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
治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海上安全等新的全球性的安全问题,亟须配套的国际制度体系,但目前与新安全问题对应的制度形态研究仍然不足。治理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海上安全等新安全问题领域的制度常常具有非中性,既没有强调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没有体现南南合作、南北合作在全球治理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融入世界秩序,需要重视制度性权力,避免非中性制度的损害。
本书将在回顾新安全观、全球治理制度形态(霸权国“制度暴力”形成历史路径)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全球公域、网络安全、经济安全等具体新安全问题领域内(受到研究时间、精力和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限制,本书仅选择以上问题领域)探讨新兴国家制度性权力建构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基于以上思路,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引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治理会涉及的几个相关概念。本章介绍本研究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包括新兴国家、全球治理、制度性权力等,并为后文的案例和实证分析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范畴的有效限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简单的概念问题却往往成为最困难的学术难题。以不同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为起点,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研究范畴之定义。为了便于研究,有效控制研究对象的范围,本章在研究开端对这些涉及的基本概念给予有效定义,以便强调研究的边界,并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可以通约的对话语境。
第二章讨论全球治理的背景和基本问题:一是新安全挑战和新安全观的背景;二是权力不对称与制度非中性的基本问题。本章描述了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的两大类问题:第一类是全球治理作为一种集体行动所面临的普遍性集体行动困境的问题,即搭便车行为影响有效治理行动的形成。在兼顾有效性与合法性时,常常需要面临“二律背反”的困境,无法两者兼顾。第二类问题是新兴国家作为一个国家群体所面临的行动困境,即存在权力与贡献的不对称,受到制度非中性的损害。本章的目的是在分析这两类问题的基础上,分别给出相应的应对路径:应对普遍性问题,出现了制度内部定向受益者、复边型治理与非正式制度等形态;而应对非对称性问题,新兴国家需要强调多维度权力,重视塑造制度性权力。
第三章涉及全球治理的议题领域举例和应对之策。本章从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全球问题新安全领域挑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予以分析。首先,选择了一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研究主题,即全球公域(网络、公海、外空、极地)治理。逐一简单分析目前的治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该领域治理存在不均衡现象,进而提供一定的应对建议。为了更深入观察,报告还选取了网络空间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等几个具体领域予以分析。先是分析网络空间战略互动的独特性,进而剖析这种特性为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和战略互动带来了什么新要求。此外,本章还剖析了新兴国家借助G20平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该平台同样面临全球治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难题,而在应对以上问题时该领域呈现出其特有的治理形态。
第四章将观察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展望全球治理秩序的未来。本章分析了在面对全球治理新挑战时,新兴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实践,局限于研究精力和本书覆盖范围,该部分采用举例分析的方法,选择典型案例和应对予以分析。第一节分析了当前全球治理中突出的新问题,即美国的“退出外交”,这对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议事方式以及全球公共产品供应、治理秩序本身的稳定都构成剧烈冲击,也给新兴国家围绕全球治理开展外交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复杂性。第二节研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展的南南合作,论述了新兴国家借助金砖国家合作平台积极发声、改变制度非中性的侵害、提升制度性权力、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最后,由于全球经济治理的安全意义不断凸显,同时,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强,第三节分析了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安全治理的互动关系,展示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以及作为塑造未来全球治理秩序的积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安全治理的主张、路径和贡献。
[1] 张宇燕、田丰:《新兴经济体的界定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第7—26页。
[2] 李政:《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内涵、范围与国际地位》,《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第12—18页。
[3] 胡必亮、唐幸、殷琳:《新兴市场国家的综合测度与发展前景》,《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0期,第59—85页。
[4] 谢来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市场转向与新兴经济体的环境升级》,《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2期,第22—33页。
[5] 邓若冰、吴福象:《权力博弈、制度变迁与全球治理》,《国际经贸探索》2016年第6期,第87—98页。
[6] 徐秀军:《新兴经济体与全球治理结构转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0期,第49—79页。
[7] [美]约翰·鲁杰主编:《多边主义:一种国际形式的理论与实践》,苏长和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 [美]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5、237—248页。
[9] 叶江:《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大国战略转型》,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第253—255页。
[10] [日]星野昭吉:《全球治理的结构与向度》,刘小林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6页。
[11] 蔡拓:《全球治理的反思与展望》,《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108—113页;苏长和:《互联互通世界的治理和秩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2期,第25—35页。
[12] 张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9期,第4—9页。
[13] 韦宗友:《非正式集团、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外交评论》2010年第6期,第105—116页。
[14] 张宇燕、任琳:《全球治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国际政治科学》2015年第3期,第1—29页。
[15] 《习近平在二十国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人民网,2013年9月6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9/06/content_1294932.htm。
[16]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7] Thomas Risse,“‘Let’s Argue!’:Communicative Action in World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4,No.1,2000,pp.1-40.
[18] 张文显、谷昭民:《中国法律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展望》2013年第2期,第1—20页。
[19] 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年第2期,第97—105页。
[20] 徐秀军:《规则内化与规则外溢——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内在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9期,第62—83页。
[21] 任琳:《多维度权力与网络安全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0期,第38—57页。
[22] 张茗:《全球公域:从“部分”治理到“全球”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1期,第57—77页。
[23] 陈伟光、王燕:《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中国策》,《改革》2016年第7期,第25—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