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基本概念和职能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要消费,无论吃、穿、住、行,都需要消耗物质资料。而要取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总是希望用较少的劳动耗费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因此,人们在生产的同时,必须对劳动耗费和取得的劳动成果进行计量、计算和比较。所以,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了组织和管理生产而产生,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会计是因人类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初意义的会计只是一些简单计量行为。在我国,大约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人们为了记录劳动成果的数量,就采用了“结绳记事”“刻石记数”等简单计量方法,这是我国会计的萌芽阶段。当然,那时的会计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还没有成为一项独立的、专门的工作。随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原始的文字、数字,于是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工作。

到了我国的西周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人们对计量、记录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生产经营及国家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专司朝廷钱粮收支的官吏——“司会”来进行“月计岁会”,即把每月零星计算称为“计”,把年终总合计算称为“会”,专门为官吏记载钱物收支,“会计”一词开始使用。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会计也就随之得到了发展。到了宋朝,会计方法又有了新的发展,官厅办理钱粮移交手续采用了较科学的会计结算方法,即“四柱结账法”,也叫“四柱清册”,用“四柱”来表示财产的增减变化情况。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它们的含义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个部分。“四柱结账法”把一定时期钱粮的收支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进行结账,把“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进行移项,得到“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就相当于今天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下面用公式的形式更直观地表现“四柱清册”的内容及和现代会计之间的等量关系:

“四柱清册”的内容: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通过移项得到: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相当于今天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会计核算又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账”,用来计算盈亏。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相当于现在的收入;缴,相当于现在的支出;存,相当于现在的资产;该,相当于现在的负债。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结算账目,确定盈亏。如果用这个公式试算平衡了,称为“合龙门”,以此钩稽全部账目的正误。到了清代,由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又产生了“天地合账”。在这种方法下,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下格记付,称为“地”,上下两格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四柱结账法”“龙门账”和“天地合账”充分显示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传统中式簿记的特点。

至于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由我国的会计学者在借鉴外国会计学术的成就及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明末清初逐步建立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制定了各种会计法规,建立了一套适应于不同时期经济管理体制需要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中央及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会计学会,开展了会计科学研究。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一切物资由国家统一调配和分配,会计核算用的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的会计等式,记账方法用的是“增减记账法”,编制的会计报表是“资金平衡表”。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会计学者和会计工作者根据我国会计实践经验,创立了“丁字账”,这是一种简单易懂的记账方法,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这种记账方法一直到今天依然在使用,只是现在叫作“‘T’形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会计核算也需要国际化,会计改革也随之开启。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财务会计改革方面的一次模式性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会计的核算方法不再是单纯的“增减记账法”,而是“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并存。其中商业企业用“增减记账法”,行政事业单位用“收付记账法”,工业企业用“借贷记账法”。会计核算的内容不再是“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而是会计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会计等式不再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而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与此相对应,会计报表也不再是“资金平衡表”,而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会计发展到今天,我国规定,所有企业的会计记账方法统一采用“借贷记账法”。

与此相适应,在认真总结我国会计改革的实践经验,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对1985年1月21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进行了多次修订,这对完善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行为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将更有效地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世纪末期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显示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到了21世纪,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公司数量逐步增多,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以下主要规定:

(1)代国务院拟定《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由国务院于2000年6月发布)。

该条例在会计改革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重新定义“资产”要素: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如果某项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该项目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比如,机器设备本身属于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但如果现在报废了,则不能再被认定为企业的资产,因为该设备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再比如,粮食加工企业储备的粮食用于加工生产,其本身是企业的资产(原材料),但如果霉变了,不能再用于生产,即使直接出售也不可能,则不能再被认定为企业的资产,因为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又比如,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用于出售,其本身是企业的资产(库存商品),但现在由于水管爆裂被水淹了,则不能再被认定为企业的资产,因为该产品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2000年1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意义非常重大。它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项功能融为一体,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进行全面规范,便于企业进行实务操作。

(3)2001年11月,财政部发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为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全面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局面。金融业是风险性比较高的行业,防范金融风险,会计应体现稳健的会计政策;亚洲金融危机的暴发,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明白会计透明度的重要性。为了体现稳健的会计政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透明度,财政部及时出台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4)2004年4月,财政部发布《小企业会计制度》。

我国工业企业法人中大多数是小企业,小企业在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吸收就业人数和创造税收,以及启动民间投资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出台《小企业会计制度》非常必要,意义也十分重大。

其实,伴随着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步伐,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始终没有停止过。最早提出建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1991年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第一次形成部门规章是在1992年,由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即2006年新准则体系中的基本准则,相当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概念框架,它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的一般要求。自1992年以后,财政部始终致力于具体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同时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改革动向,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发布到2003年为止,本着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财政部陆续发布了16项会计准则,其中7项准则在所有企业施行,9项准则在股份有限公司先行施行。财政部同时规定,准则与制度不一致的,以会计准则为准。实质上,会计准则的地位高于会计制度,这样做也使广大财会工作者逐步转变对会计准则重要性的认识。但是,会计准则不成体系,不能涵盖企业所有经济业务,不能独立实施。①

