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从动力机制看,城市孕育的人类发展动能决定了城市世界的面貌和变化

城市300年的发展进程,决定城市发展的因素很多,需求、技术、制度、要素、知识、资源、生产交互和自利性动机等,但是核心主要是需求、技术和制度。需求是人类自利性的生存本能,其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是人类发展的最本原动力,也是城市起源、发展甚至消亡的最本原动力。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技术是决定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起源、发展和消亡的必要条件。制度是一种交互规则,其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技术,是人类后天创造的,规范人类思想和行为,解决激励和约束,以及资源的匹配和利用,具有规模报酬和损失递增的特征,包括产权制度、交互制度和分配制度等。

1750—2050年的300年间,需求、技术和制度这三种核心要素的轮动推进改变着城市经济活动的内容、城市的空间规模和城市的人口规模。首先,人类交互将产生制度,人类智能决定交互规模和制度特征,通过影响空间资源利用及流动成本进而影响交互作用的空间状态。其次,人类制度影响人类智能和交互作用的规模和深度,通过影响空间资源利用和流动成本影响交互作用的状态。再次,人类交互作用规模和深度影响人类智能发展和制度演化。最后,三者作用满足人类需求后,将产生更高的新需求,新需求将导致新一轮的三者演化(见图2-44)。一方面这些要素、动力都是在城市中培育出来的,城市孕育人类的发展动能,城市是集聚和培育这些动力的容器;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培育出来的因素、动力又驱动城市的增长和变化,决定着城市模样及变迁,进而通过城市决定城市性世界的模样及变迁。

图2-44 城市发展因素及机制的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一)美好生活追求是300年城市世界的原始动力,城市300年的需求主导世界300年的需求并决定着世界的发展

人类的需求不仅与生俱来,追求最大化效用,而且具有不断提升的内在机制。人类永不满足的需求是人类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城市起源、发展甚至消亡的原动力。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和追求自利的,追求自利是个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推动力。不仅自然人,由自然人组成的各类组织也追求自身利益。抛开所有制,不管是私有、自有或公有,只要承认和界定经济主体相对独立的权益,经济主体就将产生强烈追求自我利益的动力,进而可能渗透所有社会领域、摧毁一切高墙深垒、打破各种固有秩序、改变全部利益格局。另外,人的欲望促使产品、城市功能多样性,改变城市功能。因为想要更好的生活环境,促使人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为想要更好的居住空间,促使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如纽约、芝加哥、伦敦、东京、中国香港等世界城市控制着全球金融命脉,硅谷掌握全球科技命脉。

人类的需求决定了城市300年的生产、消费、交换和活动的内容,需求在城市中产生并通过城市影响着世界,城市需求决定了世界的发展。

(二)技术革命是300年城市世界形成的核心动力

城市需求带来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每一次技术创新会带来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这往往会导致新产业的诞生和兴旺,从而决定了城市的生产内容、消费内容、交换内容,更决定了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人们也出于自利性动机追求利润,向城市集聚并在城市进行活动,并逐步形成小城镇、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城市体系也逐步变为单中心、多中心、网络化。从1750—185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850—195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到1950—2008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直到2008年以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见表2-31),每一次技术创新无一不显著改变城市经济发展、活动内容、空间规模、人口规模和城市格局。

表2-31 历次技术革命比较

表2-31 历次技术革命比较续表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三)市场制度是城市世界形成的关键动力

需求和技术发展推动着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制度作为人类交互的规则,通过影响资源配置和主体动力,影响着经济发展绩效。无论在任何制度下,由制度所决定、优于其他聚落存在的城市都在不断地发展着,但是制度差异决定城市发展的差异。此外,制度只有质没有量,制度的好坏决定规模报酬的递增或递减,其蕴含的产权制度和资源配置效应,决定着人的行为、城市兴衰和世界的发展。自1750年以来,市场经济作为更先进的经济制度,其形成、发展和成熟影响着全球城市化从快速到加速转变,什么地方实施市场经济制度,什么地方的城市就兴起。

一 1750—1850年,需求、技术与制度轮动影响

1750年以来,一方面人类不断升级的需求需要城市来提供,另一方面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口越来越多地赶往城市,正是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张和提升,拉动了城市规模的扩张、结构的升级和内涵的演化。

