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纸马工
纸马,也叫“甲马”“神马”,在我国南方很多地区称为“贵人禄马”,原是一种在纸片上印有神像以供焚化的迷信用品,是我国木版年画中最早的一种形式,初为丧葬用品中的冥币,后发展为印制佛像神纸。清·赵翼《陔余丛考》载:“昔时画神于纸,皆画马其上,以为乘骑之用,故称纸马。后世刻版画,以五色纸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位前者,名曰纸马。”纸马工,则是民间以纸为主要材料扎制各种器物的工匠,也叫“扎匠”“扎纸匠”“纸马匠”。该行业崇奉的行业祖师爷是太乙神、蒙恬、鲁班、汉文帝。
最初人们印刷或绘画纸马,其目的是用以祭祀、祛祟纳祥,后来逐渐延伸到生活中的节日及婚丧、迁居、开市、酬神等活动。而纸扎原是指一种以彩纸为主要材料,以植物杆材为柜架,互相扎糊成各种器物,多为用于祭祀的焚烧品,内容一般为人物故事,尤其是纸人纸马,故后来很多地方就习惯把彩扎、扎纸也称作“纸马”。
纸马,民间又叫“糊纸”“扎纸库”“彩扎”“扎彩”“扎作”“纸扎”和“扎罩子”等。纸马广义包括折纸、贴纸、剪纸等工艺形式,如扎彩门牌楼、灵棚丧堂、戏台、匾额及店铺门面装潢和扎作戏文、舞具、风筝、灯彩、人物、动物等项目。纸马狭义即指丧俗扎纸,主要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牌坊、金山银山、门楼宅院、家养禽兽等焚烧的纸质品,所以也有的将纸马干脆叫作“冥器”,也有人叫“明器”。历史上不同时期对纸马的称谓是不尽相同的。如明代有“扎彩匠”“纸扎”“纸铺”“纸马香铺”等称谓。
纸扎艺术和民俗活动结合密切,各种节日如春节、元宵的盛典扎制的彩灯,清明节的风筝,庙会的玩具,婚俗的匾额、纸花,丧俗的纸人纸马等,都是民间社会交际、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主体内容之一。
纸扎艺术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早的实物,是在197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纸棺,其骨架用细木杆扎制而成,糊以深红色的纸,这些纸是军营用剩下的废纸,上面有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文字资料。据墓主随葬品中的买地券上所写的年代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来推算,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供奉纸扎的形成,是由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演变和发展来的。最初的俑,是以活人活物充任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感到这种做法过于残酷而逐步将其废除,后来用草人,再后来发展为木偶人。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兴旺和普及,陶制俑又替代了牛羊及木偶。至汉代之时,由于造纸业的兴起,纸已运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开始使用纸币、纸俑,逐渐出现了各种纸扎。北宋时,烧纸俑、纸马已开始盛行,并且丧葬纸扎成为专门经营的行业。有的地方,扎纸成为节日和喜庆必不可少的风俗,在宋时即已风行。据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纸马铺印锺馗、财马、回头马等……”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葬和鬼节的主要内容,而且明清的扎纸工艺更加精湛,应用也更加广泛。
