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资本论》基本理论研究
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创立过程和当代启迪①
张作云②
摘 要: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的部分。这一理论的创立,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不断探索的过程。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宽阔的研究视野和革命的批判精神、系统论和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创立这一理论的基本要件和关键之点。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问题得出的结论,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基本前提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过程及其基本要件和关键之点,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 创立过程 基本要件和关键之点 政治结论 教益和启迪
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的理论部分。然而,这一理论的创立,却是一个艰难曲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和坚强意志,而且也包含着他的无限辛劳和不解的奋斗精神。今天,在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回顾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创立和过程,必将使我们从中获得诸多启迪和教益。
一、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创立过程
一个科学理论的创立,关键在于它的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的确立。生产关系这一研究主题或研究对象的确立,是马克思进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研究并创立这一理论的前提。
关于马克思进行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或者把生产关系问题作为主题来研究的原因,还要从他在《莱茵报》工作时说起。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就“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农民问题”与普鲁士官方发生了论战。在论战中,马克思对劳动群众在物质利益上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揭露了莱茵省议会活动的等级局限性及其对封建贵族、土地占有者奴颜婢膝和无耻的态度,阐明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普鲁士国家在德国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在与普鲁士官方就“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农民问题”的论战中,马克思体会到,“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这些关系却决定着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1]216。他还体会到,论战的每一步都要涉及德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而每当涉及这些关系时,总感到自己因知识的贫乏而难以说服人。正如恩格斯所说:“正是对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河谷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考察,促使他从纯粹研究政治转而研究经济关系,从而研究社会主义。”[2]440
马克思对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的研究,是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开始的。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 “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 “是国家存在的方式。”[3]250-251“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的批判,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真正哲学的批判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4]359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他批判地考察黑格尔法哲学所作的结论时说:“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 ‘市民社会’。”[5]8正是考察黑格尔法哲学所作的这一结论,开拓了他解剖市民社会、研究物质利益关系或经济关系的新境界。
继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借助异化劳动的理论,研究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和阶级对立关系,并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工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接着,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神圣家族》中,在对蒲鲁东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即私有制的理论的进步性与缺陷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蒲鲁东想消灭不拥有和拥有的旧形式的愿望,和他想消灭人对自己的实物本质的实际异化关系、想消灭人的自我异化的政治经济表现的愿望完全是同一的。但是,由于他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受着政治经济学的前提的支配,因此,蒲鲁东仍以政治经济学的占有形式来表现实物世界的重新争得。”[6]140“蒲鲁东未能用恰当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这个思想。‘平等占有’是政治经济的观念,因而还是下面这个事实的异化表现: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存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蒲鲁东是“在政治经济的异化范围内来克服政治经济的异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直接提出生产关系并把它作为研究主题或对象的意向愈益明显。在1844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时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在1845—1846年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这是因为,“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并且,“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则直接提出“社会生产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概念。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则在实际上以生产关系为对象,从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出发,具体分析了生产过程的四个阶段——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开辟了他研究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先河[7]733-750。最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马克思则明确向世人宣布,《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8]8。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研究,除了对研究对象的确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研究起点的问题值得注意。大家知道,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学说,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在促进封建社会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研究对象还局限于流通领域,具有浓厚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这就使它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代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长时期的理论体系。它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流通是财富的源泉、对外贸易是唯一能够增加国民财富的经济部门的理论,把研究的出发点从流通过程转移到生产过程,把研究的重点引向资本主义经济内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创立了能够称为政治经济学的“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9]376。然而,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成长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还处于潜伏状态,其历史使命是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制度的永恒性,这就使它在经济思想史上,虽然第一次把理论的考察转移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但不可能彻底揭示其内在的各种矛盾和运动规律。而马克思则以自己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从人类社会生产过程出发,深入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的历史性、暂时性、过渡性及其历史趋势,创立了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完成了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从生产力到生产方式、从生产方式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政治上层建筑到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从国别生产关系到国际生产关系、从区域市场及其要素到世界市场及其要素乃至市场的运行和危机,体系之宏大、逻辑之严谨,真可谓前所未有。最终形成的《资本论》四卷结构,虽然未能涵盖并取代原来拟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五册和六册计划的博大内容,但却涵盖了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基本的和主要的精华,展示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问题研究的宏大构想。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手稿,尤其是《资本论》四卷及其手稿的完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乃至人类社会思想史上的一块丰碑,也是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创立的光辉标志。
二、马克思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要件和关键之点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幼年逐步进入成熟时期,其内含的各种矛盾及其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许多思想家如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都对资本主义作了研究,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其理论总不免带有一定的非科学性。唯独马克思以他高远的眼光和犀利的洞察力,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研究,在创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同时,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马克思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前提。马克思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之前,首先经历了一个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转变过程。由于这一转变,马克思才从自己的理论研究和斗争实践出发,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于物质资料生产,发现了物质生产过程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和物质利益关系,发现了建立在物质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联系,划分出人们在物质生产中所发生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才发现并揭示了物质生产中的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发现了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主导和基础作用的生产关系。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才把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自己计划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或《资本论》巨著的研究对象,从而经过不懈的努力,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没有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转变,没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就没有马克思在科学研究中对生产关系这一对象的确立,就不能对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的解剖和分析,最终也就没有马克思所计划的政治经济学或《资本论》巨著的问世,当然,科学的关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的理论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为马克思解剖和分析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方法论之剑。在马克思思想的转变过程中,他不仅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也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论中的形而上学主义。