(5)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5年的会计改革思路有了重大调整,由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为主转变为以建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为主。2005年纪念《会计法》20周年之后,财政部研究决定,会计准则的制定开始提速,经过艰苦努力,准则于2006年2月发布。因此,2005年是重大会计改革的分水岭。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能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包括一项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会计准则。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共发布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等42个具体会计准则。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的GDP已达近100万亿人民币,人均1万美元。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财政部从2006年2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来,对当初发布的具体准则多次进行了修订和增加,期间对增值税条例等也多次进行了修改,此处不一一列举,留待以后在会计相关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中讲述。

(二)国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会计工作最早出现于公元前的古巴比伦王国。到13世纪,在商业比较发达的意大利,已开始用“借”“贷”登记债权和债务,这为近代会计的借贷记账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会计的发展,是以西方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发展为背景的。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的著作《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问世,该书系统地说明了复式记账法,使复式簿记得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揭开了近现代会计历史的新篇章。18世纪产业革命后,为适应股份公司对公开财务信息的需要,在簿记的基础上,逐步出现了资产、负债、资本的计量,收益的确定,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审核等内容,从而完成了簿记向会计的过渡。19世纪中期,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及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了对生产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出现了专门核算生产耗费的会计活动。到了20世纪初,这种核算合并于采用复式簿记的一般会计,成本会计就产生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为了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西方国家开始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把会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到了新水平;同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既要求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又要求企业对外部客观经济情况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被引进了会计领域,引起了会计工艺的深刻变化,原来的“手写簿记系统”逐步为电子数据处理所代替,使会计信息系统变得更加灵敏,提供的信息也更加及时准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存在环境。新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正在产生,虚拟企业、知识资本、电子货币、数字产品等新的概念开始进入会计领域,所有这些,将给会计发展带来新的前景。

二、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生产的发展。同时,会计的发展还受到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及科学技术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计正是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简单计量和记录财务收支到利用货币计量来综合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大量涌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科学技术水平的空前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企业经营稍有疏忽,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会计事后记账、算账和报账,更重要的是进行事前的预测、参与决策、确定目标利润、编制预算、加强分析、评价业绩等。会计工作直接与生产技术各个领域结合起来,参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确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国家为了保证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不仅要如实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经济信息,同时还必须对经济活动的耗费与成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进行严格控制,以尽可能少的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会计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会计最初是作为生产职能的一部分,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成为一种专门的经济管理工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是用来核算政府的财政开支,是为官方服务的宫廷会计。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会计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衡量和计算商品的价值尺度,会计核算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后来,会计又广泛地采用了较为科学的借贷记账法,从而可以全面、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这样,会计不但具有独立的管理职能,而且逐渐具备了完整的核算方法。

三、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即人们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用会计干什么。一般认为,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从法律上明确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地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对于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例如资产的增加和减少,负债的发生和偿还,收入和费用的计量等,会计都是从数量方面进行核算,而不是从“质”的方面去反映。但会计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核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活动的质量。会计从数量方面核算经济活动情况时主要使用货币度量,辅以劳动度量和实物度量。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只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凡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均不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内。会计有时也使用劳动度量和实物度量,目的是改善货币度量的效果,或者是扩大和丰富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这在企业的存货核算等方面尤为突出。

(2)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会计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核算方法,将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并对记录下来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报告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且要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利用历史的和预计的数据来预测和计划未来的经济活动,虽然是现代会计越来越重要的工作,但一般认为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和计划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它是不同于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的。

(3)记录只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而不是会计核算的全部,记录并不等于核算。会计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首先要记录下来,然后才能核算,最后形成可以报告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实际上包括对经济业务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报告的全过程。

(4)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是指必须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计算;完整性是指应由会计进行核算的各项经济业务,都必须毫无遗漏地加以记录和计算,不能任意取舍;系统性是指必须按照经济管理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类汇总,使之系统化,提供分类、汇总和相互联系的数据资料。会计通过完整的、连续的记录和计算,并按照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可以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评价经济活动效果。

《会计法》中对于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发挥会计的核算职能,从立法的高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

(1)会计核算必须符合真实性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任何单位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进行会计核算。各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2)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完整性要求。各单位的下列经济业务事项,都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①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②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④资本、基金的增减;⑤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⑥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⑦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3)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公司、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有下列行为:①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③随意改变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或者计量方法,虚列、多列、不列或少列费用、成本;④随意调整利润的计算、分配方法,编造虚假利润或者隐瞒利润;⑤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在核算经济活动情况的同时,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和指导。会计监督具有以下特点:

