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八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马克思主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比较与融合研究

李冬莲① 蔡桂云② 谢元态③

摘 要:在经济学领域,比较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某个原理的异同点有重要意义,通过将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存在不同点:①论结构的分析框架及方法论不同;②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不同;③理论分析侧重的长短期不同。同时二者也有可以相互融合的相通之处:①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都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②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实现条件内含了凯恩斯的条件公式;③都认为理论上的平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通过异同点的比较研究,既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增强了信心,也为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找到了必要的元素。

关键词:社会再生产理论 总量均衡理论 比较 融合

经济学领域学者、专家众多,派别林立,各学派既有自身创新和特色之处,也有互相影响、继承发展之点;既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各家理论异质性,又可以进行融合发现其相通性。在我国经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二者的异同关注度只升未减。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构建了一个系统且全面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研究框架,但西方经济学者却普遍认为是凯恩斯揭开了现代宏观经济研究序幕并创立宏观总量研究方法。本文暂且不讨论宏观经济研究的起始问题,但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在《资本论》出版半个多世纪后的1936年发表的。然而纯粹从学理上看,对比二人的宏观经济理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更为深刻、解释力也更强。

从现有文献检索来看,对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既有的不同之处的研究较多,而对二者可融合的研究较少,因而有必要进一步作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尤其是2020年全球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宏观调控优势凸显,也体现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进行比较和融合应用研究的现实必要性。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最有代表性的是俄国及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琼·罗宾逊的代表作《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世纪末,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命运走向有争论,同时却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进行了歪曲和攻击。堪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罗莎·卢森堡曾于1913年发表了主要内容为描述资本再生产的《资本的积累》一书,她认为并找出相应的根据以证明社会主义适用生产资料增长更快这一规律——与列宁所论证的规律殊途同归。但她也发表了不少对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再生产相关理论的谬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承者列宁同志,捍卫、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发表多部著作以批驳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荒谬看法。他不仅把两大部类产品的实现问题概括为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还将该理论视为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与过程的理论,称为实现论。

同时,列宁还根据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际,推导出国民经济各部门分支的优先序。他说:“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1]列宁在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进行考察时,顾及了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前提下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他以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图示为基础,设计出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下扩大再生产的新图式,这样就可以发现,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确实快于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

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早就认为,必须承认马克思是“现代有效需求理论的先驱,凯恩斯经济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可以彼此沟通、相互补充”。确实,细读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我们也能从中找出二者的相似性与不同点。同时,列宁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捍卫、继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在于,不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而且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树立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有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或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进行专题研究。赛音德力根等人认为马克思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应恰当地协调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也有学者站在货币均衡角度对凯恩斯经济学思想进行解读,认为凯恩斯对货币中“自己的利息率”进行了系统论述,而这一论述在解决异质资本品加总计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凯恩斯的货币均衡理论在之后的统计工作中也承担着重要工具的角色[3]。

关于马克思与凯恩斯两种宏观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既有学者对其内容进行比较,认为马克思与凯恩斯两人的经济学理论截然不同,因此在经济问题尤其是经济危机问题的叙述和解释上也存在根本性差异。如刘润认为,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而凯恩斯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立场,这两个立场是截然对立的,因而两种宏观经济理论之间并无可借鉴之处[4]。也有学者在将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比较后认为,虽然存在众多差异,但相同点也不少,所以我们有可能取二者之精华进行融合,并综合运用到实际经济生活中。李广平等人认为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本质阐述比凯恩斯阐述得更为深刻,但后凯恩斯主义对金融危机也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应对经济危机,我们既要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也要根据中国实际有选择的借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4-7]。

有学者针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学具体理论进行比较与融合研究。赵锦辉通过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表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应该要对两种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行综合考虑[8];李广平比较深入细致地论证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认为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和总量平衡条件公式内容实际上包含在马克思两部类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之中,凯恩斯只是对马克思社会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的延伸和拓展,因而二者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5]。

综上现有文献,有学者对马克思与凯恩斯的总体经济理论进行过综合性比较,也有学者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某一具体理论进行过对比分析,但都没有专门将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的均衡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比较,并将二者进行融合。笔者认为,融合研究的价值要胜于比较研究,因而本文试图在比较之中寻找融合点。

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不同点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都可以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解释,但单纯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而言,两个理论的结构分析框架及方法论、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和理论分析侧重的长短期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理论结构的分析框架及方法论不同

马克思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凯恩斯在总量均衡分析上所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注重结构分析框架的契合和平衡,而凯恩斯则注重总量分析,忽视结构分析。二者在方法论上也有差异,马克思将理论认识法和实践论证法相结合,既理性又感性地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进行分析,而凯恩斯则通过定义法和等量代换法推出总量均衡理论。

