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的三国乱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战见真章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官渡之战证明了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袁曹大战是袁绍先挑起的。因为他兵多将广,胜算很大,底气很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余万,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进攻曹操。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中国人打仗喜欢讲究个“师出有名”,袁绍也不愿意让别人觉得他是个“麻烦制造者”或破坏地区稳定的罪魁祸首,因此就叫早已依附自己的文学大师陈琳写了一篇讨曹檄文。檄文列举了曹操的十八般罪,还顺带将曹操的十八辈祖宗都“问候”了一遍。

据说这篇檄文传到许昌时,恰逢曹操的头风病发作,疼得他一度哭爹喊娘。然而当他看完这篇檄文后,奇迹发生了:头不再疼,腿不再酸,连兔子都追得上。难怪后来陈琳做了俘虏后,曹操不但没杀他,还将他和他的作品视若珍宝,惜心爱护。

不过,头倒是不疼了,曹操的心却瘆(shèn)得慌。因为自己的人马相比袁军还是少得多。

曹操到底有多少人呢?

晋朝人陈寿在其《三国志》中称曹操“兵不满万”,注释《三国志》的晋末史学家裴松之认为不实。综合多方史料,可以认为,曹操兵力虽然不多,大约两万来人还是有的。当然这和袁军人数相比,确实还是寒碜(chěn)。

正是由于敌众我寡,许昌各界人士和曹营人士大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坚决支持,曹操未必真敢和袁绍一决雌雄。

但曹操毕竟是曹操,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集中所有的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作出如下部署:立即北上迎敌,并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同时,派遣东郡太守刘延驻军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益寿亭侯于禁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袁绍的军队隔河相向,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建安五年二月,袁军到达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袁绍便以此为大本营。接着,袁绍兵分两路,命令大将郭图、淳于琼、颜良率主力进攻白马,大将文丑率军进攻延津。

官渡之战正式开打。

看到颜良率军攻击白马,刘延反应很快,不过他不是和颜良硬杠,而是火速写信向曹操求援。信的意思大致是,我快顶不住了,明公您要是不拉兄弟一把,就等着给我收尸吧。

曹操只好救援白马。

正准备出发,荀攸问:“你准备往哪条路走?”

曹操说:“这还用问吗?当然走白马。”

荀攸说:“不!我们兵虽然精锐,但是太少,还是走延津吧。”

曹操明白了,声东击西。于是命令士卒锣鼓喧天,彩旗招展,气势恢宏却又缓慢地向延津推进。

袁绍得到消息后,以为曹操欲抢占延津渡口,然后攻击黎阳。这当然不可以,于是他火速抽调人马驰援延津,白马方面压力顿减。与此同时,曹操留下部分饵兵做出继续西进的样子,自己则亲率一部分轻骑直扑白马。等到围攻白马的颜良反应过来时,曹军已经近在咫尺了。

颜良很吃惊,曹操不是去延津了吗,怎么上这儿来了?难道他会飞?还没等他想明白,就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马箭一般冲了过来,接着就是红光一闪,自己的人头落了地。

从某种程度上说,颜良死于自己的“高调”。因为双方混战之中,暂投曹操的刘备大将关羽其实并不认识颜良,但他看见了旌旗伞盖,知道那下面的人一定是主将,这才采取了斩首行动。

解了白马之围后,曹操又做了一个袁绍做梦也想不到的举动,那就是主动放弃白马,将白马居民沿黄河向西迁徙。

有人认为曹操此举是避免袁绍屠城,伤害无辜百姓;也有人认为是曹操心疼钱,因为这些人都是屯田户,是要交租给曹操的。这里暂且不讨论。

袁绍认为曹操的一系列举动不厚道,恼怒之下,命令全军渡过黄河追击。谋士沮授认为不可如此,因为一旦失败将全军覆没,所以极力劝阻。

袁绍哪里听得进去!

所谓“听人劝得一半”,刚愎自用的袁绍听不得人言,吃亏很快便来到眼前。

当袁军到达延津南部后,中了曹操的埋伏,死伤惨重。与颜良齐名的大将文丑也在这次战斗中身首异处。根据《三国演义》绘声绘色的描述,文丑也为关羽所杀。

无论文丑为何人所杀,袁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折两员大将,都极大地打击了袁军的士气。

除掉颜良、文丑后,鉴于后勤保障滞后和兵力不足的问题,曹操再一次收缩防线,放弃了官渡外围的据点,以避袁军锋芒。。

袁绍则进一步采取压迫式策略。七月进占阳武(今河南原阳),八月进逼官渡,沿沙丘安营扎寨,东西绵延数十里,把曹操几乎逼进了绝境。

曹操原本兵力就不多,此时更是“伤者十二三”,连他自己也心力交瘁,坚持不下去了。曹操给远在许昌的荀彧写信,问:“能不能退守许昌,再从长计议?”

