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智造”背景下高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湖南智造”战略要求

一、人才培养对实施“湖南智造”战略的重要性

实现“湖南智造”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必须把制造业人才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资源优势,抓好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基础,补齐人才结构短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②。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③

《中国制造2025》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对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迫切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迫切要求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和关键工艺的专业人才;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迫切要求全面增强从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服务型制造,迫切要求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进入新业态、新领域;发展绿色制造,迫切要求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工匠精神等。

二、高职“智造”型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现状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如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 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二是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2015年,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 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 79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①。三是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重在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建立,有利于制造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与社会环境正在形成②。麦肯锡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若劳动者的技能不提升,中国将面临2 40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3D设计、电子等核心技术,缺口最大”③。

但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如表1-6所示,根据预测,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和新材料在未来的5年内人才十分紧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①。

表1-6 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 单位:万人

三、“湖南智造”战略对高职人才的新诉求

(一)湖南省高职人才对接产业的现状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高职院校为对接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生物、数字创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高职专业布局,新增储能材料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22个新专业。截至2018年年底,对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数达到349个,占专业总数的80.79%;专业点数达到1 341个,占专业点总数的79.54%。具体来说,对接高端装备产业开设的高职专业点数为414个,占专业点总数的24.56%;对接数字创意产业开设的高职专业点数为297个,占专业点总数的17.62%;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设的高职专业点数为28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17.08%;对接绿色低碳产业开设的高职专业点数为182个,占专业点总数的10.79%;对接生物产业开设的高职专业点数为150个,占专业点总数的8.9%;对接新材料产业开设的高职专业点数为10个,占专业点总数的0.59%。

根据《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见表1-7),湖南省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生培养总人数为437 900人,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78.14%。可以看出,对接高端装备产业的学生培养人数为126 759人,排第一,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22.62%, 2018级比2017级学生培养人数增加12.82%;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学生培养人数为90 744,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6.19%, 2018级比2017级学生培养人数增加15.79%;对接生物产业的学生培养人数为89 442,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5.96%, 2018级比2017级学生培养人数增加9.79%;对接数字创意产业的学生培养人数为86 789,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15.49%, 2018级比2017级学生培养人数增加16.80%;对接绿色低碳产业的学生培养人数为41 067,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7.33%, 2018级比2017级学生培养人数增加20.44%;对接新材料产业的学生培养人数为3 099,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为0.55%, 2018级比2017级学生培养人数增加30.28%。

表1-7 2019年学生培养人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情况

资料来源: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

(二)智能制造时代对高职人才的新要求

“中国制造2025”是工业4.0的中国化,如表1-8所示,从工业1.0到工业4.0,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劳动分工、劳动内容、技术革新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将改变相应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不同要求,智能制造阶段对人才提出的新诉求是:发展性、复合型和创新性。智能制造时代,对人才诉求的变化使高职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倒逼人才培养模式调整。高职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强调基础化、综合化、个性化、实践化,形成通识教育、终身学习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①。

表1-8 工业1.0到工业4.0制造业工作岗位的特征变化②

表1-8(续)

1.具备发展性

知识化是当代高技能人才的典型特征之一。智能制造背景下,新科技、新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智能制造阶段所需的人才不仅要接受现有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例如,目前电子数据处理和工艺知识方面的新技术利用期仅为1~3年。在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培养能适应新技术革命,驾驭日益复杂的新技术技能,能引领或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①。随着科技的发展,岗位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②。劳动者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即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于新环境中,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职业的要求①。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它们也被大量用于生产中。工作岗位职责越来越丰富,技术更新替换速度更快,出现了大量新知识、新职业和新型工作岗位,将一次性职业教育转到终身性职业教育。高职人才的发展性是指为适应职业需求的变化,这种人才能够通过自我的学习获得既能满足就业的职业需求,又能满足社会、职业迁移及个人发展需求,还能保持个人协调、持久发展的能力②。

2.具备复合性

智能制造是信息与工业结合的高度智能化,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车间生产模式,使传统单一的一线工作技术、技能操作人员不复存在,智能机器、复合型劳动者将登上智能时代的舞台③。例如,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大多是技能单一、操作熟练的工匠。在工业后期或信息时代,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是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并使用复杂数控程序的复合型人才。智能制造最直接的表现是“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则表现为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为了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需要进行如下变革:观念转型,将一次性职业教育转到终身性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转型,从着眼于区域转到面向全球;培养目标转型,从培养单一型技能人才转到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④。智能制造带来新兴学科的发展、岗位分工的重构与整合,社会迫切需要有跨学科视野、跨界思维以及多专业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⑤。

智能制造所需人才的复合性是指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两门以上专业知识、精通多种技术技能,并能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对多个专业领域和交叉学科进行较深入研究的人才。复合人才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复合包括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理智与情感等方面的复合。复合人才追求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守法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提高①。

3.具备创新性

智能制造时代,劳动者要具有与先进制造技术相适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和设备的维护者。数字化技术使得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创新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并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的人才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支配力量,创新型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②。实体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能力③。

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现场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关键岗位创造性主要表现为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以及发明创造。现代设备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更加高超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不再是传统的“手艺”“绝活”,而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创造性活动,是现代技术和经验技艺的整合,是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综合,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整合。

智能制造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人格等几方面素质的人才。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七条标准:第一,有积极进取开拓精神;第二,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三,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第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第七,具有和他人协调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④。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湖南智造”战略背景分析,还是从“湖南智造”对高职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分析,都可以看出,“智造”型人才急需且紧缺,以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为抓手,构建一个能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① 刘训.打造湖南制造新名片 [J].新湘评论,2016(12): 20-21.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 (2016-12-27)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500114/content.html.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 (2016-12-27) 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500114/content.html.

① 于志晶.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学习体会[J].职业技术教育,2017, 38(6): 11-15.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2016-12-27).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500114/content.html.

③ 孟春青.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人才需求 [J].教育探索,2015(8): 49-51.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2016-12-27).ht-tp://www.miit.gov.cn/n1146295/n1652858/n1652930/n3757016/c5500114/content.html.

① 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 6-15, 38.

② 曹院平,宋颖.面向工业4.0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J].教育观察, 2018, 7(15): 53-56.

① 孟春青.“工业4.0”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250-252.

② 岩淑霞.工业4.0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7(2): 89-91.

① 王培,耿冬茹,刘志军.工业4.0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维: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18(1): 27-30.

② 王傲冰,张海燕,赵良伟,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研究 [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5(2): 40-41, 49.

③ 郭英英,刘洋.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8 (4): 45-48.

④ 陆启光.基于“工业4.0”的职业教育转型 [J].职教论坛,2015(16): 4-9.

⑤ 维奇.契合“工业4.0”发展机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 27(3): 52-55.

① 别文群,王玫瑰.高职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16-19.

② 温贻芳,江建春.企业视角:工业4.0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与培养 [J].职教论坛,2016(21): 46-49.

③ 徐兰,徐婷.工业4.0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8(16): 34-38.

④ 路明,朱永生.大学创新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J].中外企业家,2010(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