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期盼传统媒体王者归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
不同在于:这烙印怎么烙上去,又烙到什么物体上?烙印方式与烙印物,正是区隔时代的重要标志。
迄今为止,人类的信息传播无外乎三个时代:镌刻时代、印写时代、数字时代。结绳记事只是人类传播大历史的小小插曲,在山崖石块、陶匏砖木、龟骨贝壳、铜铁器皿上镌刻文字,以记事表意达情,这是镌刻时代。流传至今的人类早期思想精华、活动踪迹的稀有记载,靠的正是镌刻,才得以流传至今。
从竹简帛书皮革纸张,到汗牛充栋的书刊报章,人类5000年文明史如灿烂星空,全靠书写与印刷的记载、传播。这期间,有线与无线电波在信息传播史中发挥了并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只是短暂之一瞬,不能成为一个独立传播时代,可视之为印写时代之附庸。口耳相传,人体自带功能,是跨时代的“自带流量”传播,会伴随人类的整个历史。
数字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技术与电信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电脑、智能手机、各种穿戴摄录设备等,它们对印写传播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大大降低了图文、视频记录与传播的门槛,将千百年来人类少数精英所拥有的记录与传播技能赋予了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数字传播时代,信息记录与传播的便捷性、广泛性达到了空前水平。今天,从三岁娃到耄耋老者,都可随时随地进行记录与传播;人类一天所记载、传播的信息总量已超过印写时代一百年所记载、传播的信息总量!
进入数字传播时代后,印写时代信息传播的王者——报刊、广播、电视,时效上滞后了,信息量少了,可选性差了,随身性不强,互动性缺乏,面对蓬蓬勃勃、蔚为壮观的各类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显得力有不逮,地位岌岌可危。
新的媒体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流量甚大,粉丝多多,但它们既有先天的不足,也有后天的缺陷,虽占有主要的网络流量,却缺乏“主流”的担当,特别是其中某些自媒体,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为了获得流量,无所不用其极。自媒体与社交媒体中的信息鱼龙混杂,让人真伪莫辨。
传统媒体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沉淀,拥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社会责任感强的专业人员,能够调动、掌控广泛的社会资源,但是由于机制、模式等不适应数字传播时代的发展变化,因此传统媒体在印写传播时代的强大优势在新兴媒体中难以呈现,原有的十八般武艺派不上用场或难以展示雄风。面对各类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既不宜丢掉传统市场,又不应放弃新兴媒体市场,他们积极应战,融合发展,转向新媒体,便成为必然选择。
传统媒体如何走融合发展、转型发展之路?这是全球传统媒体正面临的实践课题,也是传播学者们正在探讨的理论课题。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路径及策略研究”的结项成果。
2016年,课题获批立项时,我国传统媒体的移动化转型才刚刚起步,各媒体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工作从调研开始,从媒体的转型实践入手,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调研活动,足迹遍及京津沪及长江中下游诸多省份,还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到四川、广西、宁夏及大连一些传统媒体的转型情况,在调研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升,获得新的认知。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我国传统媒体在移动传播方面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转型才刚刚开始,离成功尚有很长的距离。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移动端营收能力弱,在移动端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远不能抵消在新兴媒体端的支出,更无法支撑媒体未来的转型需要。传统媒体移动化转型的成功,有赖于传统媒体在移动端的“传播力因子”和“经营力因子”都强大。只有这“双因子”都强起来,传统媒体才能在移动端生存、发展、壮大,才能转型成为新兴媒体,成为移动端的主流媒体。
课题组成员有高春梅、李黎丹、刘扬、唐胜宏,他们不辞劳苦,孜孜以求,对课题研究和书稿的完成做出了大贡献。此外,王培志、刘晓平也有所贡献。课题能够顺利完成、结项,离不开中宣部社科规划办、中央党校研究部、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人民网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相关编辑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作风,让我印象深刻,深受感动,在此,谨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数字传播方兴未艾,传统媒体的转型才刚刚迈步,传统媒体波澜壮阔的移动化转型必将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本书只是对这个壮阔过程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描述,未来的景观会更加绚丽多彩。
期盼传统媒体早日完成移动化转型,王者归来!
官建文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