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际战略研究的议题
中国素有战略传统,从战略角度和高度思考问题是中国哲学思维所向,立足于全局、着眼于长远研判内外情势、确定目标与方向、进行战略布局是中国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判断国际形势并确定应对之策就成为中国最高决策层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正是在国内外风云激荡的冲击下,国际战略的概念、思想与理论在中国应运而生、应时而起。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善于从中国战略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将战略思维从传统的军事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当时中国深受国际形势变革的影响,从救亡图存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国领导人高度关注战略的国际维度,并逐步提出国际战略的概念,形成了丰富的国际战略思想,国际战略思维成为中国决策者渗透在骨血里的智慧。据考证,王稼祥是中国使用国际战略比较早的领导人,他在1962年报送中共中央的《关于人民团体在国际会议上对某些国际问题的公开提法》的文件中,将争取建设社会主义的国际和平环境称为“毛泽东同志一贯的国际战略思想”。[4]197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议在京召开,邓小平对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之概括为中国的“国际战略原则”,[5]此后国际战略一词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采用的一个术语。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打开国门的中国必然要接受方方面面的国际冲击,国际战略因而受到领导人越来越积极的重视。决策系统的变化影响乃至引导着学界的关注和偏好。1979年年底,由军方主导的中国国际战略学会应运而设。与此同时,部委所属研究机构也加强了相关研究,高校更是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进行了努力,促使国际战略从军事术语、政治术语走向学术话语,推动国际战略研究走向正规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国际战略演变和领导人的国际战略思想研究成为热点,《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1993年版)堪称界标。与此同时,西方战略著述的引介渐成热潮,中国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成为推进相关研究的重要力量。这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第一波高潮。进入21世纪,大战略研究成为引领国际战略研究的前锋,推动形成了中国的国际战略研究新高潮,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对中国和其他大国国际战略的剖析愈发深入,与之相关的是,国际战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逐步展开,国际战略研究的黄金时代拉开帷幕。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在国际战略的内涵与外延方面逐步取得共识,尤其是逐步将国际关系一般性问题剔除,更加专注于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思考对外关系并进行顶层设计与谋划。唐永胜认为:“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较长时期、全局性的谋划,是主权国家在国际斗争中运用国家实力谋求国家利益的筹划与指导,其表现形态是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国际战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从军事战略扩展而来,是国家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在谋求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从过于偏重纯军事领域向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领域扩展而带来的必然结果。”[6]李景治则指出:“国际战略谋划的是国家在对外关系领域内那些具有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它以参与国际竞争为出发点,并在国际竞争中使用国家力量以实现国家利益的谋略。国际战略的基本主体为主权国家,其基本表现形态为主权国家的对外战略。”[7]王家福作为长期研究国际战略的专家,着重强调国际战略的学科意义。他指出,国际战略学是国家运用各种力量为达到长远、根本、全局的目标和利益,高智能地设计与最大限度地运用国内外战略势能的科学与艺术。国际战略学研究设计的最高目标为最具创意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的最佳组合。国际战略学研究者是以通才为基础,以文理交叉为生长点,以“意志自由”开掘出巨大的内在力量,运筹走向世界远方的综合性探索。[8]
综合学界对国际战略研究的基本认识,我们认为,国际战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主权国家,其研究内容则是从战争到平时,从安全领域到所有重要领域。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维决定了,唯有密切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秉承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相辅相成的思想意识,才有可能把握好国际战略的真谛。
国际战略必然有其时空条件的依托和限制,它立足于国家,又需要放眼全球,有其战略支点;它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全局,又必须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它关注眼前,又摆脱不开历史制约,更需要关注未来。与此同时,国际战略还需要关注实际成效,而不仅仅是着眼于顶层设计,有着明确的效用诉求。有鉴于此,国际战略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国际战略思想、国际战略目标,还是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手段、国际战略模式、国际战略制定、国际战略实施、国际战略评估、国际战略调整等均属其重点关注的范畴。当然,国际战略服务于国家利益,因而国家利益的认识与划定是国际战略的依归,而其基础在于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清醒认识(包括国家实力的优势与劣势所在),国际环境评估是至为关键的外在条件,而国家战略目标与国际战略谋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手段的选择更是战略谋划的关键内容,战略目标、战略谋划、战略手段三者构成国际战略的内在要素,战略评估与战略调整则是战略研究的进程性因素,国际战略永远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变动中调整。为完成战略目标而持续谋划和实施,上述因素均可视为国际战略的核心内容。国际战略的成功有赖于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之间的平衡。国际战略的目标不能超越国家实力的可能,古今中外许多国际战略的失败就在于目标超过国家实力的允许而造成灾难,国际战略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和策略配套,且各种手段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全球化浪潮激荡,使得世界连为一体,国内—国际互动更趋频繁密切,这样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国际战略的重要性,凸显出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的必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国际战略倍加重视,强调互利共赢与正确义利观的基本价值,确立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定位。新时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景光明,随着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向全世界的延伸,作为国家实力与世界地位之间的桥梁,国际战略谋划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加强国际战略研究恰逢其时。
国际战略研究有着跨学科、交叉学科的基因。从中国文化上看,中国素有胸怀天下的战略传统,其战略研究来自于政治理想的现实表达,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深远的历史渊源,有着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对现实的冷静判断和对前景的精准谋划。可以说,这是中国国际战略最深厚的基础所在,国际战略概念为中国所提出并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其缘由也在于此。从当代发展上看,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不再自困于单一学科,而是积极寻求其他学科的营养,并不局限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通识专业对人性的深入考察,还将其触角伸向临近学科,甚至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寻求思想启示和研究工具。国际战略研究缘起于安全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交叉探索,自然离不开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滋养,并积极寻求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的学科交叉,反过来也推动着这些学科的深入发展。与之相关的,国际战略的研究工具也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比较研究,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无论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无论是个案分析还是综合研究,国际战略研究总能呈现纵横捭阖、气象万千的局面,其哲学性令人遐思,其理论性令人着迷,其现实性令人冷静,跨学科、交叉学科的魅力在国际战略研究上得到了全面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