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之位
《易经》发展到六十四卦的阶段,爻象的意义逐渐突出,从而为卦爻辞的撰系准备了条件。对于这一点,《系辞》有精辟的论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位之象,跃升至与卦象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
对于一卦六位之序,《易纬·乾凿度》曰:“《易》气从下生。”郑玄注:“易本无形,自微及著,故气从下生,以下爻为始也。”[8]又曰:“天地之气,必有终始,六位之设,皆由上下。故《易》始于一,分于二,通于三,□于四,盛于五,终于上。”[9]故一卦六爻之位从下至上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之位。古人认为一卦六位涵摄天地人三才之道,《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说卦》继《系辞》之后作了系统的总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一观点被《易纬》完全继承了下来,《易纬·乾凿度》曰:“孔子曰:‘《易》有六位三才,天地人道之分际也。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有阴阳,地有柔刚,人有仁义,法此三者,故生六位。六位之变,阳爻者制于天也,阴爻者系于地也。天动而施曰仁,地静而理曰义。仁成而上,义成而下,上者专制,下者顺从,正形于人,则道德立而尊卑定矣。’”[10]《易纬·乾凿度》又曰:“三画已下为地,四画已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11]其以初、二之位为地位,以三、四之位为人位,以五、上之位为天位,反映了中国自春秋时期以来以人为天地之中的思想。天地人三才各兼一卦中的二位,又有正位与非正位之说,王夫之《周易内传·乾》曰:“卦之六爻,初、三、五,三才之正位也;二、四、六,重爻非正位。”[12]
对于一卦六爻所象征的社会阶层,《易纬·乾凿度》曰:“初为元士,二为大夫,三为三公,四为诸侯,五为天子,上为宗庙。”[13]此种说法,当是本之于《京氏易传》,认为一卦六位所象征的阶层逐级而上,未必符合《易经》六十四卦的情实。笔者认为,六爻之象当结合上下二体之象来看,上经卦为朝廷,五位为上经卦之中,最贵,为天子之象;下经卦为郊野,二位为下经卦之中,为诸侯之象;三位行事最为勤苦,当为大夫;四位最近五位,为辅翼天子之三公。如此安排,或更符合《易经》作者撰系卦爻辞之实际。总之,六爻之象与《易经》的成书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因为爻象和爻变概念的产生,才最终使六十四卦构成了一个循环的象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