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新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健顺

“健顺”是《彖》《象》引入解《易》实践的一组概念。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尚无“健”字出现,只有与健字意义相近的是“伉”字。《说文解字》曰:“健,伉也,从人建声。”“顺”的概念,则因西周以来礼乐文化的影响而高度发达,就《左传》《国语》等对“顺”德的阐述来看,主要指少顺长,小顺大,臣顺君,人顺天等内容,是卑、弱、小一方相对尊、大、长一方的道德要求。春秋时期的易学即以坤之德性为“顺”。《国语·晋语》:

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司空季子曰:“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内外,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众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威武,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疆,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18]

屯卦震下坎上,豫卦坤下震上,司空季子在解释两卦卦象的时候,以“顺”释坤而多次说“众顺”,反映了“顺”德在人道上的指向性。春秋时期虽没有乾德为健的说法,但《左传·文公五年》有“天为刚德”一语,“刚”“健”二者的意义相近,为战国时期“健”德说的提出准备了条件。

《彖》中“顺”字出现24次,“健”字出现10次;《象》中“顺”字出现18次,“健”字只出现1次。《泰·彖》:“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否·彖》:“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彖》通过乾坤卦爻象与“阴阳”“刚柔”“健顺”相结合,不但赋予了三组概念的象数意义,而且实现了三组概念在意义上的联结。

《彖》《象》所用“顺”字,主要指坤卦之性为顺。如《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师·彖》:“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豫·彖》:“顺以动,豫”,《升·彖》:“柔以时升,巽而顺”,《升·大象》:“地中升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由坤卦性之顺,又延伸出以柔爻在刚爻之下为“顺”。如《旅·彖》:“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指六五顺于上九。再如《小过·彖》:“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下顺”指初六、六二在九三之下为顺;“上逆”指六五、上六在九四之上为逆。又如《颐·六五·小象》:“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咸·六二·小象》:“虽凶居吉,顺不害也”,《明夷·六二·小象》:“六二之吉,顺以则也”,皆是柔爻在下位顺刚爻之义。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用例:

《蒙·上九·小象》:“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临·九二·小象》:“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渐·九三·小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革·上六·小象》:“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前三例《小象》于刚爻之象亦言“顺”,《蒙》卦是指六五柔爻与上九相顺,《临》卦是指六三柔爻在九三之上,与九二不顺;《渐》卦是指六二柔爻与九三相顺。可见《小象》虽在刚爻之象上言“顺”,所指皆是柔爻在下位顺刚爻之义。之于《革》卦的用例,上六在九五之上,与九五不顺,《小象》的用意是上六小人“应当”顺从九五国君的旨意,所以不算突破柔爻顺于刚爻的体例。

至于“健”字,则只能指乾卦之德性,而不能指刚爻的性质。《彖》中所言“健”字皆指乾卦卦象。如《需·彖》“刚健而不陷”,《讼·彖》“上刚下险,险而健”,《小畜·彖》“健而巽”,《泰·彖》“内健而外顺”,《同人·彖》“文明以健”,《大有·彖》“其德刚健而文明”,《大畜·彖》“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夬·彖》“健而说”。“健”字在《象》中只出现1次,即《乾·大象》“天行健”之语,此“健”字自然也是指乾卦的德性而言。这便带来一个问题:“天行健”与其他六十三卦《大象》文辞在体例上不谐。后者皆是先揭示一卦上下二体之象以引出卦名,后阐发一卦的义理;尤其是阐释八经卦自重而得的六爻卦之象时,注重卦序上相邻两卦在行文上的一致性,如“水洊至,坎”[19]对应“明两作,离”,“洊雷,震”对应“兼山,艮”,“随风,巽”对应“丽泽,兑”,但乾卦《大象》“天行健”一语没有出现乾卦卦名,而与之相对应的“地势坤”一语,坤卦的卦名也是出现的。为何《大象》唯独解释乾卦不称卦名?有学者认为“健”是“乾”之讹,或认为“乾”“健”通假,甚至认为“”“”本来的卦名是“健”“顺”。这些观点都欠妥当。若我们从《彖》《象》引入“健顺”概念,并赋予其象数意义的角度看,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顺”概念既可指卦象,又可指爻象;“健”概念则只能指乾卦之象,而不能指阳爻之象。战国时期的解《易》文献《彖》《象》《文言》《系辞》等各篇都是单行的,《小象》因只释爻象而无法使用“健”的概念,六十四卦唯独乾卦当“健”之义,若《大象》不曰“天行健”而曰“天行,乾”,则《象》中的“以乾为健”意义就被隐没了,《大象》当是出于保留“健顺”概念象数意义考虑,以“健”代“乾”而不写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