者可以以1∶1的比例相互替代。相应的效用函数形式为:
图3-7 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二)完全互补品的情况
完全互补品(Complete Complements)指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情况。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直角折线如图3-7(b)所示。例如,一只左脚鞋必须和一只右脚鞋同时使用。左脚鞋代替不了右脚鞋,右脚鞋也代替不了左脚鞋。相应的效用函数形式为:
五 预算线
(一)预算线的含义
预算线(Budget Line)又被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假定某消费者的收入为I全部用来购买商品X和Y,其中X的价格为PX,Y的价格为PY。所有的购买组合即预算线方程式为:
图3-8中,如果全部收入用来买X可以买到,即OB段,全部用来买Y可以买到,即OA段。不难看出,预算线的斜率为。
图3-8 预算线
(二)预算线的移动
当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就可以确定一条预算线。所以,当消费者的收入或者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预算线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动。
第一种情况:两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当消费者收入增加时,预算线向右平移;相反,消费者收入减少时,预算线向左平移,如图3-9(a)所示。
第二种情况:消费者收入不变,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动。这时,预算线的位置也会发生平移。如果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下降,则预算线向右平移;反之,两种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则预算线向左平移,如图3-9(a)所示。
第三种情况:消费者收入不变,商品X价格变化而商品Y价格保持不变。这时,预算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不变,而在横坐标上的截距会发生变化,如果X价格下降,则截距变长,反之,X 价格上升,截距变短,如图3-9(b)所示。
第四种情况:消费者收入不变,商品X价格不变而商品Y价格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在横坐标上的截距不变,而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会发生变化,如果Y价格下降,则截距变长,反之,Y 价格上升,截距变短,如图3-9(c)所示。
图3-9 预算线的移动
六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均衡
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的均衡。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或者说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第二,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在消费者的偏好次序不变、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两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消费者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便是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的均衡点,如图3-10中的E点。E点表明,消费者的最优购买组合为(X1、Y1)。
图3-10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均衡
为什么唯有E点才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呢?这是因为,就图3-10中无差异曲线来说,U3代表的效用水平是最高的,但是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既无交点也无切点,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达到U3的效用水平。就无差异曲线U1来说,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有a和b两个交点,这说明消费者利用既定收入可以购买a点或b点的商品组合,可以实现U1的效用水平。但是,U1的效用不是消费者追求的最大效用。事实上,就a点或b点来说,若消费者能改变购买组合,选择AB线段上位于a点右边或者b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则都可以达到比U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获得比U1更高的效用。这种沿着AB由a向右或者由b向左的运动,最后必定在E点达到均衡。显然,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E点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图中的消费者均衡点满足的条件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七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一)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其移动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
如图3-11(a)所示,当商品X的价格从P1降到P2时,预算线便从AB1移到AB2,消费者均衡点从E1移到E2,需求量从X1增至X2;当X的价格从P2进一步降到P3时,预算线又从AB2移动到AB3,均衡点从E2移到E3,需求量也进一步从X2增加到X3。由E1、E2、E3所形成的轨迹,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消费量的变化,称为价格—消费曲线。
图3-11 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
(二)需求曲线
由于价格消费曲线反映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因此,以价格为纵轴,需求量为横轴,很容易从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需求曲线,如图3-11(b)所示。
(三)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消费者收入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其移动的轨迹就是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ICC)。
(四)恩格尔曲线
当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发生变动时,预算线会平行移动,消费者均衡点也会随之移动。如图3-12(a)所示,当消费者收入I增加时,预算线从A1B1移至A2B2,消费者均衡点自E1移动至E2,对X的需求量从X1增至X2。当消费者的收入进一步增加时,预算线又从A2B2移动到A3B3,均衡点自E2移动到E3,对X的需求量也从X2增至X3,由E1、E2、E3所形成的轨迹,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的收入下对两种商品消费量的变化,称为收入—消费曲线。
图3-12 收入—消费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表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与某种商品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恩格尔曲线(Engel's Curve)。它以货币收入I为纵轴,以某种商品X的消费量为横轴,可从收入—消费曲线方便地导出,如图3-12(b)。恩格尔曲线的方程式为X=f(I)。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大多数商品的消费量会增加,从而恩格尔曲线的斜率为正。恩格尔曲线的具体形状取决于收入弹性的大小,如图3-12(a)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如图3-12(b)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考虑到有些商品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持续增加,可能沦为低档品,这时,收入增加,消费者对低档品的需求量会减少,也就是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动,恩格尔曲线斜率为负,如图3-12(c)所示。
图3-13 恩格尔曲线的不同形状
八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部分。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例如,在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X和Y的情况下,当商品X价格下降时,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货币收入不变,但是现有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增加了,也就是相当于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改变对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商品X价格下降,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X的购买而减少商品Y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不改变效用水平,收入效应改变效用水平。
(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3-14(a)中横轴表示的X商品为正常品。在X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1,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a点。在均衡点a上,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为X1。现假定商品X的价格下降使预算线位置由AB1移动到AB2。新的预算线AB2与另一条代表更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c点,c点是商品X价格下降后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点c点,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为X3。比较a、c两个均衡点,商品X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3,这便是商品X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这个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为了将总效应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我们需要作一条与预算线AB2平行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b点的补偿预算线FG。
