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八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

刘 悦①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对比世界经济,注重需求导向和问题意识,总结我国经济面临的新问题,找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规律,把实践上升到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显示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源于现实,而问题又是理论创新的永恒动力,在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问题中,抓住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发展,发挥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国际经济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的新范畴,这些新的范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了创新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继承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根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发展需求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在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引领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笔者理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研究对象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概述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看作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2]。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力量,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产品的生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总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519。也就是人类的生产过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无论是研究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最终都会归结到生产关系这个核心上①,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异化现象来说明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工艺学”[5],也就是说马克思已经将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凸显出来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并凸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的特点。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仍然是但不局限于生产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研究这些关系的同时,要联系政治、文化、社会等上层建筑,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为目的,是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总体的发展合力,生产关系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消费品分配,以往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按劳分配。习近平从实际出发以“共享发展”为指导,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题,扩充了原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不仅讲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而且扩大到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及社会治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领域,既有生产关系的内容,又有更广泛的民生需求[6]。历史表明,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才能形成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合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具有时代性,例如“贯彻新发展理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三大方面的合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交叉融合,这是对以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二、关于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技术理论

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19世纪中叶,马克思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8]53。“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8]664。恩格斯赞誉:“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9]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断言科学技术是“潜伏在社会劳动里”的生产力,其必将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一方面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10]。“科学的力量也是不费资本家分文的另一种生产力”[11]。“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具有一般性、馈赠性、条件性。一般性是指科学具有一般生产力的非物质特性,即精神性和意识性。馈赠性是指科学只要偿还了它所耗费的代价便会像自然生产力一样,一劳永逸地向社会馈赠。条件性是指科学巨大的馈赠性是有条件性的,那就是科学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经济费用”[12]。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大工业技术基础的建立是科学变成直接生产力的历史条件,“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认定自然科学理论是物质、精神两种生产力的对立统一,条件成熟后可以相互转化”[1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科学技术理论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14]。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届党代会报告中都强调过科技进步的作用。自2015年以来,我国针对创新资源利用低效、重复、整合性不强的现象,进一步深化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例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协同创新的格局;推进“互联网+”行动,助力智能制造;以市场协调统筹各创新要素,努力消除科技创新难以发挥整体效应的现象等。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实践活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15]。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大转变,过去讲的动能是要素驱动,现在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动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新发展理念将科技创新纳入经济体系补充了以往政治经济学对科技认识的短板。

三、关于市场作用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作用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市场的作用,认为商品经济离不开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交换能够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而价值规律在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对价值规律的自发性做了充分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对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比如供求规律、生产价格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价值是资源配置的依据,价值规律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例如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其价值,表明该商品生产过多,从而需要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调整,分配到那些市场价格高于其价值的商品生产方面。由此可见,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和方法,市场交换的程度和深度标志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的程度。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每一个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都是按计划规律来配置资源,但整个社会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这就导致社会范围内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形成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有计划生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①。马克思设想在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可用“经济计划化”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17]计划经济的“公有产权”制度淡化了对人们工作和创造财富的激励;国家“计划”在“不对称”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不了“计划”的低效率。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以完全“经济计划化”来解除自由市场经济弊端的设想是受限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市场作用理论

中国共产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报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三大提出计划商品经济;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针对一些地区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范围与理解过于狭窄的情况,明确提出“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了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从制度上予以坚强的保障,十七大又提出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大又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是对市场作用的全新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市场作用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①。

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上看市场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市场中的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使市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市场调节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市场的优势可以弥补政府的短板,比如,在资源配置中,有很大一部分政府进行了过度的干预,导致出现某行业垄断的局面,导致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不高。市场中的价值规律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在部门内部激励创新,在部门之间调节社会资源使其在社会范围内按比例配置。但价值规律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在自发地发挥调节作用时,会出现“市场失灵”,政府的干预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已经反复证明,市场运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波动,需要借助政府进行调控,来保持市场的供需总体平衡。

