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蔺相如 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

大伙都听说过“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吧?可你知道这个成语故事中的“男一号”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智力值与勇气值都爆表的蔺(lìn)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起初,他只是大宦官缪(miào)贤手下的一个打工仔。

有一次,缪贤犯了法,担心被杀,想投奔燕王,却被蔺相如给拦住了。

随后,蔺相如替缪贤支了个招。

缪贤按照蔺相如说的办,赵惠文王果然没有降罪于他。从此以后,缪贤便对蔺相如格外器重。

有一年,不知道赵惠文王从哪淘到了楚国至宝——和氏璧。

小贴士

关于和氏璧的由来有一个小故事。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立刻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找专家鉴定,专家却说是一块不值钱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涉嫌欺诈,便命人砍掉他的左脚。等到楚武王即位时,不死心的卞和又将玉石献给了楚武王。楚武王找专家鉴定,专家依然说是石头。楚武王又命人砍掉他的右脚。等到楚文王即位时,卞和抱着玉石在荆山下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流干了,并且开始流血。楚文王派人询问原因,卞和说:“我并非因为双脚被砍而悲伤,而是因为大家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忠贞的人当成骗子!”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玉石,果然得到一块宝玉,便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堪称天下奇宝,诸侯们个个垂涎三尺,却让赵惠文王得到了,赵惠文王那叫一个兴奋啊,简直就像中了大奖。

然而,赵惠文王还没兴奋几天,就被秦昭襄王给盯上了。秦昭襄王还给他发信息说,自己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担心把和氏璧给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不会兑现承诺;不给,又怕秦昭襄王会以此为借口带兵到赵国砸场子。

就在赵惠文王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缪贤向他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蔺相如。

于是,赵惠文王将蔺相如召来询问对策。

听完蔺相如的一番剖析,赵惠文王决定将心爱的和氏璧拿去与秦国交换城池。

当赵惠文王询问蔺相如派谁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合适时,蔺相如胸有成竹地说——

蔺相如到达秦国后,秦昭襄王隆重地接待了他。

秦昭襄王从拿到和氏璧的那一刻起便爱不释手。不过,蔺相如却发现他并没有割让城池的意思。

于是,蔺相如对秦昭襄王说——

秦昭襄王将和氏璧递给蔺相如后,发生了一件让他始料未及的事:蔺相如后退几步,倚靠着大殿里的柱子,怒发冲冠地对秦昭襄王说——

秦昭襄王担心和氏璧会被撞碎,连忙向蔺相如道歉,并装模作样地拿出地图,说将某某城池划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昭襄王是在演戏,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和氏璧在蔺相如手中,秦昭襄王不敢用强,只好乖乖听从蔺相如的安排。

蔺相如知道想从秦昭襄王手里拿到十五座城池比登天还难,便让快递小哥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怀揣和氏璧,从小路一溜烟逃回赵国。

五天后,当秦昭襄王欢天喜地地准备迎接和氏璧的时候,蔺相如的一番话让他目瞪口呆。

秦国君臣个个气得脸红脖子粗,有人甚至想将蔺相如直接拉出去宰了,不过却被理智战胜愤怒的秦昭襄王制止了。

秦昭襄王并没有为难蔺相如,蔺相如最终不辱使命地回到了赵国。

后来,秦国并未兑现割让城池的承诺,赵国也因此没有给秦国和氏璧。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和氏璧的事虽然告一段落,但秦国与赵国的恩恩怨怨还远远没有结束。

不久,秦昭襄王约赵惠文王到渑池见面。赵惠文王比较胆小,不敢去,但蔺相如却支持他去。

为了不给赵国丢脸,赵惠文王咬咬牙,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在渑池,秦昭襄王开了个包间,请赵惠文王吃大餐。席间,秦昭襄王突然提了个小要求。

就在赵惠文王弹奏期间,不料秦国的史官却将此事记了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撸串,秦王命赵王弹瑟。”

蔺相如见状,立刻站了出来,对秦昭襄王说——

秦昭襄王不肯击缶,蔺相如却发狠地说——

秦昭襄王的侍从想上前杀掉蔺相如,蔺相如却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吓得他们步步后退。秦昭襄王很无奈,只好象征性地敲了一下缶。

紧接着,蔺相如让赵国史官也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大臣见秦昭襄王受辱,都忿忿不平,便向赵国发难。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直到宴会结束,秦国也未能占到赵国半点便宜。

回到赵国后,心情十分愉悦的赵惠文王立刻让蔺相如做了赵国的二号首长。

这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见蔺相如的官竟然比自己的还大,非常不高兴,他还对外宣称——

蔺相如听说后,那个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英雄瞬间变成怂包,不敢见廉颇。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掉头就跑。

门客们见蔺相如见了廉颇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大为不快,纷纷表示要跳槽,还说——

蔺相如不希望他们跳槽,因此向他们解释了一番。

廉颇听说这事后非常惭愧,便光着膀子,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中请罪。

这便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从此以后,廉颇与蔺相如成了生死之交,两人一同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