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现代物流的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现代物流的相关概念
一 物流的内涵
关于物流的定义,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于1935年较早做出了表述: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作为美国物流业的行业性组织,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1998年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科学表述,将其理解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满足客户要求”(崔介何,2015)。
CASCLM(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upply Chain & Logistics Management,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的内涵具体理解为以各类原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实物产品与相关信息为对象的,采取科学、效率、经济的方式并结合必要的控制策略实现其在起运地与消费地之间储存、流动等计划任务从而满足消费需求的系统性管理工作。这一管理工作所涉及的流动方式具体分为内向流动、外向流动、内部流动等不同形式。(张亮、李彩凤,2018)。
1994年,欧洲物流协会(European Logistics Association,ELA)也对物流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该组织认为,物流以特定目的为出发点,具体以人员、商品为对象开展特定的存储、运输等具体活动以实现特定的管理和控制目标的系统性工程。1992年,日本后勤系统协会组织(Japan Institute of Logistics Systems,JILS)用“后勤”这一概念作为物流的官方用语。该组织指出,所谓后勤,本质就是以原料、半成品、成品等实物物资为对象,采取科学、有效、经济的管理方法和协调控制方法,在兼顾不同部门利益的同时完成物资的效率性流动,实现物资的实际价值并满足客户需求(叶怀珍、李国旗,2019)。
我国也对物流的内涵进行了科学定义。最权威的定义来自《物流术语》(GB/T18354—2006)这一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所颁布的文件,该文件所包含的内容也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国家标准,将物流的内涵具体表述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 物流活动的基本功能
(一)包装
在现行的国家标准中,将包装的内涵具体定义为“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过程中施加一定技术方法等的操作活动”(GB/T 18354—2006)。
包装活动贯穿于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既包含了产品的出厂包装,也包含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各类半成品、制品的包装处理,更涵盖物流生产环节所发生的各类分装、换装、再包装等生产经营性行为(王庆瑞,2020)。包装包括工业包装与商品包装两大环节,前者是物流的基本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物资运输及保管的便利性,确保商品装载效率的包装活动;后者则以提高销售水平为目的,通过合理分装提高商品消费流通的便利性并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展示商品属性,是营销管理的内容之一。包装活动是物流活动的基本环节之一,与其他生产流程密切相关,是物流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装卸和搬运
装卸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载入或卸出运输工具的作业过程”(GB/18354—2006)。搬运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空间移动的作业过程”(GB/T18354—2006)。
装卸活动由机械装卸或人工装卸等活动构成,其目的在于对物资的空间位置进行调整以确保包装、存储、运输、加工、流通等作业环节的合理衔接(李宁、刘铮,2017)。装卸活动将贯穿于物流活动的全过程,是物资存储、运输等作业的先决条件,具体包含产品的上下搬运、拣选、分类、移送等生产活动。为了确保装卸及搬运活动的效率水平,必须根据物流目标选择科学的装卸方式与生产工具,在保证作业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安全风险、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运输
运输是指“用专业运输设备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GB/T18354—2006)。
运输的目的在于实现物品空间位置的移动,能够解决产品生产位置与需求位置空间不一致的问题,通过运输活动实现产品的空间价值。作为物流活动的核心环节,运输将直接决定物流活动的综合绩效,因此可以将物流简单地理解为运输活动(冯正强、刘婉君,2019)。运输活动具体以各类具备运输功能的机械设备(如传送带、运输管道及飞机、船舶、车辆等)为生产工具,实现物品空间位置的变动。运输管理的基本目的是兼顾经济与技术,科学规划运输流程并选择科学的联合运输机制,制定科学的运输路线实现安全、准确、高效、低成本的运输效果。
(四)储存
储存是“保护、管理、贮藏物品”(GB/T18354—2006)。
储存又叫作保管,其目的在于解决产品生产与消费环节的时间不一致问题。存储活动将实现物品的时间价值。储存活动的实现前提为各类仓库建筑设施,通过对物品的保管、养护和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物品使用价值的时间损耗(李俊亭等,2020)。存储活动需要制定科学的库存管理策略,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相关保管制度与生产流程,加强保管技术、工具的创新能力,实现最佳保管效果。储存活动的重要性等同于运输活动,同样是物流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
(五)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是指“根据客户的需要,在流通过程中对产品实施的简单加工作业活动(如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的总称”(GB/T18354—2006)。
作为物品由生产端向消费端流通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性加工活动,流通加工以提高产品质量及销售水平为目的,通过改变物品的物理、化学特性提升物流效率(袁雪妃、尹爱光,2017)。流通加工的实施主体包含了物流企业与商业企业,在对商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各项缺陷和不足进行弥补的过程中对产品特性进行改进,优化产品供需流程,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六)配送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GB/T 18354—2006)。
根据客户订货需求,由物流企业在商品中转点对商品开展分货、配货等活动,通过特定的物流路程完成货物由物流据点向收货人的转移。对于配送活动而言,其起始点为具备物资储存管理功能的配送中心,终点为收货方确定的交货地点,根据用户要求开展相应的分货、配货活动,必要时结合流通加工活动实现更好的配送效果(吴鹏飞等,2016)。由于配送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货物的运输活动,因此配送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特定区域、城市内部等为活动范围的运输活动。
(七)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GB/T18354—2006)。
随着物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将形成规模庞大的各类信息,相关信息在描述物流过程的同时也将为相关物流管理决策提供必要依据。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协调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具体表现为与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类市场信息、生产信息以及成本信息,能够对物流活动的效果进行说明。物流信息管理活动依托于必要的信息渠道与处理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信息收集、整理、统计与核算的方法及工具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为物流管理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以互联网技术、电子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对物流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科学运用也将积极有效地提升物流管理的效率水平与科学水平(聂艳玲、冯永芳,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