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缘起说(因果律)

缘起说或因缘法是佛陀对公元前五世纪印度哲学思想的重大贡献[106]。“缘起”(,巴利语)意味一切存在的对象隶属于解体,而解体的对象又一再出现(等于,“此有则彼有”)。它被称为“依缘性”(,巴利语,意谓世界万物是有条件的和互相依存的)和“中法”(majjhima dhamma,等于中道)。

佛陀在他的觉悟中发现缘起说,同时发现它如此深邃微妙,以致常人难以理解,故而对说法犹豫不决。他只是在梵天的劝请下,才同意说法。这个定理最为古老,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归诸佛陀本人。仅在佛陀觉悟后的几个月,那时还是非佛教徒的游方僧舍利弗和阿罗汉阿说示(Asajji)之间的谈话就证明这一点。在舍利弗的询问下,阿说示对佛法作出简括的回答:“诸法依缘而生,如来解释它们的原因,也解释它们的寂灭。这位大沙门这样说法。”[107]从这个简括的定理,后来发展成详细的因果链。无论如何,所有佛教派别同意它的意义。在小乘和大乘早期和后期的所有经文中,它已被等同于佛法和佛陀。“普遍公认这个观念的重要性,它的晦涩,以及它出现在尼迦耶一些最古老的段落中,都证明它的可信性。”[108]

作为“中法”,缘起说力图避免有(sat)和无(asat),存在(atthita)和不存在(natthita)。“它否认事物是纯粹的和不变的,或者是虚无的。它否认事物的产生没有可知的规律,是偶然的、决定的或怪异的。它否认一物产生另一物,或一物产生自另一物。它否认永恒论、虚无论(断灭论)、偶然论以及赋形的或动力的因果关系。……缘起说体现一种规律,即任何事件不是孤立发生的。这样,它确定世界是一个序列,看到它持续中的必要的次序。”[109]这样,对于佛陀,生成是不可否定的,而是有限世界的极其重要的事实。通过这个规律,他力图“确定世界不是神的创造,也不是偶然产生,也不是产生于永恒的原初物质 ,也不是永恒的原子(,‘极微’)的构成物,也不是活命派所主张命定的”[110]。进而,力图证明世界是有原因的,而非无原因的,“它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一刻也不固定。换言之,它只是一系列的刹那存在。由此得出结论,世界万物都是依缘的,因此,它们无常,成为痛苦之源。除了涅槃 和空间 ,没有什么不是依靠原因和条件的序列而产生。这个规律也表明一切有原因和条件产生的事物刹那生灭 ,没有任何实质。这说明万物的固定不变的依缘性”[111]。对于佛陀,一切现象对象存在,虽然只是刹那存在,类似大海的波浪。这些波浪不是想象的,并非不存在,但只是刹那存在。因此,它们无常(anitya)。

这样,佛陀反复教诲宇宙无常。同时,他认为这是苦,并与奥义书哲学明显对立,教导“无我”(anatta),即没有一种称为自我()或灵魂的永久不变的实体。正是由于无知(,“无明”)或偏爱宇宙三界而产生贪求 ,最终造成烦恼[112]

在诸如《大缘经》 这样的佛经中,试图以十二因缘精心构建缘起或因果律,阐明无明和苦的关系:从无明 产生行 ,从行产生识 ,从识产生名色 ,从名色产生六处,从六处产生触(phassa或),从触产生受 ,从受产生贪爱,从贪爱产生取,从取产生有(bhava),从有产生生,从生产生老 、死 、忧愁(soka)、哀伤、痛苦(dukkha)、烦恼(domanassa)和绝望[113]。只要没有克服无明和贪爱,生死轮回 就会继续,也就不能摆脱包含在生中的烦恼束缚。而断除无明和贪爱,生死轮回就会结束,达到涅槃,获得解脱[114]。然而,虽然能看到互相依存的观念是佛陀说法中的基本思想,但是十二支的形式在早期佛经如《经集》中没有提到。在阿含经(即尼迦耶)中,人们发现有各种缘起形式,分支的数目和名称互有差异。而其中的十二因缘被认为代表长期发展中最成熟的形式[115]

缘起说通常被认为代表佛陀对苦谛的解释。雅各比暗示这个理论源自数论的演化序列[116],并得到施罗德的认同。而塞纳特认为受瑜伽影响[117]。确实,像佛教那样,数论认为痛苦产生于欲望驱动的行为,而欲望产生于某种无明,但正如G.C.般代所指出,无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所有印度哲学体系共同的。按照他,“将数论的二十五谛(tattva)系列与缘起说进行比较,显得很勉强”[118]

关于缘起说的意义,现代学者的观点也有差异。基思认为缘起系列旨在解释罪恶的来源,并不表示本质上的因果关系[119]。另一方面,里斯·戴维斯认为这个定理是一切现象的自然因果关系学说史上首次作出的清晰解释[120]。里斯·戴维斯夫人认为这个定理是“规律”和“律令”(vrata)的原本意义的准确表达,与它们相联系,诸神也就失去他们的重要性[121]。奥登伯格认为提出这个“存在物的因果关系”定理,得以加强关于苦的起源和灭除的教义[122]。古马尔斯瓦米更加明白地解释这个观念,说“它抓住这个事实:我们都是机械物,由因果关系决定。……指出逃脱之路”[123]

有意义的是,佛陀认识的真理包含缘起说和涅槃两方面。在梵天劝请的背景下,佛陀将他的法分成缘起说和涅槃。按照G.C.般代,“因为涅槃显然是终极原则或经验,缘起说可以称为非终极经验的原则”[124]。这两者的关系似乎与商羯罗哲学中的梵(brahman)和幻 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