(一)城市需求体现为粮食和加工消费品

1750—1850年,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城市需求主要体现为粮食和价格消费品。在自利的需求下,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和生产资料,开始进行生产工具的发明制造并以此带动劳动生产效率提高,极大地提升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带动了新技术的诞生。此外,自利性需求又促使大量劳动力由农业生产部门转入工业生产部门,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带动城市化进程。

(二)蒸汽机技术革命,机器生产首次代替手动制造,城市内容、规模、形态发生改变

首先,人们需求的变化促使了技术水平的创新,使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式发生改变,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制造。1750年以后以英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工业国家实现了手工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机器替代手工第一次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工厂生产替代作坊或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活动的集聚,城市规模、功能和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生产的发明和改进,手工劳动彻底被机械生产取代,生产效率由此大幅提升,随后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的机器生产越来越多,工厂开始由此形成,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人们在自利性的驱使下,向工厂等劳动生产率高的地方集聚,人口规模开始扩大,城市规模也围绕此处开始扩大。

其次,第一次技术革命促进城市活动的内容发生改变,能源、自然资源等禀赋决定城市,功能性中心城市由此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使能源开发成为可能,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会将工厂定在生产资料的原产地,资源型城市由此形成,从而能源、自然资源等禀赋决定城市活动的内容。如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其中东英格兰、英国东南部和西约克夏是毛纺织业的集聚区;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伯明翰、南威尔士、谢菲尔德和东北威尔士。工业革命过程中,随着棉纺织业的兴起,一系列以该产业为主导的中小城镇也随之拔地而起,这使得英国工业中心不断向西、向北转移,原来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中心。如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贝里、普雷斯顿、奥尔德姆等城市都是伴随着棉纺织业发展而兴起的,煤铁资源较为丰富的斯洛普、伍斯特、南威尔士及蒙茅斯郡地区也迅速崛起。

再次,第一次技术革命促使城市活动的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因此发生改变,交通技术提升决定城市活动空间和规模的变化,大城市开始形成,医药技术的提升,为人口规模的扩大提供保障。此外,为了最大化地获得利润,更加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人们想方设法地改造交通工具。如,蒸汽汽船、蒸汽机车、火车等,导致人类的交通运输业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城市活动空间和规模由此变化。因为在交通技术不发达的初期,一般步行、马车等基础公共交通就能满足的城市,相应的城市空间规模就会较小,如城市居民受步行、马车等交通方式的影响导致居民只能生活在狭小的城市中心区,此时的城市规模处于较低状态。但蒸汽火车诞生、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等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速城市化进程。水路和陆路运输的便利,使货运时间和费用大大下降,加强了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地位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这也大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公共交通方面的改善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城市人口和规模不断扩大,同样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之间的交流开始增加,这导致城市的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城市内部,城市活动空间由城市内部向城市之间扩散,城市规模由此扩大,大城市开始形成。此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疾病预防水平的提升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吗啡、吐根素、士的宁、奎宁、咖啡因、氯仿的发明和运用,同样保障了人口规模的稳定增加,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

最后,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体系缓慢形成。由濒临大西洋的英国开始的这场技术革新,冲破种种阻力,打破国界、洲界,越过大西洋向欧洲、美洲和亚洲扩展,强化了国际分工,促进了国家间的人口和资金流通,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欧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萌芽开始诞生,促进了全球城市兴起,加快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到19世纪中叶,英国凭借它先进的生产技术、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交通运输和占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这意味着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三)市场经济制度在少数国家初步建立,在一些领域初步尝试

在需求和技术的推动下,市场经济制度在少数国家开始建立,并在一些领域做出了初步尝试。具体来看,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的经济结构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其能提供的生产、交换均比较有限,从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扩散;而当时的社会结构下,人们严重缺乏自由,大部分人还都是奴隶,宗教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工业革命之前,世界还是个封建割据的社会,各国家之间,相互利益对立,甚至还是殖民地,严重阻碍了分工和市场的扩大。甚至在工业革命初期,市场经济也并不是完全的,英国和美国均有奴隶的存在。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进,大量有利于产权保护和资源配置方面的法律制度逐步建立,不利于市场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制度被废除。如: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废除了学徒条例、居住所法、最高工资法令等;在工业革命后期,废除了所有输出品的限制;后来又进一步废除了妨碍贸易的谷物条例和航海条例,废除了妨碍公司发展的泡沫条例等,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此外,政府也将经济活动交给市场,废除特许公司的垄断权,取消或降低进出口产品限制,取消了对价格和利率的限制,甚至进行了银行制度改革,保证市场在稳定的货币环境中运行。更为重要的是,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公司制度的形成。现代公司制度与工厂制合并以后,较为便捷易于普及,有利于市场经济下竞争的全面开展。由于其分散了风险,鼓励更多人进行投资,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市场经济找到了最有效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如合同法、交易所法、证券法、公司法和工厂法、禁止进行股票投机买卖等。这些产权制度和资源配置制度为城市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上,政府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市场进入限制逐渐消除,市场关系有一定的发展;法制上,突出私法对私有财产的确认和保护,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通过人权、私法、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通过对奴隶制度的废除,保障了人权,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发展;通过对现代公司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保护,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城市产业和空间的扩大。从而导致凡是市场经济制度、产权制度实施的区域,如英国、法国,其城市经济、社会、人口发展都比较快;凡是市场经济制度和产权制度不运行的国家,如还处于农业社会的亚洲、非洲等国家,其城市发展均比较慢。

