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应该做什么” 和“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一直是伦理问题的基本关注点,在实际生活中将人类引向循环困惑。对前者的回答提供了一种在形式上具有普遍性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说明人们在道德上为何“应当”如此,但是这种对道德生活体系化和标准化的规定将复杂的道德生活和道德世界简化为某些概念和原则,剥离了处于历史和文化中的行为者的特殊性。对后者的回答是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规定,探索美德对好生活的作用,但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之中。如何在伦理学领域中不使用自然科学追求精确性和重复性的方法,又能使人获得美德,达到道德普遍主义的效果,应对相对主义的挑战,是当代伦理学家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1929— )是美国当代美德伦理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伦理学以叙事为研究方法,使其理论成为对叙事性真理探寻的动态描述,也是对现有正义和道德理论的证明、修改和拒绝。这表明哲学的历史就是人类进行真理探寻的故事,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和脱离传统的哲学视角可以为我们指明道路。这种叙事方法将美德的重要性与道德探究模式相结合,从地方性和特殊性出发进行系统化的道德探究,为伦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使伦理学研究从预先制定规则的确定性伦理学转变为从内部进行表述的伦理学。叙事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实践智慧和行动理论,使伦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整合为一体。
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标志着西方伦理学的叙事转向,在这一转向中,伦理学以文学叙事的方式代替强硬的规则和律令,借助文学叙事阐发伦理命题,使作为修辞方式的叙事与表现抽象伦理思考的叙事有机结合。麦金太尔以叙事建构美德品性、合理性传统和诠释性真理,使叙事成为伦理的范式;这种伦理叙事又呈现出文学的知识性、传统性和真理性,使伦理成为文学的本体,使伦理叙事具有文学性本源意义。文学与伦理本就密不可分,二者的关系可以追溯到 mythos(秘索思)与 logos(逻各斯)的关系。mythos 用来叙述故事,logos 用来表达道理,二者在古希腊时期本是统一的,只是在近代才走向分裂,并且发展为理性主义哲学的过分膨胀,这种以逻辑概念为认识手段和认识目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现代走向了人性的对立面,受到了深刻的批判。在这种情况下,mythos 又重新恢复了其重要地位,它将规则蕴含于它所叙述的故事中,用自由性和生命性来表现必然性。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本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麦金太尔“追寻美德筹划”的思想,将诠释学视域下的叙事引入其道德探究观的研究中,以一种逻辑思辨的思维模式,阐述麦金太尔叙事探究观的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并以叙事方法回应和反驳相对主义的批评,以此呈现麦金太尔为使其伦理思想具有普遍一致性和整体可理解性所做出的努力。
第二章论述麦金太尔追寻美德筹划的历史背景。麦金太尔的美德追寻是在对百科全书派和谱系学派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麦金太尔的美德追寻既要避免百科全书派只相信理性和进步而脱离文化特殊性的元叙事,又要避免谱系学派以超然方式对一切传统进行颠覆和否定的瓦解叙事。这两种道德探究方式导致现代道德观处于无休无止的分歧中,各种互竞对立的道德哲学观点之间的冲突始终无法消解。
第三章探究麦金太尔叙事探究观的历史依据。麦金太尔的叙事探究观是对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故事理性是mythos和logos两种不同言说方式的综合,构成了“普遍规则”与“特殊知觉”相互作用的德行图式。麦金太尔在发展亚里士多德叙事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阿奎那对基督教的叙事综合方法,强调“历史性”和“技艺性”维度的重要性,使权威和标准建基于传统之上。
第四章具体阐述麦金太尔叙事探究观的内容。麦金太尔的叙事探究包括四个逻辑发展阶段:(1)人类行为的叙事可理解性;(2)个人生活的叙事统一性;(3)叙事统一于对善的追求;(4)被构成性和构成性传统。叙事对美德品性的经验性呈现使人们在朝向最终目的运动的实践中获得善。麦金太尔叙事探究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1)是个人叙事与公共叙事的对话形态;(2)是培育和表现美德品性的言语描述,在叙事中提升人们的道德体验,通过道德体验培养全面的美德;(3)是对传统进行反思的合理性形式,是以逻各斯为代表的理性传统和以努斯为代表的生命实践传统的结合;(4)与真实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不断地朝向和贴近生活来展现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境遇。这种叙事探究观呈现出历史性、情境性、语言性和思辨性四个特征,使“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他的历史逐渐变成了渴望真理的讲故事者”。
第五章是对叙事探究观的批评与辩护。麦金太尔受到的相对主义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多种道德传统间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2)叙事统一性缺乏实际指导原则;(3)叙事传统拒斥真理。针对这些批评,叙事探究观在传统中解决其认识论危机,发展了一种允许差异性存在的同一性,实现了一种朝向真理的暂时性的合理性。同时,叙事探究能够展现合理性与真理之间的张力,发展一种诠释学的真理概念,即从地方或特殊的探究传统中寻求普遍性真理。叙事探究观兼具情境化与规范性,既能提供普遍的经验事实,以表现和理解当前的具体境遇;又能把意义、秩序、因果逻辑等加入经验事实中,将生活中的无序性和偶发性情境化为一个具有内在意义的整体。
