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打渔工
打渔工,指专以捕鱼为业的人。清·袁枚《随园随笔》:“打,击也。而造船曰打船,取渔曰打网。”汉·许慎《说文解字》:“渔,捕鱼也。”打渔工也叫“渔人”“渔夫”“鱼人”“渔父”“渔子”“渔民”,为民间传统行业中“九工”中的“水上三工”之一。打渔行业是我国古代四大民生中“渔、樵、耕、读”之首,其所崇奉的行业祖师是伏羲、观音大士、姜太公、张晚。
采集和渔猎,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易·系辞下》载:“作结绳而为罔罟[wǎng gǔ],以佃以渔。”远古时期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常用手从水中捉鱼或用木棒、石块击鱼食用。后来,随着生活的需要和捕鱼业的发展,原始人类创制了许多的捕鱼工具,捕鱼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为原始初民提供了最基本的食物来源。原始农业诞生之后,采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渔猎延续了下来。
古代的水产捕捞,大致经历了内陆水域捕捞和沿海捕捞两阶段。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维持生活而奔波,开始把生产活动从陆地扩展到水域,将水生动物作为食物。这可以从很多出土实物中得到证实,如从距今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掘的鲩[huàn]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黑龙江密山县新开流新石器遗址发掘的鱼窖和鱼卡;从距今5000多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重发掘的竹编鱼筌等。
夏代奴隶社会时,渔业在农业中已占一定比重,夏文化遗址出土的渔具中就有制作精良的骨鱼钩和骨鱼网坠,反映了当时的捕捞生产状况,并有史料《竹书纪年》记载:“夏王芒,狩于海,获大鱼。”
周代的渔业已较快发展,并设有对渔业进行管理的“[yú]人”,掌管捕鱼、供鱼、征鱼税及有关政令。这时的捕捞工具已趋于多样化,有罡[gāng]、汕、瞥、罩、钓、笥[sì]等多种。
春秋时随着铁器的使用,鱼钩由骨制、铜制转变为铁制,铁鱼钩的出现推动了钓鱼业的发展。随着捕鱼工具的改进,捕鱼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据《诗经》记载,当时的鱼类名称就有鲂[fáng]、鳟、[xù]、鲤、鲿[cháng]、鰋[yǎn]、鳣[zhān]、鳢[lǐ]等多种,还出现了传说为越国大夫范蠡所著的养鱼专著《养鱼经》。
汉代捕鱼业更为兴盛,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载:辽东、广汉、楚、巴、蜀都是重要的鱼产区,市场上出现大量商品鱼,捕捞技术也更为进步。朝廷设置有渔官和主管海上捕鱼生产的“海丞”。
魏晋、南北朝至隋的三四百年间,黄河流域因历经战乱,渔业生产下降。在长江流域东晋南渡后,捕鱼业在继续发展,在史料中描述了其盛况,如郭璞《江赋》中记载:“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或商。”
唐代的主要渔业区在长江、珠江等水域,这时除承袭前代的渔具、渔法之外,如当时的四川奉节还曾豢养鸬鹚、达县豢养水獭用以捕鱼。唐代渔具和渔法也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如诗人陆龟蒙的《渔具诗》,就是概述当时渔具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著名文学作品。
宋代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开发,航海技术和捕鱼事业都得到提高,当时渔具有“莆网”和长达数十寻的“帘”(刺网)。淡水捕捞的规模也相应增大,此时的养鱼事业已有很大发展,江浙一带水乡池塘养鱼比比皆是,享有“鱼国”之称。竿钓技术也更为进步,邵雍《渔樵问对》中记载当时的竿钓由钓竿、钓线、浮子、沉子、钓钩几个部分组成,这与现代的竿钓基本相同。