二 1850—1950年,需求、技术和制度轮动影响

(一)城市需求转变为重化工产品

1850—1950年,在人们满足了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后,人们的需求结构逐渐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促使居民对重化工业产品产生了巨大需求,导致城市需求的重大改变,城市需求开始转向大规模消费(万元级和十万元级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等,带动了整个世界需求的变化。

(二)电力技术革命,城市成为世界的支柱

在城市需求推动下,为满足城市和世界的需要,技术水平又一次得到提升,城市的活动内容、城市空间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体系又发生新的变化。首先,城市活动内容突破时间限制,电力的应用使城市随时可以进行经济活动,重化工产业成为主导城市的力量。随着电能的应用,人们的生活不再受时间的限制,人们的生产效率、活动空间均得到显著的提升;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人们之间的交流进入电报、电话时代,相比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书信时代,这大大地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各个个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电力技术带来炼钢、炼铁技术的提升,这促使城市进入工业化,进入物品化合时代,使得工业生产效率有质的提升,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成为世界的支柱。

其次,城市的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城市群、城市带由此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杀菌、消毒、青霉素、抗生素、人工合成磺胺类等药物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提供坚实的基础。电力带来冶炼技术的提升,炼钢技术的提升,促进钢质量和产量的提升,城市的建筑开始由钢铁铸成,直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冶炼业和电力工业的提升,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铁轨完全由钢制作,导致机车的功率、速度提升,交通由此进入汽铁时代。汽铁时代相对于马车时代,又进一步扩大了城市规模,特别是帆船、轮船、汽车、铁路、飞机等技术的提升,使港口城市的空间规模得到巨大提升,如首尔、东京、大阪、香港、澳门、纽约、华盛顿、伦敦、洛杉矶等全球大城市均处于沿海区域,以及由此在港口、沿海区域形成的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城市群、城市带由此形成。而飞机的运用又打破了这种近海城市群决定全球城市的格局,处于内陆的城市也开始参与全球城市体系,全球城市网络开始形成。图2-45表示非商业飞机的飞行距离,可以看出自飞机发明以后,总飞行距离飞速提升。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彻底打破了城市固有的空间形态,使城市的空间规模逐步扩大。

图2-45 非商业飞机飞行距离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最后,全球单中心城市体系确定。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发达国家城市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全球要素的生产、消费、分工、合作促使全球城市格局形成,单中心城市体系由此确定。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国内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又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全球城市体系开始形成。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欧美列强在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殖民掠夺时,虽然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但亚非拉城市沦为欧美城市的附属品,东方城市完全从属于西方城市,全球单中心城市格局确定。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兴资本和能源密集型的产业采取以巨型工厂和大型的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组织为其主要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也造就了城市的发展进入大都市时代。

(三)市场经济制度在西方国家初步发展,在一些领域深化

需求和技术革命的继续深化,促使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发展,在西方国家发展,在一些领域深化,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阶段。在经济上,政府更多地干预经济,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社会化”理念、维护公共福利,实行“经济民主”,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工作权等社会权利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法制上,在传统的公法和私法之外,产生并加强了经济立法和社会法,通过经济法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如资本主义国家分别颁布反垄断法,这些法律是促进市场经济、保持活力和企业创造力的关键。尤其是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紧急银行法、紧急救济法,对经济生活实行全面干预。在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方面,西方国家也加强了限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或者征用私有财产,甚至推行“国有化”,规定国家可以直接拥有企业、事业,从而使得对私有财产的绝对保护转变为相对保护,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生产和资本集中,如:兴办国有企业、国有控股、运用经济手段和经济政策、保护和扶持新兴产业和特殊产业的发展等。这些法律和行为是西方市场经济保持活力、自我选择与自我淘汰、激励企业创新力的关键,它增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内在能力,深化了市场经济。西方国家的城市因此得到飞速发展,主导全球城市格局。图2-46和图2-47分别表示1850年和1900年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从各个国家的城市化率高低可以显著看出,实施市场经济的国家城市化进程显著高于东方农业社会。

