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概况
长江流域工农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基础比较雄厚,并兼有沿海和内地两方面的经济特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长江流域经济,不仅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横向联系,实现资源、技术、经济优势互补,促进生产力布局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及三峡工程建设,有利于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的振兴发展。从城市功能看,必须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发展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劳务、外贸及第三产业部门;增加对城市的管理以及为区域提供综合性服务功能。整体来看,长江流域的城市正在向社会化、功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2018年,长江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4万亿元,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71.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1万亿元,约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7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6万亿元,约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6134元,略高于全国人均GDP(6464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其中,流域东部的5个省市地区生产总值约为31.5万亿元,约占长江流域的49.2%;流域中部的5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7.6万亿元,约占长江流域的27.5%;流域西部的9个省市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5.1万亿元,约占长江流域的23.59%[4]。区域间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8个中西部省份累计实现213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困,占全部2904万贫困人口的73.7%。长江流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2018年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全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2.24%,专利授权数占全国比重超过47%。
一 农业发展概况
1.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从长江干流流经的省市来看,除上海外,其他省份均分布有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其中,江苏省有贾汪区等23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安徽省有涡阳县等41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江西省有进贤县、永修县等33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湖北省有阳新县、远安县等29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湖南省有湘潭县、湘乡市等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重庆市有潼南区、梁平区等6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四川省有中江县、三台县等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贵州省有开阳县、普定县等31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云南省有宜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等46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市、区)。同时,长江流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就占全国比重极高,仅长江经济带[5]的11个省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达40%以上(见图2.7)。虽然近两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其占全国比重依然在40%左右。
2.长江流域农业发达,经济作物品种繁多。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积温高,农作物生长期长,许多地区雨热同季,农业生产的光、热、水、土条件优越。流域有耕地2460多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4,其中95%分布在宜宾以下的流域东半部,尤以长江中下游最为集中。农业生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40%,粮食产量也占全国的40%,其中水稻产量占全国的70%,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仅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就达36%左右(见图2.8), 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为23918万吨,较2011年增加2219万吨。流域内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丰富,油菜籽、芝麻、蚕丝、麻类、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川的水稻、油菜籽、桐油、柑橘,湖北的芝麻、芒麻,湖南、江西和浙江的油茶、毛竹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所以,长江流域不愧为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图2.7 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及其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2019)、各省市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图2.8 2011—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及其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2—2019)、各省市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3.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和岷江、大渡河、嘉陵江上游是我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山地森林较多,除松、杉外,还有油茶、油桐、乌桕、漆树、女贞、毛竹等多种经济林木。全流域木材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4。长江流域西部虽为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但草场辽阔,日照充足,温差较大,有利于牧草生长,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中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藏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藏马。而长江中下游则农业发达,养殖业兴旺,四川、湖南、江苏是全国生猪拥有量最多的省份,四川、上海、湖南每公顷耕地载有生猪量为全国最高的地区,四川的黄牛、水牛等大型家畜拥有量居全国之冠。所以说,长江流域又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 工业发展概况
1.长江流域发展工业优势明显。首先,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约有110种,其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就有30种,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流域内丰富的农副产品如粮、棉、油、桑、茶、果、畜、禽、鱼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它们为流域轻、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雄厚的物质条件。其次,长江流域是我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已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轻重工业比较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炼油、电力、轻纺等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流域内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优势明显,是工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最后,长江流域内部差异极大,可多方位、多层次地选择工业发展方向,为区际间专业化协作提供客观条件;流域内交通运输较发达,长江水系通航里程约7 × 104公里,与铁路、公路交织成巨大的交通网络,为满足工业生产流通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了可靠保证。
