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器:百花齐放的应用畅想
第1节 智能家居:跨越单体与生态的“天堑”
与其他智能化产业不同,智能家居是一个仅凭概念就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近10年间,资本对智能家居项目疯狂追捧,许多项目还在“PPT阶段”就能收获几百万元的融资。与此同时,智能家居也吸引了互联网巨头、智能硬件厂商以及白色家电企业的投资,空调、音箱和冰箱等一众传统家电,都成了智能化改造的对象。
热闹归热闹,从功能和生态上看,智能家居离我们愿景中的形态仍有不小的距离。那么,是什么制约了智能家居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又该如何跨越这些障碍?
迟到24年的热潮
如果要为智能家居找一个时间原点,那一定是1997年。
彼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华盛顿打造了全球第一套智能豪宅。这个当时造价6亿美元的别墅,已经实现了现在大部分智能家居的功能:面部识别进入、无线控制中枢、智能化感应装置以及远程视频监控等。为此,微软还专门拍摄了一则电视广告,展现智能家居系统的强大与便捷。
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硬件成本的制约,几乎没有企业跟进智能家居。转机出现在2014年,谷歌收购了一家做智能温控器的公司——鸟窝实验室(NEST Lab)。同年,苹果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授权通过认证的家具产品接入其系统。
巨头们的步调一致并非巧合。智能家居有两个必备的要素:联网与互动,两者都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功能,也是智能家居行业诞生的基础。2014年,Wi-Fi、蓝牙和5G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联网不再是难事,而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面世,则让人机互动成为可能。
国内厂商们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开始快速布局智能家居行业。在那个时间段,不仅华为与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家加入进来,甚至美的、海尔和苏泊尔等传统家电厂家也在跃跃欲试。除此之外,OEM厂商和线下家装市场也在悄悄行动。要知道,初代的智能家居产品门槛并不高,灯泡与插座等产品只要加一个通信模块,就能实现简单互联与控制。正因如此,那时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家装市场里,也出现了大批粗糙的智能家居产品,卖得甚至比大品牌厂家更好。
众多的市场参与者让初期的智能家居呈现出两大特征:
第一,生态平台混乱。为了实现控制功能,每一个产品都需要下载对应的App。这些App无法做到互联互通,操作方式也五花八门,导致早期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极差。
第二,通信协议冗余。初期的智能家居产品,通信协议十分混乱,Wi-Fi、蓝牙、低功耗蓝牙、紫蜂(ZigBee,短距离无线传输协议)等连接方式层出不穷。甚至同一品牌的不同产品间,通信协议也完全不同,比如空调用蓝牙,音箱却用Wi-Fi。
总的来说,初代智能家居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兼容性层面。道理非常简单,互联网企业要流量,家电企业要销量,智能硬件企业要利润,谁都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诉求。
打破B端的互联壁垒
“智能家居到底是什么?”经历过初期的乱象后,用户和企业都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实际上,智能家居是一个综合的生活场景。它并不由单一的功能构成,其作用在于让家居产品相互协同,能够按照屋主的需求来工作。理解清楚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智能家居的核心应该是功能的平台化集成。
但这样的集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智能单品、物物联动和平台集成三个阶段。
智能单品在初代智能家居中已经实现,我们所熟悉的智能音箱和智能插座就是这样的产品。物物联动则是企业通过整合自己旗下的所有产品,或整合第三方企业的产品,使它们之间可以产生联动关系。当前智能家居所处的就是物物联动阶段。以小米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清晨场景为例,当用户起床时,部署在床边的传感器可以感知用户穿鞋的动作,自动打开窗帘,并点亮卫生间的灯,其智能音箱还会顺带播报当日天气和行程安排。
最困难的是平台集成。这个阶段要求的是房屋内真正实现万物互联,而非依赖于某个软件集成商或者硬件厂商。简而言之,即A公司的系统开关可以控制B公司的空调,C公司的感应系统可以控制D公司的扫地机器人。过去,Wi-Fi和蓝牙都曾被寄予平台集成的厚望,但前者支持的设备覆盖数量极其有限,而后者硬件部署成本过高。
小米董事长雷军曾透露平台集成难以推动的原因:商业通道和技术通道没有打通。
商业方面,家电厂商的利润已经被智能硬件企业压缩,原有的20%毛利,如今仅剩5%左右。而利润的大幅缩水则进一步限制了技术投入,让厂商失去了研发主动性,致使技术鸿沟越来越大。
在两难的境遇之下,华为打破了僵局。2020年初,华为发布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集成系统——HiLink。HiLink以联网协议为切入口,为屋内设备提供互联互通的基础。系统支持蓝牙、Wi-Fi等多种通信协议,只需加入一个成本不足5元的通信芯片即可实现连接,极大地节省了家电厂商的成本。其自主研发的轻量化操作系统,内核仅有10kB大小,足以匹配所有入口硬件。最重要的是,整个HiLink平台系统对合作方完全免费开放,也不限制非合作伙伴的接入。
开放化的平台集成解决了智能家居硬件协同不足的问题,而免费的接入模式也大大降低了传统家电入局智能家居的技术门槛。这不失为一种智能家居走向平台化集成的可参考样本。
下一个切口:全屋智能
尽管平台集成降低了家电企业参与智能家居的门槛,但用户的智能家居体验仍然等待释放。
《纽约时报》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在影响消费者选择智能家居的因素中,价格昂贵与部署麻烦分别排在前两位。原因不言而喻,设备的数量与协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智能家居的综合体验。除非用户一次性购买十几个智能家居设备,否则是无法获得完美使用体验的。
另外,家电的使用寿命极长,像电视、冰箱、门锁等设备,其使用时间往往超过十年。倘若用户选择更换新的智能家居设备,必定要处理旧设备,造成的浪费都成了沉没成本。而开关、空调等设备的更换更为复杂,不仅需要专业的拆除工具,还有可能对墙体和电路进行大幅更改。
想要解决更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必须从底层寻找突破口,全屋智能的家装模式便由此而来。
全屋智能的核心,在于从家装阶段部署智能家居所需要的底层设备。主要方式是将模块化的家庭智能主机作为房屋的“控制大脑”,它囊括了光猫、路由器、硬盘、传感器、温控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从而取代后续安装过程中繁杂的部署规划。
目前,华为和云米都提出了类似的全屋智能家装方案。以云米全屋智能系统为例,其包含一台主机和两个网络。主机是对传统的家庭弱电箱进行改造,将过去杂乱无章的电箱整合成智能主机,使其成为一套由控制、组网、计算和扩展模块等组成的控制系统,成为房屋的控制中心、连接中心和计算中心。
两个网络指的是窄带物联网和家庭宽带网。其中,窄带物联网用于实现智能设备和“水光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把居家空间中的安防、照明和娱乐等系统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感知与联动。家庭宽带网就是传统的通信网络,连接计算机、电视和手机等设备。之所以将两者分开,主要是为了解决不同设备间的兼容问题,也避免了相互间的通信干扰。
为了覆盖更多的居家场景,云米甚至将马桶这种过去不被待见的硬件也纳入了系统中,加入了诸如体重、心率和血氧监测等功能,供用户实时掌握健康动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功能琳琅满目,但全屋智能还处于初期阶段,其价值模式也还需要再验证。毕竟,动辄数十万元的部署成本,以及后期高昂的维护费用,从侧面说明了它短时间内不会是一个普惠的解决方案。行业所期待的智能家居大爆发,可能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