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的气度,决定了事业的高度
心胸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齐桓公应当是深谙此理的……
公子小白用诈死的手段当上齐国国君。成为齐桓公后,本来也没想把公子纠怎么样,毕竟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他也不愿把自己的亲哥哥逼入死地。
但公子纠这边就不一样了,眼看就要到手的君位被自己的弟弟抢了,他自然是暴跳如雷。
管仲的心情更加郁闷:“我明明是一箭射中了小白,看着他吐了血倒在车上才走的,这小子的命咋就这么大呢?”
郁闷过后,管仲更多的是不甘心。因此刚一回到鲁国,他就怂恿鲁庄公说,齐桓公刚继位,如果我们火速派大军前去偷袭齐都,一定可以成功。
鲁庄公这边也正为公子小白抢了自己支持的公子纠的君位生着气,想找机会教训一下齐国,不过他对管仲的建议却嗤之以鼻。他的看法是:“我堂堂鲁国大军是正义之师,怎么能搞偷偷摸摸的袭击呢?这让礼仪之邦的鲁国将来还怎么出来混?”于是派大军正大光明地前去讨伐齐国。
得知鲁庄公亲率重兵来攻,齐桓公也不示弱,双方于公元前685年,在乾时展开了一场恶战。由于这里是齐国腹地,齐军准备更充分,而且以逸待劳,加之又有鲍叔牙坐镇指挥,或许还有一点运气,齐军将鲁军打得落荒而逃。鲁庄公差点儿成了俘虏,最后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跑。
鲁庄公的人马还未退回鲁国国都曲阜,就已接到齐国使者快骑送来的齐桓公的一封亲笔信。信中措辞严厉,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否则齐军将围攻鲁国!
看过舅舅小白这封信后,鲁庄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蔫了。没办法,为了保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他只好委屈自己的另一个舅舅了。于是,公子纠只好含冤去世,死在自己的亲弟弟和亲外甥手里。
公子纠一死,鲁庄公就把管仲打入囚车,派人押送回齐国。
不过,刚送管仲上路没多久,鲁庄公就后悔了。他心想:“管仲这家伙是个人才,我放他走了不是太便宜他和齐国了吗?我应该把他留在鲁国辅佐我。他要是不答应,我就弄死他。”
管仲是何许人也,早就猜到了鲁庄公会有这心思,因此他一路催促押送他的人,很快回到了齐国。
也许有人会说,管仲这不是犯傻吗?放着鲁国高官不当,却要回齐国当囚犯,难道他就不怕齐桓公杀了他,报一箭之仇吗?
其实,情商与智商一样高的管仲知道,有自己的铁哥们儿鲍叔牙在,自己绝对死不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成语“管鲍之交”由此而来)。
果真,回到齐国后,鲍叔牙不但坚决不同意齐桓公处死管仲,反而还极力推荐管仲做齐国的相国。
这让齐桓公相当不明白,问鲍叔牙:“这个人是我的仇人,是咱们的政敌,你不让我杀了他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由你做相国不挺好的吗?”
鲍叔牙拈须一笑说:“我不是不想做相国,只是管仲比我强太多了。”不等桓公说话,鲍叔牙接着说道:“第一,执政者要宽和为政,施惠于民,我做不到,管仲可以。第二,为政的核心是掌握大权而不使之旁落,我做不到,管仲可以。第三,政治要讲忠信,老百姓才能铁了心跟你走,这一点我也做不到,管仲可以。第四,治国的要务是明确法度,矫正风俗,统一民心,我还是做不到,管仲可以。第五,在战场上,要严肃军纪,使战士们勇猛如虎,我也做不到,但管仲还是可以。”
其实鲍叔牙也没有他说的那么不行,他之所以这么说,除了谦虚外,就是为了让齐桓公相信管仲比他强。
果然,他这么一讲,齐桓公略作考虑,也就答应了:“既然先生如此推崇他,那就让他做齐国的相国吧。”齐桓公这个人眼光很长远,从来不在小事上斤斤计较。
不过,齐桓公毕竟是一国之君,虽说鲍叔牙竭力推荐,他还是想当面考问管仲一些问题,面试一下。他的心思是,如果你管仲确有真才实学,我就让你做相国;否则,那一箭之仇该报还是要报的。
很快,一场影响深远的面试开始了。
这天,早朝一开始,齐桓公便问管仲:“爱卿认为现在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
管仲通过这一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于是就直截了当地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如果君上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如果您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这取决于君上您的心有多大。”
齐桓公听后,说:“我现在还不敢说我的心有多大,等将来见机行事吧。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爱卿你一定会帮助寡人实现梦想。”
管仲觉得齐桓公言辞恳切,就进一步向他表示说:“君上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国家富强。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只为升官发财的无耻之辈。”
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他情真意切地对管仲说:“从前的事就让它翻篇吧,今后请勿再提。寡人现在想和你探讨的是治国理政方面的大事。”
听了此话,管仲直了直身子道:“君上但说无妨。”
齐桓公也就开门见山地说:“现在我们齐国的形势非常不好。襄公在位这些年,就知道奢侈浪费,到处兴土木,还成天打猎玩乐,风气都被他带坏了。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只要倡导礼义廉耻就可以了。以前齐国乱,就是因为大家不管礼义廉耻,国君都这样,那下边的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别小看管仲这几句话,其实他这几句话经常被后世提起,他这种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如果人人都不讲礼义廉耻,这个国家也就快要完蛋了。
但是,说到这儿,管仲又话锋一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更有名,意思是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才有工夫讲究礼节、知晓荣辱;否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恐怕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哪里还管什么礼节、荣辱?