我国的纸扎行业遍布全国各地,但素以曹州(山东曹县)纸扎工艺最为出名,它不但历史悠久,且具有鲜明的特色。闽南纸扎也很有名气,它发源于泉州,并由过去的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还将纸扎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从业类型。“站活”为扎制大型作品,如“鳌[áo]山”“灵厝[cuò]”“彩楼”等。“坐活”一般为制作精细器物及人物、飞禽、走兽等。
一、纸马的分类
纸扎从实用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型。
(一)纸扎彩灯
主要为元宵节的民俗用品,扎制形式多种多样,其起源和发展基本上与纸的诞生同步。彩灯又叫“灯彩”“花灯”。我国民间每逢节日或婚寿喜庆之时,人们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贺。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起源约在东汉时期。我国民间著名的灯彩有北京灯彩、福建(福州、漳州、厦门、古田)灯彩、广东(佛山、潮州)灯彩、浙江(硖[xiá]石)灯彩,都各有特色。
灯彩经历代发展、演变,种类形式多样。从明代资料上看到的灯彩名称就有很多,如绣球灯、雪花灯、芙蓉灯、荷花灯、鲇鱼灯、蚌壳灯、螃蟹灯、青狮灯、猿猴灯、骆驼灯、白象灯、秀才灯、和尚灯、刘海灯、美人灯、通判灯、师婆灯、麒麟灯、鸳鸯灯等。
(二)纸扎风筝
风筝,古称“纸鸢”“纸鸱[chī]”“鹞子”等,起源于春秋时期,至宋时已广泛用于民俗活动,明清之际更为兴盛,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北京、天津、潍县(今山东潍坊)、南通四大风筝产地。
纸扎风筝从结构上一般为平面式、串式和桶式三大类别。由于风筝在民间流传久远广泛,其门类难以尽数,按功能分有纯粹观赏的和供游戏玩耍的,按形态分有巨形、中形、微形;按制作性质分有软翅、硬质、平挑、拍子、直串、桶状六大系列和字形、宫灯、花篮、八卦、钟形、扇形、人物造型、六角形及各种脸谱风筝等。
制作风筝的主要工序是:以竹篾条扎制风筝框架(骨架),用纸(或绢)绘画着色后粘贴在风筝框架上。这三道工序简称为“扎、绘、糊”,加上“放”,被称为风筝“四艺”。
(三)纸扎匾额
纸扎匾额属室内装饰品,在中原地区较为普及,是新婚、庆典、节日、祝寿、迁居等民俗活动的必备之物。它脱胎于宫廷和商业幌子的木雕匾额形式,框架部分以金箔刻纸装饰,画心以木版彩印的彩绘、折花、吉祥语为主。
(四)纸扎玩具
纸扎玩具的制作包括剪刻、折叠、扎糊等多种工艺,这类纸扎的材料和附属物较多,结构较复杂。平面玩具中有“活动纸人”和“折纸”两种。
(五)纸扎冥器
纸扎冥器俗称“烧货”“纸人”“纸马”,有的地区也叫“送寒衣”“纸骨突”“提幡”“例头马”“送路钱”等,是中国纸扎的源头,一直伴随着人们祭祀祖先、怀念亲友而延存至今。现代的纸扎花圈、花篮等造型样式仍是本土的祭祖观念的延续。因此类物品扎制成功以后,即使手艺再好,在每次活动(祭祀)之后,随即就被焚烧(传说经过焚化之后,就会进入冥间被先人接纳),故现代有人称之为“最短命的艺术品”。
(六)纸扎民间舞蹈道具、民俗节日用品
纸扎也多用于制作民间舞蹈道具,常见的有纸狮子、麒麟、花篮、彩球、竹马、旱船、花轿等。这类纸扎多为大件。
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纸扎在文化内涵、技艺特征和民俗作用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特别是体现在丧葬过程中,中原及齐鲁、江浙、西北、西南、闽南等地在祭祀形式、纸扎样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人们把“纸活”当做供奉的必备之物,所以实际上纸扎或纸糊的称谓已成为祭祀丧俗的代名词。供奉纸扎的种类可分为四个大类。
1.神像类。常见的体裁多为道教诸神、佛教及民间神道,如“天官”“灵官”“真人”“佛祖”“罗汉”“天王”“金刚”“八仙”“观音”“三星”“三清”以及冥间的“城隍”“土地”“阎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此类内容非常广泛,经过长期的积淀发展,形成了很多的讲究,如流传在民间的《扎糊指要》里面就有详明的记载。
2.侍俑类。包括童男、童女及各种侍者俑。
