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德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礼仪德育论是关于礼仪德育的一般理论。礼仪是指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为目的,由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礼貌、礼节、仪式和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德育就是以礼仪为载体和手段的德育。本书在解析礼仪德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礼仪德育的历史渊源、现实发展和未来走向,揭示礼仪德育的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提出礼仪德育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力求构建礼仪德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

本书选题的确定基于两方面:一是实践的探索;二是理论的追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实践探索,在推进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改进实践的思想动力,提出深化理论探索的现实要求;通过理论追问,解决思维困惑,开辟学理新境界,深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在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

1.实践的探索

(1)开展礼仪德育研究与实践,是对党和国家有关决策部署的一种回应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礼仪和礼仪德育,不断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出日益周详、更具操作性的安排部署。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推动道德实践养成,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要求“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同时强调要“研究制定继承中华优秀传统、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引导人们重礼节、讲礼貌”[2]。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3]。还要“认真组织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4]。上述规定,使礼仪和礼仪德育完全超越了以往曾经在某种程度上被作为战术手段的基调,擢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民族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的战略高度,有助于加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涅槃重生,也为新时代礼仪德育加速成长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新时代的礼仪和礼仪德育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延展、接续和升华。从娃娃抓起,高度重视礼仪和礼仪德育,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伟大实践的重要工作和具体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倡导礼仪和礼仪德育实践,将礼仪、礼节、礼貌等相关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素质,列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推动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礼仪和礼仪德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获新生。1981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回应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等9个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的倡议,发布《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站在“礼仪之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高度,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5],开启了我国礼仪文化和礼仪德育的回归、重建之门。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范畴[6],要求“从小学开始”“进行理想、道德、文明礼貌等”教育[7];1996年召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文明礼貌”列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首要内容[8],并强调仪式的作用,要求“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活动,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9],至此确立并巩固了礼仪和礼仪德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明礼”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强调开展礼仪、礼节、礼貌活动的重要性,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10]。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11]。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政府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将礼仪和礼仪德育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规范国歌奏唱礼仪,力求更好发挥国歌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教育引导作用[12];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充分利用国家公祭仪式等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13]。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实施全民文明礼仪教育养成行动,培育文明行为习惯。规范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礼仪制度”[14]。上述近40年的发展历程,代表着党和国家对礼仪和礼仪德育的认识不断深化,礼仪和礼仪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渐从初起时期的号召、呼吁和倡导,演进为以国家政权强制力作为实施保障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程。

总之,这些重要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为我国礼仪和礼仪德育实践与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深入开展礼仪德育研究与实践,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决策部署的必要措施,也是教育工作者、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2)深入开展礼仪德育研究,是快速发展的礼仪德育实践的现实诉求

内在需求是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最强劲的动力。社会对礼仪和礼仪德育的认同,缘于现实需求,并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相依相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礼仪形象作为个人形象的重要内容以及组织形象、国家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的观念已被我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接受。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礼仪素质,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并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进行探索与尝试。很多地方和学校的礼仪德育实践活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如:河北省提出“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文明礼仪教育为载体,狠抓行为养成教育”的中小学德育思路,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全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蓬勃发展并已成为河北中小学德育的鲜明特色。又如,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自2005年秋季起,文明礼仪教育纳入首都学校课程,编写印发大、中、小学礼仪读本,高校则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加大礼仪知识教育内容,力求通过学校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礼仪知识,改进文明礼仪行为;另外,文明礼仪教育实践开展情况、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表现,还作为评价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河南、天津等地也陆续开设了礼仪教育地方课程,全国范围内很多学校开设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展礼仪教育试验。2010年12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15],对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提出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进入新时代,礼仪德育从娃娃抓起的特点更加鲜明,在实践上正在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

虽然当前我国礼仪文化建设和礼仪德育实践迅速发展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但现实并非尽如人意。以下问题让我们无法否认:

第一,目前我国国民包括青少年的礼仪素质状况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这一局面亟待改善。当前,我国公民言行举止不够文明,礼仪、礼节、礼貌缺失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在实践中已经造成不小的危害。在国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同胞走出国门,走到实施“一带一路”的最前沿,但其在国际交往中由于礼仪素质不够、礼仪知识和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言行不得体甚至失范,与我大国外交、促进民心相通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轻则不利于个人形象建设,影响个人发展,重则影响国家和民族形象,损害我国的国际声誉,乃至引发矛盾冲突和不必要的摩擦。

