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边疆制度的国家。历史上的边疆观念、边疆治理方略及其相关著述的内容十分丰富,并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家治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学者对其所作的研究持续进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既定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的观念和理论,是在王朝国家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历史上的王朝,都是站在其统治的核心尤其是王朝中央所在地来看待和确定边疆的,因而不仅将边疆视为核心区之外围的边远地区,也将其看作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在此条件下构建起来的边疆,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和道德内涵,在政治和文化的差序等级中处于亲疏关系的远端。这样的观念长期延续,影响极其深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期,我们都把边疆界定为“边疆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把边疆治理置于服从和服务于核心区治理的地位,甚至还将边疆治理置于民族问题的框架下谋划,对边疆和边疆治理都重视不够。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快速推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变化。在世纪之交达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和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尤其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而居于世界第二位,国家崛起的事实浮出水面以后,全面增强综合国力并最终完成崛起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与此同时,中国也越来越融入世界,国家的活动已经覆盖全球并向外层空间拓展,国家的海外利益迅速增长并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此背景下,把国家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结合起来,把陆地边疆与海洋边疆结合起来,在领土范围通过对边疆的全面开发和治理来创造新的增长极,尤其是加大对海洋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而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必然和紧迫的任务。而且从维护海外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和界定自己的边疆和谋划边疆治理,也成为攸关国家崛起目标能否实现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空间场域的条件下,能否基于这样一个全新地理空间而对中国的边疆进行合理界定,进而在一个宏大地域空间中谋划国家的边疆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崛起是“全球体系中除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崛起后的最伟大事件”,也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事件之一”。[1] 中国在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的过程中,国家的边疆已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赫然凸显在世人的面前,边疆治理也成为国家治理中重要而特殊的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的论断,更是彰显了党和国家加强边疆治理的决心和意志。可是,既有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却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在边疆理论和边疆治理理论领域,“现有”与“应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为了对现实需要作出积极回应,推动我国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于2011年设立了重大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该项目,并在此特定的背景下开展研究。该项研究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上边疆及边疆治理的观念和理论,总结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边疆和边疆治理的做法和理论,开展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创新,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
目前,中国边疆和边疆治理问题的凸显,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把边疆与边疆治理与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割裂开来,既无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中的各种问题,更不可能达成创新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的目标。而且放眼全球那些边疆范围广大且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国家,大都从国家政治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看待和界定自己的边疆,进而从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谋划和部署边疆治理。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也必须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边疆和边疆治理,不仅要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全面地认识中国各种形态的边疆,而且要把边疆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的总体格局中,将其视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中来考察。
为了回应现实的需要,本项研究着重于理论上的梳理和创新,以求形成一个全面阐释中国的边疆理论和边疆治理的理论体系。因此,项目要涉及历史上的边疆观念、制度和治理,却并不着重于历史上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研究,更在意于总结历史上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挖掘历史上边疆和边疆治理的文化资源,以求达成古为今用的目标;要研究若干具体的边疆问题,却不局限于具体的边疆问题,更在意于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提升和阐述理论;要考察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大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却并不着重于对这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更在意于由此而拓展我们对边疆和边疆治理的认识,并注重发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要全面梳理历史和现实中边疆和边疆治理的理论,却不注重于对此进行总结和概括,更在意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进而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
基于特定的背景、目标和任务,本项目在研究中努力凸显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视野。项目研究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和审视中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因而在研究中突出边疆的政治地理空间性质,把边疆治理纳入国家治理的总体框架中考察;二是世界眼光。项目研究努力避免把中国的边疆孤立起来而作个别考察,不仅将中国的边疆置于整个领土空间中,而且努力将其置于中国国家活动覆盖的整个地理空间来考察,并注重借鉴其他国家边疆治理的经验和理论;三是创新理论。项目研究十分注意理论创新,不论是考察中国历史的边疆构建和边疆治理,还是考察其他国家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还是总结当代中国边疆和边疆治理的经验教训,皆着眼于通过理论创新而构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四是服务现实。本项目虽为“理论研究”,但十分注重把理论研究与国家治理和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致力于回应中国崛起过程中对边疆和边疆治理理论的需求,努力通过全面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新形势的边疆和边疆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以理论来服务于现实。
本著作就是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持续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本成果在项目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既对项目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又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提炼并增添了新的内容。从总体上看,它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构建了一个关于边疆和边疆治理的理论体系,实现了有效的知识供给和理论供给,并开拓了边疆研究新的视角和新的领域。
[1][英]罗丝玛丽·福特:《中国与亚太的安全秩序:“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余潇枫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