政府有为,市场才能有效,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做好调控。习近平指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18]政府调节再分配,调节过高收入,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平衡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掌握信息充分,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政府对市场有监管职能,可以依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因此,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市场总是在政府制定的有效制度基础上和政策引导下,在政府的监管中,在政府提供的良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下运行的,而政府的调控又总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和市场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新关系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四、关于以人民为中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体现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追求大多数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些大多数人就是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格。马克思在同鲍威尔等人所持的历史唯心主义论战中,阐述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私有制社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现实性与价值性存在巨大反差,人民不仅没有成为社会主体,反而成为被统治的对象,人们由于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政治要求的冲突。按照经济地位的不同,特别是劳动与资本关系中的地位差异,“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的区别消失,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19],马克思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厘清群众范畴。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2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为载体,受生产力所遵循的自然物质规律所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围绕人展开,人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中心。马克思坚持生产力的物质性,极度反感资本家将人等同于水力、蒸汽力、马力等劳动工具,谴责李嘉图对人的漠不关心,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时只看到生产力的发展,而不管这种发展以怎样的牺牲为代价[21],批判李斯特“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3]125和将生产力泛化至政治、文化和精神领域的主观唯心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的异化猛烈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开创衡量生产力标准的人本维度,提出了“人本生产力论”,实现了从“奴役人的劳动力”向“为了人的生产力”转变的理论,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要求理论[2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表达出共产党关心民生,以民为本,为人民谋福祉的宗旨,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强调“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23],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浓厚的民本情怀。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则,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群众观。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4]这些都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①。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与经济理论创新的决定性力量。相较于各个时期的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独特生命力在于人民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伟大思想。我们党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同时,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始终将人民根本利益视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原点与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部工作中,都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生活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五、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的理论

马克思1848年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能看出马克思把古典学派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抽象掉的国与国的关系,还原为富国剥削穷国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即使自由贸易在世界各国之间建立起友爱关系,这种友爱关系也未必更具有友爱的特色。把世界范围的剥削美其名曰普遍的友爱,这种观念只有资产阶级才想得出来”,其实这是“一国牺牲别国而致富”[26]228-229。马克思揭示了保护关税制度与世界市场、自由贸易的关系,他指出:“保护关税制度不过是为了在某个国家建立大工业的手段,也就是使这个国家依赖于世界市场。然而,一旦它对世界市场有了依赖性,对自由贸易也就有了或多或少的依赖性。”[26]228-229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产业革命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经济逐步结成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在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时,把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等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作的“五篇计划”,拟从资本主义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整体性关系上,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把经济危机和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性,也揭示了经济危机的爆发预示着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指出:“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些比较具体的形式,只有在理解了资本的一般性质之后,才能得到全面的说明,不过这样的说明不在本书计划之内,而属于本书一个可能的续篇的内容。”[27]这为我们研究国际经济提供了重要思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研究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与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1978年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改革和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施行开放和下放经营权、培育外贸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贸易市场化和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制度环境、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发展,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对外输出技术和资金、对外经济援助、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国际旅游等;紧接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然后自由贸易区进入试点探索,开发新区,依靠制度创新在国际贸易规则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总的来说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对外开放,这些都超越了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它把生产社会化的规律、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把世界生产力、贸易关系、社会制度的辩证关系与发展战略统筹兼容,把国内外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利用协调,形成对世界系统治理和国家对外开放互补互动的理论概括。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如绝对优势论、比较优势论、资源禀赋论等,都是各国从生产力的某项或差异上论述国际贸易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目的是取得一国对另一国的贸易利益,很少涉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差异和矛盾,也很少涉及共享的利益关系,以往的国际贸易理论事实上是富国的贸易优势论。而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大前提,以本国经济发展为实力和后盾、以合作共赢为交换原则的对外开放则体现了贸易的共获利益、互惠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贸易原则。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亮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共享性。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也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受实践的检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理论上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

[2]王立胜.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19-2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4]朱鹏华,王天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1).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6]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技术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3.

[12]朱瑛.论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J].武汉大学学报,2005(6).

[13]刘园园,冯兵.习近平科技创新论述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与世界意义 [J].兰州学刊, 2020(3).

[1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8-05-29(02).

[15]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16]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8.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84.

[18]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50.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9.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20.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62.

[22]高鑫.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 [J].当代经济研究,2019(1).

[23]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N].人民日报, 2015-11-25(001).

[2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7-02 (002).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8-229.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26-127.

① 刘悦,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 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3页阐述“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说明一定的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上层建筑。

② 朱鹏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探析》一文中对“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的理解是并非研究物质生产过程的自然层面,而是其社会形式,说明马克思已经将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凸显出来。

①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在论述资本的发展中:“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① 参见:逄锦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第344页和345页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计划和市场作用的关系论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依据按比例分配社会资源和劳动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便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层面的计划上看,也只是通过计划对市场进行修补。

① 参见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部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等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相关论述。

①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R].2019-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