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理解:西方诠释学演进逻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诠释学(Hermeneutics)源起于古希腊学者搜集神话和经典文献过程中所萌发的有关诠释方法的反思和探索,并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孕育了自身方法论意识的觉醒,也在形而上的哲学运思中不断彰显着对于“人之理解”的反思与观照。诠释学术语的内涵建构跨越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内容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姜峰博士的新著《走近理解——西方诠释学演进逻辑研究》,在吸收了国内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诠释学的演进逻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本书中,作者并不是对诠释学概念的发展进行泛化的简单梳理,而是从思想史研究的范式出发,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发掘和思考诠释学演进逻辑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在对诠释学演进逻辑进行考察的同时,也尝试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诠释学作为一门理解和解释的学问,一直将理解问题置于其理论反思的核心地位。早期的诠释学研究者大多将理解与解释的二元对立作为诠释学思想的出发点,20世纪以来,伴随着当代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理解与理解者、理解与效果历史、理解与应用等问题成为了诠释学研究新的热点和重心。纵观西方诠释学的发展脉络,无论研究的重心如何移动,其理论内涵对于“理解”的观照与反思从未停止过。诠释学也正是在这种对于“理解”之反思的实践中,接受着哲学运思的不断滋养,并与形而上之哲学运思的理论传统形成独特的交融与互动。哲学在自身不断的发展与积淀中成为诠释学萌芽的土壤,诠释学在人类哲学运思自发的诠释实践中逐步获得完成自身理论铸型的养分,并在其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中,将诠释之花的种子播撒到哲学圣殿的花园之中,用诠释之树结出的果实为哲学圣殿之中的人们提供着新的力量。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选题新颖、理论坚实、极富个人见解的学术著作。两条相互交织的逻辑线索和对于诠释主体的深入阐述,构成了本书的两个特点。作者通过精巧的构思,在梳理诠释学自身理论演进的同时,对诠释学的演进逻辑和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对比考察,从而细致地展现出诠释学的关注重心从文本理解逐步进入人之理解的延展过程,揭示了诠释学视域内,对于“人”之整体性的思考和进一步挖掘的理论意义。

首先,作者并不是对诠释学概念进行简单泛化的梳理,而是以新的视角、新的资料和新的理路对诠释学的内涵和演进逻辑进行学理阐述,力求使诠释学的演进逻辑得到更为系统的展现。全书从西方诠释学概念的词源谈起,对诠释学概念的原初设定进行了多角度的细致分析;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意义的探讨中,考察诠释方法始源内核中的语法尺度、隐喻要素、意义设定;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入手,在传统诠释方法向历史批判诠释方法的转型中,探讨诠释学普遍性诉求背后所蕴含的主体性意识。在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与精神科学的奠基过程中,思考诠释学普遍性诉求与精神科学奠基过程中方法论探索的趋同与纠缠。在海德格尔、狄尔泰、利科对“理解”概念的本体论思考中,思考西方形而上学重心移动过程中对于人的有限性规定和无限性的追问,并在这种不断的思考和追问中,挖掘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的内在动因,从而进一步对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奠基的内在关联进行了对比阐述。在这两条逻辑线索的交织与互动中,作者将西方诠释学的历史演进置于西方哲学传统的视域中,在深入挖掘诠释学的理论内涵和演进逻辑的脉络中,重新把握诠释方法、诠释学方法论和近代哲学诠释学之间的逻辑关联和理论内涵。

同时,在这种关联性的思考中,本书始终关注作为诠释主体的“人”在诠释学内在价值中的体现。作者姜峰认为:本体论转向之后,诠释学对于理解问题的反思,表现为一种对于人的整体性的进一步关注,这里所说的整体性不是个体性对于人的共同性的简单归属关系,而是对于“人”的内涵的进一步反思与分析,是将“理解”问题置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基底上进行反思,从而对人的有限性与理解的无限性的内在关联进行考察。同时,诠释学自身的发展性使其理论必然不会显示为一种恒定的理论形式,其理论外延与关注重心的不断移动,恰恰体现着人类对于“理解”之反思的不断深入。另外,理解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指向人的理解,人对于“理解”问题的不断反思,不仅是为了在有限的未来达到更好的理解,更是希望通过对于“理解”认识的不断深入,逐渐揭示人的整体性的各个侧面,从而使人的主体性、存在性、历史性等维度在诠释学的视域内得到彰显。

作者姜峰从2009年开始对诠释学研究产生兴趣,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和良好的外语功底,他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积极关注该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并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形成个人的研究成果,在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论文的同时,也将诠释学作为他未来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我很高兴看到他多年的学术积累能够以成果的形式得到出版,在由衷为他未来的学术生涯送上美好祝愿的同时,也希望学界有更多优秀的诠释学成果涌现。

陆杰荣

二零一九年夏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