同时,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拯救了辩证法,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中摒弃了形而上学,并把两位哲学大师的哲学加以改造和升华,创立了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科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解剖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发现在这些矛盾中在起着核心的和基础作用的因素即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于是,就把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人类社会思想史已经证明,没有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们就无法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如果没有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人们也无法科学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是有了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科学的哲学,才使马克思把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和规律,写出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巨著,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与唯物主义世界观一样,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在马克思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为马克思研究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的同时,也创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类社会思想史上最完备最彻底和最科学的学说。这一学说,以它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历史的进程,拨开了社会历史的迷雾。在这一历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抓住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核心和最根本的物质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上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抓住围绕生产关系而产生的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经过解剖和分析,结果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明确了人类社会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追求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人们一切思想动机背后深刻的物质根源;人们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由物质利益不同而形成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关系;各个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异常激烈的一个社会,它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而且造就了这一巨大生产力的代表即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最彻底的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能够团结和带领受剥削、受压迫的广大劳动群众通过规模宏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见,由于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所得出的伟大发现,尤其是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的发现,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才创立了自己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创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
第四,宽阔的视野和革命的批判精神。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和论述唯物主义基础上时空方面的著作,但从他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对他所确定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研究对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研究来看,却不乏宽阔而高远的时空观念。首先,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历程来看,由于各国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迫害和驱逐,他不得不离开他的家乡德国,而辗转往返于法国、比利时和英国等国家。但是,每到一地,他都在积极参加并领导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深入工人群众中,在了解他们处境的同时,不断从事政治经济学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不仅涉及欧洲大陆,而且也涉及北美、大洋洲,同时还扩展到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研究。从他研究的典型国度来看,虽然重点在英国,但他强调:“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谈到18世纪美国的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的警钟时,他指出:“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在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谈到奴隶制废除后,美国必然进行的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时,他引用了大西洋彼岸美国副总统威德在公众集会上的讲话:“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10]12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以及他所引用的大西洋彼岸美国副总统威德的讲话说明,马克思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英国、德国和美国,还包括其他工业较发达国家和工业较不发达国家。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巨著写作计划的安排来看,无论是“五册计划”还是“六册计划”,都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研究,没有局限于一个国家,而具有明显的宽阔性和国际性。其次,我们再来看马克思对生产方式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研究所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认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化,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不变的生产关系的理论;批判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的改良主义理论;批判了西斯蒙第“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来衡量资产阶级制度”, “力图恢复旧的生产和交换资料,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的反动的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凯里和巴师夏鼓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永恒”“和谐”的反动理论。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错误的甚至反动的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历史的、暂时的和过渡的性质。正是马克思所具有的宽阔的视野、洞察历史的求实态度和革命的批判精神,才使他所创立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具有普遍性的品格,才使他创立的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国别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同时也具有时代的和历史的意义。
第五,系统论的观点。从马克思创立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过程以及他所设计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包括《资本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来看,他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质单体,而是一个由多方面关系组成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方法论时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9]143-144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是把生产关系放到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系统及其矛盾的运动中去研究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这又说明,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还扩展到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可以说,马克思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的研究以及他所要建立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的体系,其范围之广、层次之深、内容之多、内在逻辑之严密,实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即社会关系系统,从而使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宽泛的边界,而且具有立体上的恢宏性。可以看出,系统论的方法,是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方法论上的突出特点。
第六,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研究中得出的结论。许多人认为,马克思研究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得出的政治结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十二章关于“阶级”的简单论述之中。诚然,在这一章的开头,马克思首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2]1000。接着,便揭示了形成这三大阶级的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他说:“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生产方式的经常趋势和发展规律,是使生产资料越来越同劳动分离,分散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大量集中成群,因此,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外,为适应于这一趋势,土地所有权同资本和劳动相分离而独立,换句话说,一切土地所有权都转化为适应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土地所有权形式。”最后,马克思提出“是什么事情形成阶级?”“什么事情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三大阶级?”[5]100马克思提出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划分阶级的标准问题。这一问题,实际上已在上面作了明确的回答,并且十分明确地表示,他是不同意资产阶级经济学以收入来源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的。这一章篇幅虽短,文字也非常少,但却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结构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和基础性的问题,即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但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研究的政治结论还不止于此。早在1848年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有许多结论性的论述。例如,至今人类“有文字可考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至今有过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抗上面”的;“现今的这个时代,即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使阶级矛盾简单化了: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即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统治的基本条件,是财富积累在私人手里,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制。雇佣劳动制是全靠工人们的自相竞争来支持的”“资产阶级所无意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的进步,却使工人们因成立团体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因相互竞争而引起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借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底下丢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等等。[5]465-466
马克思的上述政治结论,是他对生产关系及其结构问题研究的具体化,也是他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问题研究进到上层建筑问题研究的方法论的升华,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正是在这些政治结论的基础上,或者说,正是以这些政治结论为起点,马克思才创立了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创立的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
结语
我们要明白,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都不是自然地和平安地产生的,在它诞生的过程中,每向前跨进一步,都要克服一定阻力,都要与一些陈旧落后和保守反动的势力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马克思生产关系及其结构理论创立的过程,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形成和诞生过程一样,它不仅是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是马克思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科学研究的结果。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乘风破浪、稳步前进。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为榜样,学习和发扬他为追求真理而不畏艰难、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学习和发扬他在革命实践中不畏强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在继承、捍卫和发展他的伟大学说的前提和基础上,沿着他所开辟的航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回忆马克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马克思论教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15B KS001)的成果。
② 张作云,淮北师范大学当代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