齐桓公一听,十分认同。他接着请教管仲说:“那么,爱卿认为怎样才能成就霸业呢?”
管仲说:“成就霸业也很简单,就是以天为贵。什么是天?不是头顶上那个,是以百姓为天。百姓跟着你、支持你,你就强;如果百姓背地里骂你、恨你,你就危险了。所以要称霸,要举大事,就必须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齐国百姓就是根本。”
管仲顿了顿,继续说道:“要做到以民为天,就要关注民间疾苦,要关心百姓,创立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由此可见,管仲口中的以民为天,是可以真正落在实处的,绝不是空口白话,糊弄百姓。
当然,管仲这种思想最终并没有在齐国深入执行下去。但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民为天”的政治家,光凭这一点,管仲就堪称名垂青史。
接下来,管仲立足齐国,放眼天下,大谈特谈自己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独到见解,
一时之间,朝堂上惊叹、敬佩之声此起彼伏。
等到管仲演讲结束,殿内鸦雀无声。大家都陶醉了,等反应过来后,紧接着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齐桓公站起身郑重宣布道:“我要将齐国托付给管仲,你们有意见吗?”
大臣们都没有意见——管仲是人才,谁都看得出来。再者说,国君如此喜欢管仲,跟国君对着干,不是作死吗?
于是,大家都同意了。
谁也没想到的是,管仲自己却不同意。
管仲说:“我少时穷苦,也没多少钱。我要是当了齐国的相国,咱们国家可就太没面子了。而且‘贫不能使富’,贫穷之人如何指使得动有钱人?我的工作还怎么开展下去?”
齐桓公一下就明白了,管仲这是在跟自己叫苦叫穷。于是,他马上下令道:“从今天开始,寡人封管仲为齐国上卿,地位不仅在群臣之上,还在公室宗亲之上。齐国除了寡人外,都听管仲的。”随后,他给了管仲三处封邑。
等到齐桓公把上述待遇说出来后,管仲这才答应做相国。
当然,管仲之所以有这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因为他贪,或者待价而沽,而是因为在春秋时代,世卿世禄,一介布衣是无法进入高层的。高层都是世袭贵族,人家都不拿正眼瞧你。如果你以布衣的身份进来了,这些贵族嘴上不说,暗地里肯定会使绊子。
而齐桓公之所以给管仲开出如此高的待遇,可以说就是不遗余力地为管仲撑腰,加强任用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宣布管仲为相国后,齐桓公觉得就像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浑身轻松了许多。他认为管仲是最理想的相国人选,因为他的那些话讲得太精辟了,只要把那些话付诸实施,用不了几年,相信齐国就会大变模样。
一想到这里,齐桓公高兴得都想蹦起来。他决定要好好搞一次拜相仪式,要搞得既隆重又热烈。他命鲍叔牙亲自督造拜相台,又与大臣们商定了拜相的吉日良辰。
还有三天就是拜相日了。齐桓公宣布,这三天不上朝,不出门,不近女子,不接见任何人,在寝宫用香料熏身,以便让自己变得洁净。
三天后,齐桓公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在拜相台正式拜管仲为相国,并加封和尊奉管仲为“仲父”。下令说:“从今往后,无论什么国家大事,先告诉仲父,再禀告寡人。凡大事,任由仲父裁决!”
“仲父”,即“亚父”。或许有人认为,在今天叫某人干爹,实在是一件平常的事。不过,翻遍中国史书,有几个国君会管自己亲爹之外的人而且还是自己的手下臣子叫“父”的?
齐桓公之气度,可见一斑。
当然,他得到的回报,也是很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