3.戏剧故事类。内容大多为传统剧目、历史剧目和地方剧目等。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黄鹤楼》《白蛇传》《八仙飘海》《二十四孝》等。
4.建筑、器具类。常见的有灵堂、牌坊、房屋、丧罩、楼台亭阁、供品、供具、家具、吉祥物品及各种器物等。
在我国北方还流传有一种“送盘缠”的习俗。即在亡者入棺之日的晚饭之后,把纸扎的车马、箱笼、金银山、童男童女等予以焚烧,谓之“送盘缠”。南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其中主要的是纸扎房屋,称作“扎灵屋”“烧灵屋”。
封建社会时期丧葬纸扎在贵族中得到重视和普及,在庶民阶层中也无例外,民众中所说的“民贫鬼富”,即指在丧葬过程中对丧葬祭祀的费用开支以扎纸为最。也就是说即使一般的清贫百姓之家,家境虽然困难,但在这丧葬纸扎烧“灵屋纸马”的事上,却是舍得花费的。丧葬纸扎和历代的民俗纸扎如元宵的花灯、清明的风筝、中元节的冥器,是我国传统节日活动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由此可见扎纸业在我国民间民俗中的作用和在民众心里的位置之高。纸扎艺术以它强烈的色彩、简朴的造型、多样的风格、精巧的技艺,成为中国传统手艺的主要门类之一。
二、纸马制作技艺知识
(一)工具
1.刀具:篾刀、剪刀、裁纸刀、刻纸刀等。
2.锯、棕刷等。
3.锉、砂布等。
4.桐油,或油灯,或蜡烛(今用酒精灯或蜡烛)等。
5.绘图用具:毛笔、铅笔、排笔、彩笔及各种颜色的染料等。
6.松板:刻纸的垫板,为牛油拌香灰制成,也有用黄蜡制的。
(二)材料
1.纸。宣纸、草纸、毛边纸、棉连纸、皮宣纸、高丽纸(现代还有胶版纸、誉写纸、蜡光纸、皱纹纸、毛刀纸、皮纸及各种不同的彩色纸、花纹纸等)。或根据物器的需要,纸马工匠还用染、浸、扎、揉、压、搓、折、叠、绘、刻、剪、粘各种手法使纸变成各种颜色和形状(现代均用机械加工的纸代替,并且各种纸扎品的部件都有现成的材料)。
2.骨架材料。骨架,指纸扎品的支架,其材料因地而异,以竹子为最佳。竹子破成篾条,规格既可均匀统一,又可以随意调整。篾条性质坚牢又有弹性,烤火易弯,制成品牢固轻巧美观,是最理想的纸扎材料。但有的地方不产竹子,就只好因地制宜,利用其他材料。如:藤条、树枝(主要为柳条)、高梁秸、玉米杆、芦苇、荆条等。
3.黏接剂。传统的黏接材料是用面粉加明矾熬制而成的浆糊。
4.捆扎材料。麻线、棉线。有讲究的扎纸匠是用皮纸裁切成手指宽的纸条搓成绳状,两端不搓紧,在使用时容易黏接,使用效果最佳,扎起来快速紧贴易黏固,且又不露绳头,只是搓纸线时要多费点工夫而已。
三、扎纸的操作步骤和技术
扎纸操作一般可分为六个步骤。
(一)设计
这是纸扎成型之前的构想,涉及扎纸的造型、规格、色调、实用功能、所处环境及使用对象、客户要求等诸方面,也是对扎纸过程的总体筹划。
(二)选料
凡用料,以有硬度、均匀且牢固的干料为宜。但是一般情况下为了快速方便,多用湿竹料。纸张选择则要根据所加工的纸扎对象而定。如风筝一般选用韧性好的熟宣纸和皮宣纸,以抵抗风力;彩灯多用棉纸,以增加明亮度;纸人的身躯部位常用皱纹纸,服饰用彩纸,装饰纹样用金箔、银箔纸等。
(三)烤弯
烤弯是传统纸扎工艺的重要步骤之一,不论是风筝还是彩灯、楼台、人物,骨架的弯曲都很丰富,基本上都需要用火将所需扎制的材料(主要为竹料)烤制成各种弯度。烤弯时首先将竹条浸入水中数小时,使之湿透,然后用烛火或煤油灯烤之,待其出汗变软时,双手掐紧一起用力将其扳弯到所需的程度为止。
(四)绑扎
绑扎和糊纸是整个扎纸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序,从“扎纸”一词的名称可以看出。扎制骨架造型的制作一般常用的有六种方法。
1.缠线压锁头法。即用左手捏住被绑扎的材料和绑扎的线头,自左至右缠4~6圈左右后,用锁结头手法将线头固定。
2.缠线扣锁头法。在绕线前先留寸许长线头,缠绕完毕后将左拇指、食指捏住绑线,右手绕一线环,套在留出的线头根部,抓紧锁住。
3.十字绑线法。即交叉绑线法。以两根竹条或竹条头子交叉,用线竖绕3~5圈,横绕3~5圈锁住。
4.藏头绑扎法。即卧头绑扎法。将被绑扎已先被烤成90°直角档头绑在另一根竹条上,使之连接起来。其特点是接头在内侧,外部轮廓平滑。