明代时期,朝廷为加强海防而多次实行海禁,海上渔业曾受限制,但海禁开放后渔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记述海洋水产资源的专著。屠本畯[jùn]的《闽中海错疏入》,记载了福建沿海的水产生物200余种,成为中国最早的水产生物区系志。
清代,海洋捕捞对象进一步扩大,在沿海地区,也因地制宜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渔具,当时海洋及内陆水域使用的渔具有拖网、围网、刺网、敷网、陷阱、掩网、抄网、笼壶、耙刺、钓具等。
我国历代的养鱼业在捕鱼业提高推进的同时,形式不断发展,鱼种不断增加。不少著述上常有鱼名种类的记载,如《尔雅》记载鱼类33种,《本草纲目》记载有60余种。
我国养鱼主要是鲤、鲢、青、草,称为“四大家鱼”。我国的食用鱼以淡水鱼为主。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淡水鱼类据统计约有700多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400多种。
鱼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而且历来在各种重大仪式、活动、节日的餐饮中更是占有重要地位。如民间宴席中传统习惯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鱼,喻意“有吃有余”。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鱼,所以,我国历代与鱼有关的传说典故和成语非常之多。如西周姜太公“渭水垂钓”、武王伐纣“鱼跃孟津”、战国伍子胥与“渔丈人”、姬光使专诸刺姬僚的“鱼肠剑”、汉严子陵垂钓七里滩、齐孟尝君食客冯谖弹铗无鱼,等等。历代戏剧也多得很,如《打渔杀家》《追鱼记》等。与鱼相关的成语更是难以胜数,如:鱼目混珠、鱼质龙文、鱼龙混杂、鱼龙漫衍、鱼头参政、鱼烂土崩、鱼水相投、鱼水情深、鱼水相欢、鱼生空釜、鱼米之乡、鱼沉雁杳、鱼帛狐篝、鱼封雁帖、鱼菽之祭、鱼贯雁行、鱼游沸鼎、鱼肠雁足、鱼溃鸟离、鱼龙变化、鱼瞵鹗[è]睨、鱼烂河决,等等。历代还有很多名人钓鱼的遗址,最著名的就有北京阜成门外钓鱼台、江苏扬州瘦西湖钓鱼台、陕西宝鸡蟠溪河钓鱼台、河北南皮钓鱼台、福建闽侯钓鱼台、江苏淮阴钓鱼台、山东鄄城钓鱼台、浙江桐庐钓鱼台、湖北鄂州钓鱼台、安徽贵池钓鱼台、江苏宜兴钓鱼台、湖北大冶钓鱼台十二处之多。从诸多的“钓鱼台”名胜遗址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对“渔”兴趣之浓厚、历史之悠久、形式之广泛、事业之兴盛。
我国各地与鱼相关的地名很多,除了小地名(如村、组)之外,乡镇取名的也是到处都有,如广东仅英德有鱼坑、鱼咀、鲤鱼、鱼水、鱼坪五个乡;怀集有鱼藤、鱼东、鱼南、鱼北四个乡。河溪水滨地区以鱼取名的随处可见,如鲶鱼嘴、青鱼峡、鲤鱼滩、钓鱼矶,等等。历史上甚至还出现过以鱼为国名的“鱼国”,可见鱼与人类的渊源实在非同一般。
由于渔夫长年闯荡于江湖之间,漂泊于烟波之中,终日与风月为伴、萍鸥作邻,享天地之精华,受山川之灵气,放浪形骸之外,不在名利之中,所以自古以来渔夫都是豪杰志士、贤者高人倾慕的对象,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绘画、吟咏常见的题材。因为打渔这一行业,虽然艰辛平淡,但能给人一种逍遥散漫、自由潇洒的境界和怡然自乐的感受,并被认为是超脱尘俗的隐逸象征,因此,历代文人对渔夫的写照佳句名篇不计其数,今仅从唐人诗歌中遴选部分佳句,以示其概。
韩偓《醉着》: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章孝标《梦乡》:寻常梦在秋江上,钓艇游扬藕叶中。
陆龟蒙《寄友人》:上得云梯不回首,钓竿犹在五湖边。
郎士元《赠强山人》:或棹轻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前溪。