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以将总效应X1X3分解为两部分,其中,替代效应为X1X2,收入效应为X2X3。
首先,比较a和b两个均衡点。a和b点均位于无差异曲线U1上,即效用水平不变。预算线AB1和补偿预算线FG先后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均衡点a、b,且它们各自以预算线的不同斜率表示了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与预算线AB1相比,补偿预算线FG的斜率绝对值较小,它表示在商品Y价格保持不变而商品X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商品X的相对价格下降了。于是,消费者就会增加商品X的购买而减少商品Y的购买,或者说,用商品X来替代商品Y。所以,与均衡点a、b相对应的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1X2就是替代效应。
然后,比较b和c两个均衡点。过切点b的补偿预算线与过切点c的预算线AB2是平行的,这表示在b和c两个均衡点的商品X和Y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而实际收入发生了变化,从均衡点b点到均衡点c点,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或者说,商品X价格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了,从而使得消费者对正常品X的需求量由X2增加至X3。所以与均衡点b、c相对应的X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2X3就是收入效应。
综上所述,图3-14(a)中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1X2为替代效应,它与价格PX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为需求量的变化量X2X3,它与价格PX也呈反方向的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量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和,所以,正常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三)低档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以下用图3-14(b)来分析低档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3-14(b)中的横轴代表低档品X的数量。商品X价格变化前的消费者均衡点为a点,X价格下降后的消费者均衡点为c,因此,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3,这就是总效应。然后,作与预算线AB1平行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便可以将总效应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其中,X价格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a运动到均衡点b,相应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2,这就是替代效应,X1X2为正值。而X价格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使消费者均衡点b运动到均衡点c,需求量由X2减少到X3,这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X2X3为负值,原因在于:X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减少对低档品X的需求量。
图3-14(b)中商品X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X需求量的变化的总效应为X1X3,它是正的替代效应X1X2和负的收入效应X2X3之和。在替代效应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绝对值的情况下,总效应与替代效应方向一致,即总效应为正值。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图3-14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四)一个特例: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英国人罗伯特·吉芬注意到这一反常现象,在当时,这个难以解释的现象被称为“吉芬难题”。
图3-14(c)中的横轴表示吉芬品X的数量。吉芬品(Giffen Goods)价格下降前后的消费者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c点。相应的X的需求量改变量X1X3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知:与均衡点a、b相对应的X1X2为替代效应,为正值;与均衡点b、c相对应的X2X3为收入效应,为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2X3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X2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X3为负值。
需指出,吉芬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作为低档品,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吉芬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吉芬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以上的分析可以解释“吉芬难题”。在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一个较大的比例,于是土豆价格的上升导致贫困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低档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它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
正常品、低档品和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总结如表3-4所示。
表3-4 各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续表
本章小结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一种主观评价,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n)来表示。基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工具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消费者从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以此为基础,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消费者应该使得自己花费在每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推导出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感觉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序数效用论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唯一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簇中的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表示消费者均衡。此时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出发,当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称为收入—消费曲线。由收入—消费曲线可以进一步推导恩格尔曲线。正常品的恩格尔曲线斜率为正,低档品的恩格尔曲线斜率为负。
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出发,当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称为价格—消费曲线。由价格—消费曲线可以进一步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最优消费量。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货币额与实际支付的货币额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消费者的社会福利。商品价格变化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序数效用论进一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需求曲线的形状。商品价格变化引起需求量的变化称为价格总效应。总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任何商品的替代效应都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正常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而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于是,对于正常品来说,总效应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即正常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对于低档品来说,大多数低档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作用,故大多数低档品的需求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对于低档品中的特例吉芬品来说,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的作用,从而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理论自测
1.请解释亚当·斯密提出的“价值之谜”——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价格很低,而钻石的使用价值很小价格却很高。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分别是如何解释需求曲线的?
3.何谓边际替代率?解释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
4.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低档商品与吉芬商品之间的区别。
应用自测
1.假定某人消费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为,商品价格分别为PX和PY,收入为M。求此人对X和Y的需求函数。
2.假定某人的效用函数为。
(1)若X=5,则在总效用为10单位的无差异曲线上,对应的Y为多少?