在分析框架方面,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注重结构分析框架的契合和平衡。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要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按比例地对社会劳动进行分配,并在再生产平衡条件中体现出来。他在再生产的第一个实现条件中指出,两大部类之间要保持比例平衡,所体现的是结构分析;而在第二、第三个实现条件中提出两大部类的供给要等于两大部类的需求,所体现的是总量分析。所以,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既有需求分析,也有供给分析。不论是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都强调两大部门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既不能出现供给不足,也不能出现需求不足的情况。凯恩斯的总量均衡理论在分析框架方面,注重总量分析而忽视结构分析。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以总量分析作为出发点,站在总消费与总投资所形成的总需求不足的角度进行考察;以需求分析为重点而忽视供给分析。出现这种偏颇的原因在于,凯恩斯在研究之前,便已经假设短期内企业具有无限度的供给力,因而偏重对需求进行分析。

在方法论方面,马克思曾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在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马克思以辩证思维巧妙地通过数学分析和理性演绎法将社会总资本运动进行了详实地论证,他指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需要遵循其内在的结构和比例规律,按比重分配劳动,不仅建立数学表达式将社会总资本繁杂的关系简单清楚地展示在公众面前,提出了社会扩大再生产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和平衡条件,也以理性的眼光演绎出社会总资本和总劳动的配置优化系统。凯恩斯在方法论方面,首先通过下定义的方法将储蓄、消费和收入等名词进行有目的的定义,即使之前有过相应名词的定义,但为了内容进展需要,他也会重新定义。在定义完之后,凯恩斯使用等量代换实现平衡的方法对总量进行分析,通过支出等于收入得出总量均衡等式。他还强调“因为有些结论,只有按照我的特殊定义来解释这些名词时才能成立”[9]。

(二)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不同

在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对经济危机爆发具有周期性都曾作过论述。但由于方法论的完全不同,所看到的问题深度也就不一样,因而两人对于经济危机的见解不同,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也不一样。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他指出:“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0]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极力压榨工人,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降低工人实际收入,甚至迫使大批工人失业,劳动群众陷入相对贫穷的困境。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生产无限扩大与有限社会实际购买力减弱出现矛盾,进而出现经济发展失衡引发经济危机。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是因为生产不断扩张,但劳动人民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减少,生产相对过剩显现。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中更容易看出,由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失衡,在正常的生产运转情况下,两部类以及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一旦比例失调,经济危机会随时爆发。凯恩斯认为,“危机的真正起因并不在于利息率的上升,而是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9]。换言之,在凯恩斯看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真正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突然的崩溃。凯恩斯运用心理变化规律解析人们的经济行为,并将有效需求出现不足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受三大心理变化规律的影响:一是消费偏好倾向的影响——虽然消费会因收入的上升而提高,但消费增加的速率低于收入增加的速率,因而就全社会消费总量而言还是处于相对不足状态;二是储蓄偏好倾向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存在会让资本家出现这样一种心理,即认为投资增加不会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反而会增加成本降低收益,因此资本家会选择减少投资;三是灵活偏好倾向的影响——因为灵活偏好的存在,人们持有货币意愿更加强烈,从而限制了利息率的下跌,投资也因此陷入瓶颈。在宏观经济运行比较平稳阶段,由于人们对资本的未来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出现资本逐渐增加,即使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利息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当宏观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或遇到某种风险冲击时,人们对未来资本走向突然失望,此时灵活偏好提高,利息率也随之增加。在资本边际效率变动和利息率暴增的双重作用下,投资、总收入和就业率都出现滑梯式下降,经济危机也因此爆发。

(三)理论分析侧重的长短期不同

在进行理论分析时,马克思侧重于整个生产过程的长期分析,而凯恩斯则认为对经济进行短期分析才是必要的,长期分析只会对研究增加不必要的干扰。

马克思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偏重于考察长期经济增长。认为资本家在短期会更倾向于简单再生产,而在长期的经营之下,资本家会不断向扩大再生产发展。不论生产期间长短,企业都应该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维持在平衡状态为基础。再生产理论所考察的是社会所有个别资本加总的运动,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消费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社会资本既执行了货币资本的职能,也充当着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角色;资本运动过程既有资本流通,也有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如此多的同步转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总运动,短期分析是不科学的,需要对总资本运动长期过程的研究才能揭示其规律性。

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实质上只是短期总量均衡理论。他甚至错误地认为,对长期的经济进行分析是对短期分析的一种误导,会影响短期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因此他偏重于短期经济运行研究,并将一个生产周期作为一个时间节点。

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可融合之处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尽管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但二者也存在共同点——具有可融合之处: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都是研究宏观上的总量均衡;从实现总量均衡的条件上看,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中实际上内含了凯恩斯的条件公式;都认为理论上的平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一)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都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

凯恩斯在宏观经济分析上应用的是总量均衡模型,马克思在宏观经济整体分析时使用的是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及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基本模型。虽然视角有别,模型也不同,但二者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都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

马克思将社会总资本定义为,“从量上说的全社会所有资本主义企业所拥有的单个资本的总和”[11]。可见,马克思从宏观经济视角,在研究目标和任务上就已经定位于总量均衡。在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也是以社会总资本的宏观经济视角,考察整个社会资本的运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公式与实现平衡的条件。凯恩斯在总量均衡理论中同样以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为主线,突出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均衡,以及如何实现平衡寻找具体做法及措施。