5.顺头绑扎法。将竹条头削成斜角,再将竹条一头烤成90°直角的弯度,与其他的材料绑扎连接。
6.连接绑扎法。即把局部零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形式是集各种扎制方法,把局部形体塑造成整体的最后步骤。一般先扎大体骨架,后装配附件。
(五)糊纸
首先裁剪需用的纸张。将各种质量、颜色的纸,按照所扎制物件框架部位所需的规格和色彩,分门别类裁剪(或揉、搓、拼、压、剪、刻)成各种形状。如:长方形、长条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菱形,有的还要剪花、搓花、镂空或留门、开窗。
纸扎虽然千姿百态,但结构不外乎三大类型:即平面结构、框架结构和立体结构。由于结构的不同,糊纸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大体分为三种方式。
1.整体轮廓糊制。多用于平面结构扎纸,如风筝和匾额之类。方法是根据扎好的骨架剪出基本形状,加留黏合搭接相叠的部分,然后将其粘贴在扎好的骨架上。
2.局部糊制。多用于彩灯、立体风筝、纸人、纸马及器物等。过程与整体轮廓糊制大致相同,其区别是根据立体结构部位的形状裁剪纸料糊粘。
3.折叠成型糊制。一般运用在立体纸人的成衣装饰上。方法是先裁出外形折叠成衣状,然后“穿”在扎制的草束人形骨架上或糊在竹木骨架上。这类形式先糊制服饰总体样式,然后再贴配服饰花边和佩饰。
(六)施彩
即对所扎制的物件描绘或上颜色进行装饰美化。纸扎物品的施彩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糊制之前先把需要的装饰内容画好并涂(或染)上颜色;一种是全部糊制成功以后再予以施彩美化。施彩装饰技术基本上为四种类型:①工笔彩绘。②图案剪贴。③色彩平涂。④色纸平贴。
四、扎纸的讲究和其他工艺
扎纸一业,过去是一个兴盛的行业,其本身具有一定神秘复杂的文化内涵。正宗的优秀纸马工,不仅是样样拿得起来,手艺精巧,还要懂得很多的传统和讲究。如各种楼台亭阁的造型尺寸规格,各种人物的故事源流和造型、开脸及各种丧葬仪式道具扎制的操作秘技等,有的还有一手漂亮的字画。今从民间纸马世家的秘传抄本上摘选部分知识,以供读者得窥概况。(见本书第111页~118页)
纸马工的主要工作除了扎纸马,还有“印纸马”和剪“神袍衫衣”。印纸马是用黄纸以印板印刷一些符录经语,如八阳咒、八阴咒、往生咒、解冤咒、血盆经等。图案之类则为八仙、钟馗、玄武朱雀、青龙白虎之类。神袍衫衣则有纸帽、衣、袍、裤、鞋靴等物以及金银锭、箱、笼等焚化品。此外,纸马工还兼售线香、烧纸、鞭炮。
在丧俗纸扎物件中,纸花也是常用的大类。纸花的种类真是千姿百态,颜色更是姹紫嫣红,其制法的技巧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是:首先将(多张重叠的)纸剪(或刻)成花瓣形状(如数量多则用凿刀打制,一次可刻数十张),周边染上所需要的颜色,俟其干透。制作时将多层(一般以5~10层为宜)纸花坯放在桌面之上,左手持一根竹筷,筷尖垂直点紧纸花坯的正中心,右手将纸花坯的任意一瓣扳起来裹住竹筷,以大拇指和食指掐紧纸花瓣顶在桌面上,接着大拇指和食指用暗力拌着竹筷往下挤压(一定要掐紧),直到筷底压不动为止。各瓣依次如此顺序按压完成,民间俗语叫作“搓花”,搓好后,将其逐张松开取出,即成自然状之花纹皱褶、栩栩如生。
纸扎彩绘不同于一般的年画或水陆画,题材多为仙佛鬼怪八仙、二十四孝之类,技法要求熟练老到,用笔则一般粗犷简明拙朴,表现形象抽象夸张,有信手拈来、一气呵成之感。而冥器纸扎品上题写所用的多为唐诗、千家诗中的悲凉凄婉、冷清酸楚之句。
我国彩扎艺人近年来对传统技艺作了创新,在彩扎的“扎”“扑”“写”“装饰”四大工序中不断改革。传统的原料是竹篾做骨架,但某些大型的纸扎物件中(如精品狮类、龙头类)有时就采用竹藤合作制成。“扑”由砂纸、布、绸等完成造型,过浆非常讲究。至于写绘的图案、颜色方面,现代纸扎改革的地方更多,现代扎纸图案多顺应变化,根据要求作出相应的变动并合理使用新型材料,更加丰富了表现形式。
纸扎是融塑、扎、装、绘于一体的民间创作样式。纸扎艺术以它强烈的色彩、简约的造型、精巧的技能,成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门类之一。