(2)计算该点的边际替代率。
3.某君消费两种商品X与Y,其消费形式已满足下述条件:。现在假设PX下降而PY保持不变,请证明:
(1)若该消费者对X的需求缺乏(富有)价格弹性,则他对Y的需求量会增加(减少)。
(2)若他对X的需求为单位价格弹性,则他对Y的需求量将不变。
4.设某市场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为:P=30+2Q,P=120-Q。求此市场的消费者剩余。
5.已知某消费者每年用于购买商品X和Y 的收入为540元,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20,PY=30,该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2。该消费者每年购买这两种商品的数量分别为多少?从中获得的总效用是多少?消费者用于购买两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份额分别为多少?
6.上题中,假如两种商品的价格未知,求该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需求函数。
7.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和货币的效用函数为U=Q0.5+3M。求:
(1)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2)当,Q=4时的消费者剩余。
8.假定某消费者关于某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U=20Q-Q2+2M。求:
(1)该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2)反需求函数。
(3)当P=2时的消费者剩余。
案例分析
案例3-1 最好吃的东西
兔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兔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兔子和猫争论不休,跑去请猴子评理。猴子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
案例3-2 春晚的怪圈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老百姓在过春节的年夜饭中增添了一套诱人的内容,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记得1982年第一届春晚的出台,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越来越多,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达,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人们对春晚的评价却越来越差了。原来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赞美之词变成了一片骂声,春晚成了一道众口难调的大菜,晚会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
案例3-3 受欢迎的自助餐
自助餐是受消费者欢迎的一种餐馆就餐方式。说到自助餐的特点或好处,人们通常总会摆出这么两点:第一,品种丰富,消费者可以随意搭配。在自助餐台上,通常会摆放着各式的冷菜、热菜、主食、饮料、甜品及水果等,每个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在丰富的品种中选取所喜好的食品,放入自己的盘中享用。第二,自助餐一般是按人计费,而且,每个消费者只要交了一人的就餐费,就可以不受限量地享用自助餐所提供的各种食品。当然,自助餐除了这两个主要的好处之外,它的优点还包括就餐比较随意轻松,就餐通常不用排队或等候时间较短,等等。
有意思的是,自助餐好处有时也会被简要表述为:消费者只要交了钱,爱吃多少就吃多少。言下之意就是两个字:赚了!于是,另一个问题产生了:难道自助餐馆的老板亏了吗?那当然不会!那么,如何看待这一有趣的现象呢?
首先看一下自助餐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我们知道,消费者总是在既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下,通过选择最优商品组合来实现最大的效用水平。自助餐恰恰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这种选择行为的要求。因为,一份自助餐的价格即一个消费者的用餐总支出是给定的;消费者可以在丰富的食物中进行选择。不仅如此,消费者通常每次对各种食物的选择量都比较小,从而使得自己享用的食物品种更丰富、搭配更合理,更好地满足了自己的就餐偏好。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饮食健康和营养多样化的平衡。所以,相对于非自助餐只能享用有限的就餐品种而言,自助餐以其丰富性和灵活性更有利于消费者实现最优的商品组合,从中获得更大的消费效用。
此外,自助餐的价格相对是比较低的。由于自助餐的制作食料通常能较大批量地采购,从而降低了成本。还由于自助餐的烹调制作过程和服务程序相对简单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等成本。这些低成本的因素使得自助餐能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这也自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那么,自助餐馆的老板又是如何考虑并设计价格,从而使得自己能够盈利的呢?在此要提及的就是那个重要的消费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吃自助餐时确实面对丰富的食物,且享用不限量,其中有的食物可能还比较贵,譬如牛排。但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很喜欢吃牛排,他往自己的盘里放一两块牛排然后吃掉,这当然正常;如果他继续吃第四、第五块牛排还可以勉强理解的话,那么,他再继续吃第十块甚至更多的牛时将会如何,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其实,在一般的情况下,随着牛排消费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即便是极偏好牛排的消费者,也不可能吃过多的牛排。在牛排边际效用递减的过程中,消费者一定会选择边际效用更高的其他食物来替代牛排,以获得更大的消费满足。更何况,过多数量的消费还会带来负效用,这种伤害是每个消费者都不情愿领受的。
正因为如此,自助餐馆的老板不必担心以上假设的情况会发生。而且,即便真有某个消费者享用很多牛排,那餐馆里一定还有其他消费者享用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牛排。这样一补偿,自助餐馆老板在总体上也就不会亏损了。另外,自助餐馆老板更清楚,尽管自助餐的消费不限量,但每个消费者的胃口大小是有限的。其实,自助餐的消费不限量只是一种说法,从根本上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限制。所以,自助餐馆的老板总能设定一个适当的价格,既能吸引消费者,又能使自己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李明志、黎诣远:《微观经济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刘冰、王立成:《经济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七版),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