荀彧的回信很简单——不行。然后又分析说,明公难道没看到吗?袁绍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出黎阳,战白马,经阳武,取官渡,直捣许昌。官渡是许昌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撤。再说,又能往哪里撤?

曹操立刻就明白了,既已无路可退,那就只有坚持了。不是说坚持就是胜利嘛,曹操又充满了信心。

其实曹操并没有坚持多久,因为袁绍很快就给他送来了自己的掘墓人。

当时曹操正准备睡觉,忽然侍卫报告说,有位叫许攸的来找您。

许攸是袁绍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时候就跟着袁绍,足智多谋,还掌握着大量的军事情报。

这样的人当然不能怠慢,曹操光着脚丫就赶忙跑出来迎接,然后放声大笑说:“天助我也,事儿成了!”

许攸却开口便问:“贵军还有多少粮食?”

曹操说:“只能支持一年了。”

许攸知道曹操在胡扯,毫不客气地说:“不对!请再说一次。”

曹操忙改口说:“那啥,还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心想,曹操这家伙也太不实诚了,一句真话没有,这不伤人自尊嘛,便冷笑一声说:“看来足下是存心不想打败袁绍了。那好吧,我走……”

曹操一下明白过来,许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报,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一把拉住他说:“刚才跟先生闹着玩的。实不相瞒,只剩一个月的粮食了,正准备向先生请教该怎么办呢!”

许攸见曹操终于说了实话,便说:“这有何难?现在袁绍的辎重全部都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而乌巢守将淳于琼是个实打实的笨蛋,你要是一把火把它烧了,我敢保证,不出三日,袁绍势必土崩瓦解。”

曹操大喜,立即依许攸之计,一把火烧光了袁绍屯在乌巢的所有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

消息传到袁绍处,袁绍气得大喊大叫,却不知如何处置。谋士郭图给他出了个主意——围魏救赵。既然曹操攻击淳于琼,那我们就攻击他的老巢官渡,迫使他回军自救,乌巢之围自解。

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hé)有勇有谋,极力反对郭图的计策。他认为曹操的大营一时半会儿是打不下来的,而一旦失败,大家就都玩儿完了。

袁绍却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原因很简单,“英雄”所见略同嘛,他和郭图想的一样。

结果真如张郃所料,官渡没能攻下,乌巢全军覆没。

按说失败的责任人是出馊主意的郭图,然而郭图不但不知错就改,反而开始甩“锅”。他给袁绍写信说,张郃不但不按照先前的计划行事,反而在失败后幸灾乐祸,出言不逊。

或许是觉得这样不过瘾,郭图旋即又给张郃去信说,你是干什么吃的?连官渡大营都攻不下!知道吗?领导很生气,要处分你。

张郃心里既惊又怕,就和部下高览商量。两人迅速达成共识——投降。曹操大喜过望,将张郃的投诚比作是当年韩信归了刘邦。

张郃反水后,袁军士气已接近崩溃。曹操见机不可失,就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大举反攻。

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他的士兵更形如散沙,纷纷四下溃逃,跑得慢的则做了俘虏。

袁绍打仗不行,逃跑的水平还是值得夸奖的。他和他的儿子带着剩下的八百骑兵渡过黄河,仓皇向冀州奔逃,曹操最终还是没能捉住他。

战后打扫战场时,曹操在袁绍的军营里发现了一大叠书信,都是朝臣和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

曹操身边的人气愤地说:“这是证据。要仔细核对姓名,把他们揪出来,一个个杀了。”

曹操笑笑说:“袁绍强大时,连我曹某人都自保不暇,遑论别人乎?”于是一把火把这些书信全都烧了。

官渡之战就此结束。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汉末和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由此战后,曹操的心里也逐渐升起了一股统一中原的决心。然而,历史注定了他无法实现这一宏愿,因为他很快碰上了两个更棘手的对手——刘备和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