图2-46 1850年主要国家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图2-47 1900年主要国家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三 1950—2050年,需求、技术和制度轮动影响

(一)城市需求体现为服务产品、知识产品和精神生活产品

随着发展型、享受型等重化工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科学技术和制度又会带来新的需求,推动需求、技术和制度的轮动发展。从而在1950—2050年,人们因为想要更好的文化、娱乐、服务环境,促使城市产业多样化、城市功能多样化。未来人类在物质和劳务得到基本满足后,将进一步扩大对知识产品的需求,导致新一轮技术和制度的变化,这必定对城市的规模、结构和内涵产生新一轮影响。

(二)信息和智能技术革命,城市就是世界

首先,城市活动内容因为信息革命又一次发生了改变,城市经济方式由单极转为多极,服务业、智能制造业等多极产业引领城市发展。从人类活动的内容来看,以前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要就是工作,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的经济活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革命的发展,促使人类活动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包含电话、短信、旅游、视频、电影、游戏、金融等方方面面。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也由单极的重化工业制造,转向多极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业、人工智能制造业等,如半导体、互联网、电脑、手机、物联网、空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产业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印度的班加罗尔等都是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内涵。

其次,城市功能也发生改变,智慧城市因此诞生。数字信息与城市融合改变城市功能,当前城市融合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和培训、金融服务、制造与物流、智能交通系统、保健与生物科学、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各种产业形成智慧城市,如新加坡、伦敦、纽约、旧金山、芝加哥、首尔、柏林、东京、巴塞罗那、墨尔本、迪拜、普特兰、杭州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均处于全球前列。智能制造促进人类生产智能化,人类更加轻松地工作,虽然会增加城市就业压力,但也为新的就业空间创造了条件。此外,货物生产、交换和消费,转向知识信息生产、消费和交换,信息技术发展支持了产业的全球分工和扩散。

最后,第三次信息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加剧了人口集聚和人类活动,改变城市空间规模和人口规模,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形成,城市就是世界。全球城市化加速与信息技术发展等科技创新有重要关系,信息科技发展显著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催生了电子商务、软件服务、电子娱乐等高新产业,大大地吸引了人才的集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发展。第三次信息革命以来,全球的主要科技发明涵盖人类的生活、社会、医疗、交通等各个方面,对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城市格局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从信息交通来看,地铁、高铁、飞机、卫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扩大了城市的空间内容和缩小了城市的时空距离,导致城市空间重塑,都市圈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此外,生物医药提升了城市化中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创造许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维生素、青霉素、传染病防治技术、基因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和人类的寿命,均扩大了城市空间形态。

(三)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不断扩展,在更多领域创新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全球主要国家的经济制度主要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由于计划经济没有很好解决激励约束和合理配置问题,削弱了大部分产品的竞争,不能合理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导致计划经济不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在此条件下,全球大部分国家均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也有的国家其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如产权制度、资源配置等均无法保障,从而也会导致一些市场经济制度国家发展缓慢和不平衡。当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后期,1990年以后,市场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在经济上,全球主要大国在全球配置经济资源,出现了市场一体化、金融国际化、生产跨国化、经济网络化等现象;在法律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规则,其资本、技术等在全球的扩张,蔓延到世界各地,而随着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凸起,其全球规则受到一定挑战。市场经济制度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影响,主要涉及调整金融活动的金融法、证券法、票据法、担保法;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投资法、税法、公司法、破产法;调整市场竞争关系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责任法;保护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法、技术转让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世界知识产权规则、世界劳工组织的规则以及联合国环境组织的规则等,都对参加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发展中国家的法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法制规则和程序方面的经验以及人才优势,保护本国市场利益。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扩散,其已经影响每一个城市,全球化成为现代城市体系的重要特征。在新科技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革命推动下,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巨大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又直接导致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最终作为各种要素主体的城市,决定着世界的未来。全球化进程飞速提升,各个城市参与全球城市体系中。随着航运、航空等交通技术和信息、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提升,城市之间的竞争、合作、分工、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之间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已经不再局限于距离的远近、区位的优劣,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由此形成。图2-48和图2-49分别是1995年和2017年经济自由度和城市化率之间的散点图,总体来看市场经济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图2-48 1995年经济自由度与城市化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图2-49 2017年经济自由度与城市化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四 城市发展与轮进的合力

