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孙叔敖复生
劝谏楚庄王成功,让优孟一下子在楚国上层社会中享有了很高的声誉,连令尹孙叔敖也非常欣赏优孟,认为优孟有胆有识有谋。
据说,孙叔敖经常问计优孟。优孟也很敬重这位好令尹,两人便成了好朋友。
孙叔敖病逝前,对儿子道:“儿啊,你的才能不够,不要去当官。这可让我们孙氏一族可以继续繁衍,因为当官这条路不是一般的人可以走的。
为父从政多年,因为刚正不阿,也得罪了不少人,仗着大王信任,才平安度过此生。
但为父死后,难免会有人找你麻烦。所以,你带着你娘离开郢都,找一个没人的地方隐居吧。
为父一生清贫,没能给你与你娘留下什么财产。为父死后,你与你娘生活一定会很贫困。
为父希望你自力更生,如果真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去找你优孟叔叔,他会帮助你的。
有朝一日,大王想起为父来,要给你封赏的话,切记你只要楚越交界的寝丘之地。这是一块没人看得上的贫地,切记切记。”
对前令尹孙叔敖的儿子,哪怕孙叔敖政绩平平,楚庄王也会给他一官半职,更何况,为楚国霸业作出赫赫功勋的孙叔敖?
但由于孙叔敖临终前留有遗嘱,禁止儿子入朝为官,这个意愿也老早向楚庄王汇报了。于是,孙叔敖死后,其子便带着母亲到乡下生活了。
但孙叔敖的儿子果然是才能过于平庸,种地不行,砍柴也不行,最后靠给富足人家打点背柴这样的苦力工勉强度日。
过了一年,这个家再也撑不下去了。
孙叔敖的儿子想起父亲临终遗言,便到郢都找了优孟。
优孟认识孙叔敖的儿子,见他这副光景,大吃一惊,再听他讲述母子生活境况,不由感慨万分。
堂堂令尹之子,竟贫困潦倒至此,优孟更加敬重孙叔敖了。
优孟先是给了孙叔敖儿子一大笔钱,让他带回家去孝敬母亲,告诉他过一段时间后,将亲自去看望他们。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优孟命人制作了孙叔敖生前经常穿的朝服和帽子,在铜镜前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将自己化妆成孙叔敖生前的模样。
由于下足了功夫,几个月后,优孟已经将自己训练成另一个孙叔敖了。虽说没有十分象,但至少有了七八分了。
优孟选择了一个楚庄王宴请群臣的时机,穿着孙叔敖的衣服帽子,赶着孙叔敖用过的牛车,打扮成孙叔敖生前的模样,进宫去赴宴。
楚庄王正与群臣举杯呢,忽听一位内侍慌慌张张跑来报告,说好象前令尹孙叔敖来了。
当优孟进到大殿,楚庄王和群臣一见,这不正是孙叔敖么?
楚庄王激动万分,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前去,一把拉住他,颤声道:“令尹,您复活了么?这两年,可把不谷想死了。没有了您,不谷治理国家越来越难了啊。”
优孟向楚庄王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道:“大王,孙叔敖去世已近两年,仍然能够得到大王的想念,他若泉下有知,也该知足了。臣不是孙叔敖,请大王降罪。”
楚庄王此时已微醉,由于他确实非常怀念孙叔敖,所以也不再计较眼前此人是真是假。
他一把拉住优孟的手,诚恳的对他道:“不管你是否真的孙叔敖,既然你与他长得一模一样,连穿着打扮也一样,不谷相信你就是第二个孙叔敖,来帮助不谷吧,不谷还是任命你为令尹。”
优孟对楚庄王道:“大王厚爱,令臣十分感动。这样吧,孙叔敖一生都对夫人很尊敬,凡事都要与夫人商议。那臣也先回家与夫人商议后,过几天给大王一个答复吧。”
三天以后,优孟来了。楚庄王急切地问优孟:“她同意了么?”
优孟答:“回大王的话,夫人坚决不同意。夫人说,楚国令尹是最不值得做的官,想当年孙叔敖身为令尹,忠诚廉洁,扶助大王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但他死后,他的儿子家人却无立锥之地,穷困潦倒,靠背柴卖苦力为生,如今已经没法把日子过下去了。
如果臣当了令尹,臣的夫人儿子将来也将落得如此下场,那这官还不如不做了。”
言罢,优孟又清了清嗓子,对楚庄王和群臣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
“山野受苦,难以温饱。入朝为官,危险重重。
如果卑鄙,不顾耻辱,可以积财,为家留富;却因枉法,犯下大罪,迟早身死,家室遭诛。做官不能做贪官啊。
如果刚正,廉洁奉公,可以积德,为己留名;却因清廉,不贪不枉,总归贫困,生活不济。做官不能做清官啊。
嗟夫孙卿,堂堂令尹,一生清廉,终身为国;生前积德,死后留困,可知妻儿,度日如年。做官想想孙叔敖啊。”
楚庄王听得如痴如醉,不由热泪纵流。
他想起了孙叔敖当年的样子,忠心不二,呕心沥血,治水筑城,推行改革,富国强兵。
但他死后,自己居然未能善待他的家人,实在是太对不起这位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令尹了。
他眼含热泪,对优孟道:“先生,不知孙叔敖妻儿现在在哪里呢?”
优孟此时已经跪倒在地,也是眼含热泪,道:“大王,罪臣万死,耍奸取巧以弄君王,只是臣太感念孙叔敖了,见他儿子家人困苦,才出此下策。孙叔敖之子现在就在宫外。”
楚庄王立即宣孙叔敖之子进宫。他知道孙叔敖之子不愿为官,便封赏了三百户肥沃之地给他,但孙叔敖儿子拒绝了。
他向楚王要求了寝丘之处,这个地方,正是孙叔敖临终交待其儿子的那块不毛之地,而正是在寝丘,孙氏家族得以开支散叶,不断繁衍,成为当地世族。
这则故事,还诞生了“优孟衣冠”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假装古人或模仿他人。
此外,还诞生了“立锥之地”这个成语,意思就是插锥尖的一点地方,比喻极小的安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