2.长江流域工业地位突出。长江流域是我国近现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其工业生产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结构以冶金、纺织、机械、电力、石油化工等部门为主。流域内已形成攀枝花、重庆、成都、马鞍山、南京、上海六大钢铁基地和许多具有省级意义的钢铁基地,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4%以上;昆明、东川、清镇、黄石、株洲、贵溪、铜陵等地有色金属基地,生产能力占全国40%以上;武汉、上海、重庆、南京、成都、十堰等地的机械工业,中下游的上海、南京、安庆、九江、岳阳、武汉、荆门七大炼油中心,上游宜宾、泸州、长寿等地的天然气化学工业,上海、南京、仪征、临湘、安庆等地的石油化学工业,均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基地;流域内已形成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电网,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都超过全国的1/2;轻纺工业基础雄厚,各类工厂遍布长江上下游,尤以中下游地区最为发达;其他如建材、化肥、食品、造纸等工业亦较发达。
3.长江流域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省域间差异大。由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同和历史上的原因,工业发展很不平衡,从全流域而言,下游地区工业化程度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较低。就各地区而言,工业又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发达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西部地区除重庆、成部、昆明、贵阳和攀枝花外,工业较为落后,基本上是一个待开发地区;上海已完成工业化,正打造服务型产业体系;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5省工业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发展对 GDP 贡献较大(见表2.1),各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25%,同时,长江流域工业发展对全国工业发展有重要贡献,仅长江经济带工业增加值就占全国的47.44%。此外,长江流域各城市的工业结构类型有所不同。特大型城市,如沪、渝、汉、宁四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工业结构呈综合性发展。流域内还有一些省会城市,如贵阳、成都、长沙、南昌、合肥等,也具有综合性特征。还有一些城市,大多以一个或几个工业部门为支柱,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湖州等属轻纺和电子工业城市;十堰是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常德是以烟草加工业为主的城市;自贡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马鞍山、铜陵、新余、黄石、攀枝花、东川等是以钢铁、有色冶金工业为主的城市;宜昌、丹江口等是以电力工业为主的城市;荆门为石油化工城市;萍乡等为煤炭工业城市。
表2.1 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工业化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11省市2018年统计年鉴提供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4.长江流域工业创新动能强劲,市场化创新绩效突出。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6]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基本上呈稳步上升态势(见图2.9),由2011年的13.78%持续上升至2017年的17.83%,平均每年增长0.8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极大地推动了长江流域工业创新发展。可以说长江流域主导了全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进程。此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份额及增速远高于中上游地区,是推动长江流域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核心地区。同时,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工业创新市场化绩效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极化分异趋势(见表2.2)。2017年,浙江、上海、重庆、湖南、安徽、江苏6省份为工业创新成果市场化第一梯队,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是长江流域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北、江西为工业创新成果市场化的第二梯队,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为工业创新成果市场化第三梯队,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份额持续走低,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巨大,亟待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增强绿色发展技术支撑。
图2.9 2011—2017年全国及长江经济带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份额
资料来源:根据11省市2012—2018年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表2.2 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份额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2017)、各省市2012—2018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整理。
三 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城市之间的资金、技术、信息交流逐渐增多,以信息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在城市之间的交通仓储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教育广播影视业、科研综合服务业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日趋活跃。
1.长江流域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甚至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长江流域的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仓储邮政业等典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2017年,长江流域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4598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5倍;长江流域房地产业增加值为32514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3.6倍;长江流域交通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为24863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2.7倍。以长江经济带[7]的11个省市的数据来看,交通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见图2.10), 2011—2017年来三个典型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几乎均保持在平稳且高水平的状态,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始终保持在40%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也存在缓慢上升的趋势。就房地产业而言(见表2.3), 2012—2017年以来,全国层面的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呈波浪形变化。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7个省市的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图2.10 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典型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整理而得。
表2.3 2012—2017年全国及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 (%)
资料来源:根据各省市2013—2018年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整理。
2.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业体系。当前长江流域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为两翼,以整个长江流域为腹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即信息处理和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等,包括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中介机构和市场,形成了多层次的服务业体系,提高了为长江经济腹地服务的能力和整体水平。同时,通过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抓住世界服务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培育承接服务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发展服务业新业态,促进长江流域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
但是由于长江流域中游区域各城市间的城市流辐射强度普遍弱化,特别是武汉这个长江中游区域唯一的巨大城市,由于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导致它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产业上的传导和辐射功能弱化,无法使周边的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聚集,无法更好推动服务业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