第六章先对故事的伦理性、叙事的诠释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叙事无意识和叙事想象力、叙事伦理学、文学的伦理批评这些概念进行厘清和梳理,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第一,麦金太尔伦理叙事的文学知识性。以英国当代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和艾丽丝·默多克的小说为例,只有“叙事性自我”,而非现代哲学的“死亡的自我”和康德式的“超越的自我”,能够体现自我的历史偶然性、成长开放性和对他者的依赖性,表现出对当前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与理解。第二,麦金太尔伦理叙事的文学传统性。美国印第安裔小说家希尔科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建构叙事的“第三空间”,追溯和保存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以一种杂糅的叙事风格打破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界、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重建自己的文化传统。第三,麦金太尔伦理叙事的文学真理性。荷尔德林的“诗”和海德格尔的“思”之间的关系阐释,表明诗歌对真理具有创建性和展开性作用,唯有诗歌语言能够提供出一种置身于存在者之敞开状态中间的可能性,这种敞开和无蔽状态就是真理。诗歌引导人们重返真理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第七章为结语。叙事探究是麦金太尔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智慧和行动理论,使麦金太尔伦理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整合为一体。叙事方法下的麦金太尔道德理论是对真理探寻的动态描述,是对现有道德理论的证明或修改。在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当下,叙事探究方法下的伦理学对道德主体的地方性和历史性维度,以及对道德真理获得的过程性的强调,是值得人们深思和探究的。尽管从相对主义论争的核心内容来看,叙事方法下的麦金太尔伦理学确实可能存在一些困境与局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和排斥它,而是要对其进行修补和开拓。将罗尔斯的“重叠共识”引入麦金太尔的“传统性共识”之中,将规则伦理学的思路和内容放置到美德伦理学中来,可以进一步发展它的致思路向。我们相信每一种地方性道德知识以及每一种道德传统文化都怀有道德知识普遍化的愿望,道德共识的达成取决于各种地方性道德知识是否能始终保持一种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相互增进、共同繁荣的姿态。
本书从伦理学的角度切入麦金太尔的叙事理论研究,以麦金太尔“追寻美德筹划”期间的主要著作《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为研究对象,建构出一套能被文学研究所用的伦理叙事理论。在麦金太尔的伦理叙事中,叙事有时作为哲学观点的举证,有时直接参与哲学思想的建构,这又无疑推动了文学研究领域的伦理批评的复兴。麦金太尔以叙事建构美德品性、合理性传统和诠释性真理,使叙事成为伦理的范式;这种伦理叙事又呈现出文学的知识性、传统性和真理性,使伦理成为文学的本体,使伦理叙事具有文学性本源意义。无论是英国当代主流文学,还是美国印第安裔文学,其都以叙事技巧和叙事形式彰显伦理意蕴,在叙事中呈现时代的重大伦理主题。
探索伦理叙事的文学性本源需要一个方法论的支持,这就是叙事诠释学。之所以叫叙事诠释学方法,是因为这里将叙事看作理解经验的中介性实践,并挖掘其伦理意义。这是一种具有哲学严谨性、历史敏感性和分析巧妙性的方法,探讨在人类生存的叙事维度上的伦理风险。叙事诠释学强调诠释不仅关系到我们对文本的参与,它还是我们整个世界存在的特征,是经验、叙述和记忆的基本结构。当我们经历有意义的事情,把它们编织成故事,并从某种特定角度记住它们时,我们就参与了意义创造的诠释过程。尤其在人文科学全球危机的背景下,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文学作品的问题又得到了广泛而强烈的关注。文学学者和哲学家一起用一系列观点来捍卫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过去30年中,伦理学和知识领域的现代分离受到了质疑,文学研究和整个人文学科开始了伦理转向。人文学科中的叙事转向使人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故事给经验赋予意义,以及文学和其他文化叙事如何影响我们作为行动、认知和情感主体而参与其中的意义创造过程。文学作为一种探究形式,不仅表现了预先给定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是一种思想和想象的媒介,在这种媒介中,我们从新的角度来阐释什么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理解文学价值的问题。
因此,麦金太尔的叙事是伦理学的范式,同时又兼具文学的品性,阐明其伦理叙事的文学维度,能够为文学理论研究或文学批评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对麦金太尔伦理叙事的梳理和提炼是文学与伦理学跨学科探索的有益实践,一方面阐明文学叙事作为伦理范式的建构性意义,以文学叙事的具体和感性力量提升伦理研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建构出文学具有的伦理本体性,将文学视为探讨人类伦理价值的场所,恢复并提升文学关注人类伦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