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鼻窒案
案一 辛夷花散治疗风热阻窍案
于某某,女,5岁,2008年8月3日初诊。
主诉:鼻塞1月余,加重5天。
现病史:患儿1个多月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清涕,轻咳,自服感冒清热颗粒等药物,咳止,鼻塞、流涕略减未除。5天前受凉后上症加重,咳嗽复作,遂来诊。刻下症见:鼻塞,流涕,时清时浊,夜眠及晨起受凉后加重,轻咳无痰,无发热,纳可,眠欠安,可因鼻塞而憋醒,二便调。查体:鼻腔欠通畅,可见少许分泌物,咽无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腹未及异常。舌脉:舌略红,苔薄黄,脉浮。
中医诊断:鼻窒。辨证:风热阻窍。
西医诊断:鼻炎。
治法:清疏风热,活血通窍。
处方:辛夷花散加减。辛夷(包)9g,苍耳子9g,白芷15g,藿香12g,川芎9g,旱莲草15g,黄芩9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嘱忌食辛辣之物。
二诊(2008年8月9日):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舌苔如前。表邪渐解,鼻窍渐通,鼻络渐和。守法继调,上方继进4剂。
三诊(2008年8月13日):基本无鼻塞、流涕,诸症皆平。表邪已解,鼻窍已通,鼻络已和,痊愈。
按:
鼻窒一证,起因多由风寒,因个人体质不同,或可从阳而化热,故须先分清寒热之多少,有偏于寒者,有偏于热者,有寒热错杂者。然皆当予以疏解,以其窍闭不利也。偏于寒者,当以温药和之;已从热化者,当清凉疏散,因其窍闭不利,可佐辛温发散之品,如辛夷、白芷、藿香、石菖蒲之类,不可喧宾夺主;因其血络不利而化为涕,亦可佐以活血开郁之品,如牡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等。
本案患儿风寒外袭,郁于鼻络,故而鼻塞;涕时清时浊,舌略红,苔薄黄,属明显热象,考其病史,知其风寒从阳化热。方用辛夷花散加减,以辛夷、白芷、藿香辛温发散,以开窍闭;为制其温,以苍耳子、黄芩苦寒清热;为去血络之郁陈,以川芎活血开窍,旱莲草凉血活血,甘草和之。温凉并用,去性取用。
案二 川芎茶调散治疗风湿阻窍案
光某某,女,47岁,2012年5月24日初诊。
主诉:鼻塞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开始鼻塞,常流清涕,打喷嚏,先后服用鼻渊通窍颗粒、辛芩颗粒、氯雷他定片等药物,并行局部注射治疗,病情时轻时重,遂来诊。刻下症见:鼻塞,流清涕,晨起及活动后打喷嚏,伴前额痛,无头晕,不咳嗽,无咽痒、咽痛,纳眠可,二便调。查体:精神可,口唇偏干,鼻腔欠通畅,可见少许分泌物,咽无充血;心、肺未及异常。舌脉:舌略红,苔白厚,脉平。
中医诊断:鼻窒。辨证:风湿阻窍。
西医诊断:鼻炎。
治法:祛风除湿,通窍。
处方: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9g,荆芥12g,防风12g,细辛3g,白芷15g,羌活12g,豨莶草15g,石菖蒲12g,青风藤12g,路路通9g,炙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5月23日):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晨起打喷嚏,咽干,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略厚,脉平。守法继调,上方去石菖蒲、路路通,加鹅不食草9g,7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2012年5月30日):症状明显减轻,无头痛、打喷嚏,偶鼻塞,流清涕,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平。遵法继调,上方去加鹅不食草,加海风藤12g、路路通9g,7剂,日1剂,水煎服。
尽剂而愈。
按:
头面为清阳之会、清空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此,易为外邪所袭。头在上,为人体阳位,易为风邪所伤,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林佩瑶云:“头为天象,诸阳经会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医醇胜义·卷二》载“脑漏者,鼻如渊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患者风邪阻遏气机,导致津气在鼻窍腠理的升降出入运行受阻,津气停滞,不得宣通,产生水湿痰浊,蒙蔽清窍而致鼻窒。
吴鞠通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头面居上,病在上焦,法宜辛散,药取清轻,多以花叶类药物,达邪外出。喻嘉言亦在《尚论篇》中言“上焦如雾,升而逐之”,李东垣言“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也”,汪昂言“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故当以祛风药、除湿药、通窍药组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功能疏风止痛,原书载“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方中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上行头目,善于祛风活血而止痛,李东垣言“头痛须用川芎”,久风入络可致鼻络瘀滞,鼻甲肿胀,川芎尚可调畅气机、活血通络而治之。荆芥、防风辛散上行,助川芎疏风。羌活长于祛风胜湿,治太阳经头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宣通鼻窍;细辛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草便读》载“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络”,青风藤、海风藤,皆属藤类,祛风湿、通经络;豨莶草功能祛风除湿,路路通长于通孔窍、活血络,石菖蒲功能化湿、通窍,鹅不食草祛风通窍,临证可甄别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