正是:物品糊成称巧手,东西扎就叹神工。
●○纸马工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纸糊手艺叫纸马,竹篾为骨麻绳扎。
彩纸一糊百物像,惟有此业最好耍。
(二)
功能区分为六类,第一冥器马和人。
牌坊门楼与宅院,鳌山家畜及家禽。
(三)
二是风筝叫纸鸢,春秋时代已起源。
三式串桶与平面,京津潍通艺领先。
(四)
三为匾额中原盛,婚寿迁居节日用。
四是玩具工艺繁,剪刻折叠扎糊并。
(五)
五为灯彩式样多,主要欢庆闹元宵。
六类舞具狮麟马,花篮彩球旱船摇。
(六)
品种可分四大类,技术共为六过程。
中华传统多特色,民间艺术永传承。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纸马工歌
采花仙姑来传度,手艺就叫纸马工。
蔡伦仙人把纸造,造出纸张五色分。
借上老君一把刀,劈竹削篾做扎筋。
再把色纸来糊起,各样把戏活生成。
上元节,闹花灯,纸马手艺做不赢。
扎起八仙显神通,扎起鲤鱼跳龙门。
扎起螃蟹能横行,扎起蚌壳现美人。
扎起龙头口吐烟,扎起凤尾翘上天。
扎起狮子滚绣球,扎起风筝天上游。
扎起虾子背弯弓,扎起花朵引蜜蜂。
天兵天将扎得好,四大功曹活生成。
每年时逢中元节,扎出纸屋念先人。
纸屋硬当真屋做,各样用具一崭匀。
纸屋纸箱和纸笼,扎得再好用火焚。
《中国歌谣集成》
纸马店赞
时令节届三阳天,宝号纸马有门面。
鲁班先师造大厦,起屋砌墙不用砖。
宝号纸马真俨然,衣冠鞋靴如亲生。
山水人物活神现,能通神祗达苍天。
老板本然是聪明,扎出人物活生成。
菩萨形容鬼神貌,森罗万象假乾坤。
宝店纸马得真传,各色物件扎得全。
一年生意如春风,四季财气似水源。
养性山房主人单鑫癸《火龙神狮赞断全集》
●○诗歌对联
诗词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唐·元稹《有鸟》
俗学吁可鄙,纸缯配刍银。
宋·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
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鸢线入青冥窄。
世传莺粟如纸花,品目不为人所嘉。
宋·李纲《志宏送千叶莺粟走笔代简》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宋·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纸阁砖炉火一杴[xiān],断香欲出碍蒲帘。
宋·陆游《纸阁午睡》
彩虹影挂寥空高,纸鸢线入青冥窄。
清·赵翼《观回人绳技》
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
清·丘逢甲《元夕无月》
烂羊满地都如梦,纸虎横空任暂狂。
近代·宁调元《癸丑狱中作》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旧书资料摘抄
红烛光影照鱼龙,元宵锣鼓闹春风。
花灯待价更有愿,但求太平和年丰。
查加伍绘·蒋敬生文《江湖百业图·扎花灯》
纸扎司务好手法,扎神扎鬼活像煞。
鬼神古今本无形,意想得之亏你扎。
三出花作桥魂灯,神灯须扎地狱门。
不图世上扎纸匠,恍如亲到酆都城。
王稼句《三百六十行图集·纸扎匠》
剪彩糊坯色饰真,雕梁画栋瞬间成。
蜃楼海市渺灵现,火灭烟消技艺空。
但信幽冥非幻觉,却疑地府有游魂。
新陈代谢循环理,寄托哀思造化工。
益阳诗人薛海山民俗诗歌《题扎纸》
对联
裁取洛阳纸,催开上苑花。
其妙惟能肖,是假还似真。
浆糊纸扎亭台,海市蜃楼幻景。
但得裁筠剪纸巧,何须鲁削宋斤功。
锦逐花腾成幻景,纸糊篾扎化烟灰。
扎成七彩称冥器,塑造百般誉巧工。
催花不用滋荣术,剪彩能深造物功。
糨糊纸扎亭台现,海市蜃楼幻景生。
房屋楼阁凭臆造,兽禽人物胜生成。
千般制出堪舒目,万物糊成可乱真。
麻吊篾扎人物像,浆糊纸褙鬼神居。
造屋原不用砖瓦,塑器乃为敬鬼神。
塑出珠球光艳丽,扎成绣朵势玲珑。
巧手扎成珠凤蝶,匠心嵌就玉鸳鸯。
塑花常艳能迷蝶,扎鸟欲鸣不争春。
高楼杰阁霎时出,景物生灵顷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