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作为口头说唱文学的河西宝卷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的宝卷,是中国宝卷的一个地域分支。车锡伦先生认为河西宝卷同北方的民间念卷和宝卷属于同一个系统,与内地宝卷有同源同流的关系[12]。中国宝卷产生于宋元时期,至今已延续了约800年,在今天的吴方言区和北方一些地区仍在活态传承,河西宝卷即是活态传承的宝卷之一。

敦煌变文是说唱文学成熟的标志,其内部体制各不相同,有“说”类、“唱”类和“说唱”类三类,项楚、张鸿勋等著名的敦煌学专家对此都有论述。项楚先生说:“(敦煌变文)有的是纯韵文,有的是纯散文,有的却是韵散合用。”[13]张鸿勋先生说:“(敦煌讲唱文学)体制多样,既有说唱兼行的变文、讲经文,又有只唱不说的词文,或只说不唱的话本,还有介于说唱之间韵诵体的故事赋等等。”[14]敦煌变文中大部分是“说唱”类:“敦煌讲唱伎艺,基本上是歌唱和表白轮流相间表演。”[15]“变文的体制是散韵组合,说唱兼行,演述故事。”[16]

“说唱”类讲唱文学在文本形态上表现为散韵相间,在表演形态上表现为说唱结合,说说唱唱,循环往复,一直到终了。“说”与“唱”(散文和韵文)的一次组合形成一个说唱(或“散韵”)结构或说唱单元。

河西宝卷是散韵相间的“说唱”类说唱文学,是念卷的底本,散文用来念(即“读”),韵文唱词用一定的曲牌曲调演唱,它的说唱结构直接承袭了早期民间教派宝卷的说唱形式,在发展演变中逐步简化,而又灵活多变,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讲唱形式。

河西宝卷是书面文本,主要依靠手抄而世代流传,然而其信仰、教化、娱乐功能的发挥却是通过口头说唱实现的,所以,河西宝卷属于口传文学的范畴,口头属性是河西宝卷的本质属性。口头说唱河西宝卷在当地称作“念卷”,其他地区如南方吴方言区称作“宣卷”。研究河西宝卷,不仅要研究书面文本,更要研究其口头属性。河西宝卷的起源与发展、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它的口头属性,其文本中的话语表达、结构形式、故事情节都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也充分体现了它的口头性。

现存河西宝卷有宗教宝卷(主要是民间教派宝卷)和民间宝卷两大类,其中绝大多数是民间宝卷。河西宝卷以惩恶扬善的方式宣扬忠孝思想,受佛教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色彩,其民间信仰体现了“万灵崇拜”与“多神崇拜”的特征。

目前,河西宝卷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的重点在宝卷渊源、音乐以及卷本的整理刊印等方面,对河西宝卷的发展演变、思想内容、说唱程式、表演属性、保护传承等关注较少,同时,也没有综合研究河西宝卷的专著问世。本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讨河西宝卷的渊源与发展演变,全面考察河西宝卷的思想内容及婚姻家庭观,深入分析河西宝卷的语词程式、结构程式、典型场景和说唱结构等口头程式,在研究河西宝卷表演属性的基础上,揭示河西宝卷的生存困境,并对河西宝卷的保护传承建言献策,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本节凡涉及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的内容,主要参阅高荣主编的《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冯绳武主编的《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以及伍光和、江存远主编的《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的相关章节内容。下面不再一一注明。

[2] 本节凡涉及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的内容,主要参阅高荣主编的《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的相关章节内容。下面不再一一注明。

[3]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78页。

[4] 《资治通鉴》卷一二三(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月条),胡三省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26页。

[5] 高荣:《河西通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31—540页。下文关于河西走廊的儒释道文化,大都参阅《河西通史》第十一章《河西的古代文化》,恕不一一注明。

[6]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一十四《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32页。

[7] (唐)魏征:《隋书》卷十四《音乐志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13页。

[8]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第2页。

[9]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8页。

[10] 王国维:《唐宋大曲考》,载《王国维遗书》第15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31页。

[11]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3页。

[12]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13]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前言》(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14] 张鸿勋:《敦煌讲唱文学韵例初探》,《敦煌研究》1982年第2期。

[15] 张鸿勋:《敦煌讲唱伎艺搬演考略——唐代讲唱文学论丛之一》,《敦煌学辑刊》1982年第00期。

[16] 张鸿勋:《敦煌讲唱文学的体制及类型初探——兼谈几部文学史的有关提法》,《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