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绿色发展视域下流域治理的新时代要求
顺应可持续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绿色发展在我国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开展绿色发展的实践行动,绿色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特征。
一 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
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客观现实的重大理论贡献,符合历史潮流的演进规律。绿色发展得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持续发展理论、“两山”论、绿色发展系统的理论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高度融合。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进程中,必须深刻认识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绿色发展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的相互关系。
绿色发展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系,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求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建立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效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第一,在理念培育方面,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是一场革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广为各方接受,高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正在成为各地的自觉实践,绿色发展观已深入人心。第二,在主体架构方面,经过不断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地方党委、地方政府、地方人大、地方政协、司法机关、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为主体的环境共治的格局。第三,在区域发展方面,通过改革统筹和优化了区域的发展资源。流域上游与下游间的生态补偿以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正在全面建立,区域绿色发展的公平机制开始发挥效应。第四,在有效监管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区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既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又预防和控制了区域环境风险。第五,在保障措施方面,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绿色金融体系、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第六,在治理实效方面,区域环境风险正在得到控制,“散乱污”企业正在被清理整顿,产业结构正在科学调整,侵占自然保护区、破坏湿地、污染环境的现象被大力遏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表明了我们党持之以恒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绿色发展将“美丽中国”作为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 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交集
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交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绿色是新时代实现新目标的必然选择。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经济、政治、生态文明、文化和社会建设相对应。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和原色,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立足点,深化、细化生态管理,改进生态治理,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体现自由全面、生态有机的发展观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尊重人的创造精神,鼓励人的自由自觉的智慧力量的发挥,转变了过去以破坏自然甚至不惜以损害人的自由、健康为必然代价的发展方式,从而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同时,绿色发展强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化、有机化。人和自然都是有机体,是能够与内外环境进行联系和互动的复杂系统,以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共生共荣实现个体的充分生长。绿色发展以和谐共享为主旨,在价值追求、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方面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友好的发展模式。
(三)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相统一
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一种和谐性发展,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的鲜明的价值取向。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是一种系统性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共同体现了现代生态文明的系统性整体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绿色发展的具体化,绿色发展是通过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绿色发展能够实现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结合统一。其本身就包含节约用地、用水和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耗能之意。同时,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又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并行并重,才能实现永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放眼人类未来,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
生态系统不分国界,绿色发展不分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全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导致整个全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同样地,一个国家生态治理措施也会影响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让绿色发展引领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诉求,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当代中国和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其着眼于人类未来,同全球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建设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三 绿色发展视域下流域治理的基本趋向
(一)转变治水思路
五大发展理念关系全局,在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均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加快转变治水思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水利工作新方针、新思路,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必须全面推进治水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好水短缺、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问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二)以系统、协调为流域治理的要点
把流域看作一个整体,做好流域尺度的系统设计、产业布局和区域协调,打破部门交叉和条块分割,利用系统性的综合措施确保流域生态系统恢复。坚持源头治理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由“灭火管理”转向“源头抓起”,多举措组合“出击”,完善流域生态系统。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各流域水资源条件、发展水平不同,水利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必须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总体部署、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四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围绕精准扶贫要求,着力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配性、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同时,必须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红线的刚性约束作用,以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着力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三)凸显流域治理全过程绿色化
(1)规划绿色化。在流域治理中,制定能够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关系的规划,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如上位规划、水利规划及其他行业平行规划,明确其对流域发展的总体定位和控制性要求,谋划与流域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
(2)治理绿色化。在“绿色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绿色治理”,包括水行政部门在内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对流域进行生态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的外部化,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3)管理绿色化。明确流域责任主体及相关责任方权责边界,从而有针对性地从机制建立、机构设置、制度约束及保障等方面提出流域管理措施,实现管理体制集约化、制度化、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