(一)技术创新促进了制度变革和城市发展。

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引起了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19世纪50年代前,以英国、法国等为代表的欧洲工业国家实现了手工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机器替代手工第一次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工业革命是一次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变革,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飞跃又带动了农业技术革新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工业革命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造就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诞生直接影响全世界的社会、制度体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诞生。另外,技术创新还改变了城市格局,影响着现代城市体系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先进国家确立。亚非拉的多数国家则在列强的炮舰下失去了抵御能力,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的供应地,成为他们投资的场所、牟利的乐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对亚非拉国家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列强的血腥侵略和残酷的殖民掠夺,使当地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另一方面,列强在经济侵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把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观念一并带入这些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了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由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主导世界和主导西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格局。

(二)制度变革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城市发展

制度改革确定了产权和市场化的基本原则,为城市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其中,工厂制度确立,工厂生产替代作坊或手工工场促进了生产活动的集聚,扩大城市规模,改变了城市的功能和形态。市场化制度改革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条件,制度的变革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不论城市发展还是农村发展,制度变革都具有决定性影响。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承认和明晰行为主体相对独立的责任、权利是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不管所有制如何,只要承认和界定其相对独立和对称的责权利,经济主体就能产生强烈追求自我利益的动力。承认并不断明晰经济主体的相对独立的责权利,激发全社会所有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热情,让各项事业充满活力和生机。与此同时,缺乏约束的自利性,也带来从微观到宏观,从经济到社会到环境的问题。其二,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资源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制度基础和自利性行为条件下进一步促进技术革新和城市发展。图2-50表示英国、爱尔兰、新西兰的专利授予量,图2-51表示美国的专利授予量,从图250和图2-51可以看出英国和美国的专利申请量在工业革命期间飞速提升,遥遥领先。

(三)城市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

城市为了发展必须要吸引人才和产业分工,这就导致了产业全球化、资源全球化。分工能提高效率,从而为城市带来更大的收益。因此,城市主体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扩大市场和分工的范围,导致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一体化和分工浪潮。信息技术革命与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全球产业分工向全球产业链分工升级。跨国公司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在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发展高新产业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基于价值链来重新布局产业链,将技术和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和生产环节转移至低成本的国家及国家内的地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使世界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相互依赖、连锁的关系,扩大了世界各国之间生产、交换、流通、消费、服务、技术与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全球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把全球城市更加紧密地联系为一体。从而导致城市变为世界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中心城市,而城市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其他城市和其他城市进行联系,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和革命,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信息化发展。从大航海时代的全球化1.0,到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再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全球化规则的主导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全球化红利,但维持这些规则也需要相应的实力。全球化规则本身就是世界各国相对综合实力的镜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实力,其次是军事实力,因此这就要求城市必须进行制度改革,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此外,全球化作为人类自身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它的基本动力来自资本的发展与扩张,由技术带动经济变革继而冲击整个社会。正如全球化对世界造成的双重冲击,全球化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也必然是双重的,社会的各种行为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甚至政府行为都将深刻地受制于资本和市场的活力并将日益深入世界市场的竞争中,生产和社会机制的改革都将在市场的规约下进行。

图2-50 英国、爱尔兰、新西兰的专利授予量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图2-51 美国的专利授予量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our world in data 数据库数据整理。

世界发展的趋势可能曲折但不会改变,因为推动世界变化的是上述机制,即便发生了“热战”和“冷战”,也不会成为长期趋势,因为战争也改变不了这些机制。


[1]资料来源于麦肯锡“Jobs Lost,JobsGained:Workforce Transitions in a Time of Automation”。

[2]笔者根据《全球性城市》整理。

[3]本报告运用Osiris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中97259家上市公司1989—2017年的数据,从产业变迁和集聚的角度分析全球城市集聚形式、规模、密度的变化。

[4]本报告此处用到的上市公司是其成立年份,而并非都是其上市年份。

[5]数据来源于《全球通史》。

[6]以英国、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是该时期全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选择西欧国家为参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全球贸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