(1)会计监督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主要利用货币计价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面的经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以前,从讲求经济效果出发,审查经济活动计划和方案的合理性,参与经济决策。事中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进行时,检查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以及有关计划、预算的要求,及时调整经济活动,使经济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后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之后,利用系统的会计信息进行反馈控制,加强事后的检查分析和评价,监督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以便改进工作,使下一期的计划和方案更具有合理性。

(2)会计主要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也要进行实物监督。会计主要使用货币度量,利用资金、成本、利润等价值指标,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会计可以利用上述各项核算指标监督经济活动;同时,还可以事先制定一些价值指标,控制有关经济活动。会计监督,除了利用货币度量监督以外,还要进行实物监督,例如,对某些具有实物形态的财产物资的收、发、存,要以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登记其收、发、存的数量,并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监督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3)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是外部监督不可替代的。国家通过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机构,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实行来自单位外部的国家监督。外部监督对于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维护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些外部监督,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会计监督,因为外部监督只能定期进行,或者只能针对某类经济事项进行监督。而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能够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和连续的监督,这是外部监督无法替代的。

《会计法》中对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内容、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都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其内容主要有:

(1)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②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③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④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2)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3)财政部门对各单位的下列情况实施监督:①是否依法设置会计账簿;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③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

(4)财政、审计、税务、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各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有关监督检查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有关情况,不得拒绝、隐匿、谎报。

会计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离开了核算,监督就失去了依据;同时,只有通过监督,才能保证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离开了监督,核算就毫无意义。因此,只有把核算和监督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它可以体现会计的本质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会计界对会计职能有多种表述方法,如核算、监督、控制、分析、预测、计划、决策等。我们认为除基本职能稳定不变外,其他职能是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把预测、控制、决策等职能单独提出来也是可以的。

四、会计的主要特点

会计同其他经济管理形式相比,其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一)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的。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是通过实物、货币、劳动等具体内容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因而,在经济核算过程中,通常使用三种量度——劳动量度、实物量度和货币量度。劳动量度以时间(如小时)为单位计算劳动消耗量。实物量度以财产物资的实物数量(如米、千克等)为单位,货币量度以货币的数量(如人民币元)为单位。但劳动、实物、货币三者衡量基础不同,无法进行综合,单用劳动量度和实物量度满足不了经济管理的要求。只有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才可以把各种性质相同或不同的经济业务加以综合,转换为统一的具有综合性的价值指标,总括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为主要统一量度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有时也要使用实物、劳动计量单位,但最终还必须利用货币计量单位计算,求得统一的价值指标,以便进行综合核算和监督。

(二)必须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作为核算依据

原始凭证是对经济业务的最原始记录,是经济业务责任人签字以示对其真实性负责后形成的原始记录。只有以合法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才能取得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即使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也要依据取得的合法原始凭证进行会计核算。

(三)有一系列完善的专门方法

为了适应生产发展与管理经济的要求,在核算、监督经济活动的长期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改革创新,会计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系统、科学、完备的专门方法。这些方法既有各自独立的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会计工作中缺一不可,也是无可取代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审核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七种。

五、会计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人们期望会计职能实现以后,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由于会计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会计的目标从属于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或者说会计目标是经济管理总目标下的子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总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管理工作,也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应明确会计核算的目标,即会计核算要达到什么目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于企业会计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述会计核算的目标,实质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要求。

六、会计的定义

综合前面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等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几点:

第一,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为发展生产、管理经济而存在和发展的。

第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实行监督。

第三,会计的目标在于提高经济效益。

第四,会计拥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根据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将会计的定义概括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七、会计学

会计学是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科学总结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和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和技术对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求实现最好经济效益的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属于经济管理科学。会计学是以多学科作为支柱,其中经济学是现代会计学的理论支柱,它运用一系列经济理论来建立其概念和方法;现代管理科学与数学是建立现代会计学的方法支柱,它分担经济管理的一个特定方面,即从事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的管理,运用高等数学的某些方法,从而使会计的定量分析更趋准确。

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可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会计检查(审计学)等重要分支。

基础会计主要研究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这一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是其他各门会计学分支共同的基本问题,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核算方法、核算的基本模式,即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

财务会计主要阐明处理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资产会计、负债会计、所有者权益会计、收入会计、费用会计、利润实现和分配会计等。

成本会计主要阐明成本预测、计算、分析、控制和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它主要包括实际成本的计算,成本预测的方法和成本计划的编制,成本决策、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的计算等。

管理会计主要阐明如何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综合利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和有关外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包括各种经营业务计划和控制,责任会计、决策会计、成本效益分析等。

会计检查(审计学)主要阐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内部审计等。

会计学按其应用的部门划分,可分为工业会计、农业会计、商品流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会计、银行会计、旅游和饮食服务会计、预算会计等。

会计学是人们长期从事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会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学的内容也将得到丰富和发展。

① 其中,2001—2005年,没有出台准则的原因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委员会改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