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家庭礼仪普及程度不高,子女不尊重父母,晚辈不尊重长辈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学校,尊师礼仪、同学相处礼仪明显缺失。一些学生遇见老师,经常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同学相处不以礼貌礼节周全为美,见面常常以称呼绰号、说脏话代替打招呼。在社会,最常见的问题是对他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公共汽车上抢占座位,大庭广众之下举止粗俗,社交场合因缺乏必要的礼仪知识而举措失当,等等。这些都对礼仪文化建设和礼仪德育实践构成了严峻挑战。

第二,在当前礼仪文化建设和礼仪德育实践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由于理念不清造成的行动混乱。很多人对礼仪德育的目标定位不清,认为礼仪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行为的限制和防范,而忽视礼仪行为背后的道德内核,这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理念和目标不清的连带后果是礼仪德育内容欠科学。有人认为,礼仪就是现代社交礼仪和西方商务礼仪,为此单纯传授社交礼仪、西餐礼仪等现代西方礼仪知识和规范,这样做的后果是一味适应西方文化,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人强调要捍卫民族礼仪的地位,为此在礼仪德育实践中更多地介绍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片面追求传统礼学复兴,这样做的后果是故步自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纷争局面,影响我国新时代礼仪文化建设,妨碍礼仪德育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实践中还存在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礼仪德育虽有政策引领和强劲的实践需求,但在支持体系建设方面依然明显不足,尚未形成应有的教育合力。其中,突出的表现是礼仪德育的政策支持仍需进一步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礼仪德育的专业指导支持措施需要更具体、更翔实到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合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开展礼仪文化建设研究和礼仪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通过创新理论、深化实践、规范制度,逐步加以解决。

2.理论的追问

梳理礼仪德育理论发展的脉络,不难发现,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都有大量关于礼仪和礼仪德育的理论思想。

(1)从国内情况看,丰富的礼仪文化和礼仪德育资源亟须现代转换

我国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和礼仪德育资源,从《周礼》《仪礼》《礼记》,到几千年来历朝历代学者对其进行的注、笺、疏,乃至近现代以来为数众多的礼仪著作,其中蕴含大量关于礼仪德育的思想。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将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瑰宝转化为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并葆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在竞争日益多元、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时代,如何帮助青少年一代形成良好的礼仪素质?在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世界文化大融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与世界文明对接的过程中,礼仪德育应担当何种角色?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国内至今还未有比较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力求突破。

(2)从世界情况看,礼仪德育理论也需要系统化

世界很多国家都有一些关于礼仪德育的理论,而且自近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凭借其经济上的强势而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承载着西方价值观的西方礼仪文化,大肆推广以礼仪教化为特征的文化渗透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至今未见比较成熟、完善的礼仪德育理论体系。

实践和理论的这一局面,激发笔者不断审视礼仪德育的发展状况,追问礼仪德育的价值、地位、目标、内容、运行机理、实施途径及运行策略等问题,并于2010年以《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为题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于2013年以《礼仪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为题完成博士后研究报告。时至今日,走进新时代,我国礼仪文化建设和礼仪德育实践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春天,激励我对以往成果进行反思、梳理和修正,汲取精华并有所创新,形成《礼仪德育论》。

(二)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1)有助于指导当前的礼仪德育实践,提升我国德育实践水平和效果

虽然当前我国对礼仪文化建设和礼仪德育实践越来越重视,礼仪德育大踏步走进社区、工厂和学校并进入课堂,但由于在理论支持、业务指导方面严重滞后,甚至很多环节仍然处于真空状态。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指导帮助礼仪德育实践的深入开展,进而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德育质量和水平。

(2)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文明素养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礼仪德育的最基本目标是受教育者礼仪行为的养成,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礼仪素质。深入开展礼仪德育研究与实践,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文明行为习惯,提高国民文明素养,这可堪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义廉耻被作为“国之四维”[16]。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显性特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要求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17]。为此,大力开展礼仪德育研究与实践,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4)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礼貌、礼节、仪式等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为此在公民道德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以礼仪承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具有更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可以带来更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加强礼仪德育研究,对改进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2.理论意义

(1)初步提出礼仪德育的理论框架

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内政治和文化运动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和礼仪德育思想精华一度被当成封建性的糟粕而被剔除了,导致了礼仪德育的缺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停滞。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礼仪德育的理论大都散见于一些道德教育的论文或书籍之中,同时也出版了一些通俗性礼仪教材,但对于如何实现礼仪与德育的接轨、系统推进礼仪德育相关问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研究,拟初步提出礼仪德育的基本理论框架。

(2)进一步推动包括礼仪德育在内的学校德育理论创新和发展

礼仪德育是德育的一种类型,也是德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德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通过深入开展礼仪德育研究,确认其具有学校德育的载体和抓手功能,是德育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创新和发展包括礼仪德育在内的学校德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