(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实现条件内含了凯恩斯的条件公式

再生产理论中的假设条件较多,实现平衡或均衡的各种关系也较多。虽然凯恩斯不承认马克思理论对其的重要影响,但从理论模型分析来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凯恩斯总量均衡的条件公式有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的影子。

凯恩斯的总量均衡公式在马克思对再生产进行分析时就已经涉及:①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S=I”这一总量平衡公式,但是他在扩大再生产起初阶段将Ⅰ(v+m)>Ⅱc作为前提条件开始,就已经通过两部类之间的平衡体现出了凯恩斯在《通论》中所提及的总量均衡公式。②将扩大再生产中的均衡条件(1)式Ⅰ(v+Δv+m/x)=Ⅱ(c+Δc)和(3)式Ⅱ(c+v+m)= Ⅰ(v+Δv+m/x)+Ⅱ(v+Δv+m/x)两个等式相加,简化后等式就变为(4)式Ⅱm=Ⅱ(Δc+Δv+m/x),经过移项可得(5)式Ⅱ(Δc+Δv)=Ⅱ(m-m/x),在这里,左边Ⅱ(Δc+Δv)部分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右边Ⅱ(m-m/x)部分表示第二部类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货币或价值积累的部分,左右两边看似没有特别的关系,但是继续将(5)式变形,得到(6)式ⅡΔc=Ⅱ [m-(m/x+Δv)],我们可以将左边ⅡΔc部分看成是第二部类的投资I,右边Ⅱ [m-(m/x+Δv)]部分则为第二部类的储蓄S,这时,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凯恩斯总量均衡公式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体现。

(三)都认为理论上的平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马克思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中表明,平衡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设想,要想实现总量平衡,必须根据条件中所设置的比例进行,但事实上,实际生产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比例进行,总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差,因此也就说明社会总资本理论中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不可能达到,不平衡才是社会的常态。解决不平衡实现均衡是凯恩斯一直探索的目标。在他的总量均衡理论中,也提及均衡条件中的均衡即“储蓄=投资”只是一种定义层面上的均衡,储蓄刚好与投资相等仅仅是一种理想。虽然他也说“在社会上存在各种心理反应习惯,可以使购买的愿望与出售的愿望相等的均衡状态得以实现”[11],但是他同时又指出,这种心理反应习惯需要机遇才能刚好保证等式成立,因此现实社会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之中。

结语

通过对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比较,我们会发现两种理论既存在不同点,也有众多可融合之处,这对我们认识经济学科共性和分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异同点的研究,既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增强了信心,也为我们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找到了必要的元素。

从上述三个不同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理论自信。

——理论结构分析框架不同是因为: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运用他自己创立的哲学方法论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凯恩斯的总量均衡理论是沿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庸俗经济学的方法论而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二者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解释不同是因为: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是深入事物的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中去揭示其经济危机根源——社会总供给总是大于总需求,因而必然周期性地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只是对经济现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简单描述。

——理论分析侧重的长短期不同是因为:一个长期以来为经济学界所忽视的基本事实是:西方经济学原理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短周期运行分析比较有效,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它的科学系统联系性特质,而对宏观经济的长周期运行分析比较有效。因而,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长周期分析及结果自然更为科学可信,而凯恩斯的总量均衡理论因其偏重于短周期经济现象分析的特质,其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自然大打折扣。最有力的例证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所有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无人预测到,且爆发后全都束手无策;在欧洲,《资本论》被抢购一空,都猛然醒悟要到马克思《资本论》中找答案。同时,让世人惊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的中国经济几乎未受到大的冲击。

我们从三个不同点的比较可以更为清晰地领悟到,与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相比较,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更为科学、更加深刻、更经得起实践与时间的检验,从而进一步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上述三个可以相互融合的相通之处,有助于我们“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①, “在 ‘不忘本来’的同时 ‘吸收外来’,从西方经济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成分”②。

——两种理论都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总量均衡。相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必有相互融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条件包涵了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公式,更是有力证明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原创价值及其历史性理论贡献。

——都表明总量平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公式,实际上构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计划经济的供求平衡模型;马克思正是根据此模型论证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综上,通过比较与融合研究,不但为我们“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增强了理论自信,同时也为适度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找到了必要的元素。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

[2]赛音德力根,柳婕,靳亚男.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3(24):129-130.

[3]柳欣,吕元祥,赵雷.货币均衡视角的凯恩斯经济学解读 [J].中国物价,2014(2):29-32.

[4]刘润.马克思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2010(3):176-179.

[5]李广平.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凯恩斯总量均衡理论的相通性 [J].江汉论坛,2007(1):78-83.

[6]沈尤佳,胡钧.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危机理论的区别 [J].当代经济研究,2008 (11):1-6.

[7]王璐.货币经济与总量关系:马克思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异曲同工 [J].江苏社会科学, 2005(6):82-91.

[8]赵锦辉.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比较 [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 (7):65-67.

[9]凯恩斯·约翰·梅纳德.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M].宋韵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1:47;243;49.

[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48.

[1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5.

① 李冬莲,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② 蔡桂云,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③ 谢元态,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①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J].求是,2020(16).

②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N].人民日报,20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