皮日休《钓侣二章》: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李九龄《荆溪夜泊》:点点渔灯照浪清,水烟疏碧月胧明。
郑谷《雪中偶题》: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周贺《浔阳与孙郎中宴回》:浔阳渡口月未上,渔火照江仍独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众多的诗句情景交融,字里行间给人一种淡泊隐逸、清雅洒脱的感受,积淀成一种精彩灵秀而又深远博大的“渔文化”。
一、打渔工具
鱼体柔软而光滑,在水中游动灵活快速,捕获很不容易,必须凭借工具和一定的方法才能顺利打捞捕捉。历代打渔的工具形制种类不一,难以胜计,其用法功能也因时代变化和地方习俗各有所异。
我国各地传统的捕鱼工具主要为绳线制品类和竹制品两大类型,而又以竹制渔具最为普遍、种类数量最多。
(一)文献资料记载的常用竹制渔具
簺[sài]: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集韵·代韵》:“簺,编竹木断水取鱼也。”
筌[quán]:捕鱼的竹器。《玉篇·竹部》:“筌,捕鱼笱[gǒu]也。”
箄[bēi]:竹制捕鱼具。《广韵·支韵》:“箄,取鱼竹器。”
笱[gǒu]:竹篾织成的捕鱼笼子,口大颈细,颈部装投倒须,腹大而长,鱼入而不能出,南方叫“籇子”。
笓[pí]:捕虾的竹器。《广雅·释器》:“篝、筌谓之笓。”
䇼[yì]:捕鱼的竹器。《集韵·文韵》:“䇼,捕鱼竹器。”
篊[hóng]:鱼梁,用竹篾编成的捕鱼器具。《字汇·竹部》:“篊,取鱼具也。”
簖[duàn]:插在河水里的竹栅栏,用来阻挡鱼、虾、螃蟹,以便捕捉。《陆龟蒙集》:“编竹取鱼曰滬[hù],吴俗谓之簖。”
籱[zhuó]:捕鱼竹罩。《说文解字》:“籱,罩鱼者也。”
篧[zhuó]:捕鱼竹罩。《尔雅·释器》:“篧谓之罩。”
箉[guǎi]:鱼笱上的竹具。《广韵·蟹韵》:“箉,竹具,用之鱼笱竹器。”
簎[cè]:捕鱼的竹帘。《字汇·竹部》:“簎,取鱼箔也。”
罶[liǔ]:捕鱼的竹篓,鱼进而不能出。《尔雅·释器》:“嫠[lí]妇之笱谓之罶。”
[gōng]:江海捕鱼竹器。《广韵·姥韵》:“,海中取鱼竹名。”
笭箵[líng xīng]:装鱼的竹笼。《大唐新语》:“渔具总曰笭箵。”
(二)文献资料记载的常用绳线渔具
网:一作網[wǎng],线制罩鱼具。《说文·网部》:“网,庖犠[xī]氏所结绳,以佃以渔也。”有打网、甩网、拖网、抄网、围网等数种。
罾[zēng]: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有踩罾、扳罾、鸡毛罾等数种。
罟[gǔ]:渔网;网的总称。《国语·鲁语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韦昭注:“罟,鱼网。”
罛[gū]:大鱼网。《诗经·卫风·硕人》:“施罟罛。”毛传:“罛网也。”
罠[mín]:钓鱼绳。晋·左思《吴都赋》:“罠氾连纲。”
罨[yǎn]:捕鸟或捕鱼的网。晋·周处《风土记》:“罨如而小,敛口,从水上掩而取者也。”
罩:捕鱼器,形如笼,有竹、线制二种。唐·温庭筠《罩鱼歌》:“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
罱[lǎn]:捕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清·张岱《陶庵梦忆》:“鱼艓千余艘……罱者夹之,罛者扣之。”
罭[yù]:捕小鱼的细网。《诗经·幽风》:“九罭之鳟鲂。”毛传:“九罛,罟,小鱼之网也。”
罿[chōng]:捕鱼和鸟网。明·宋濂:“销兵铸铁耕以农,生民有如鱼脱罿。”
[tīng lǐng]:小网。《广韵》:“,小网也。”清·何焕《春望》:“渔童小结网,溪畔冲风一笠斜。”
罜[zhǔ]:小鱼网。清·吴伟业《矾清湖》:“前窗张罜网,后壁挂耒锄。”
罺[cháo]:捕鱼用的小网。晋·左思《吴都赋》:“罩两魪[jiè],罺鰝[hào]虾。”
䍡[lù]:小鱼网。汉·张衡《西京赋》:“布九罭,设罣䍡。”
䍣[léi]:捕鱼网。晋·郭景纯《江赋》:“筩[tǒng]洒连锋,罾䍣比船。”
另外,民间常用的捕鱼工具如鱼叉、罩笼、捞勺等,以及一些铁制的渔具如:钩、钓、枪、叉、耙、梳、扎等,各地形制不一,种类繁多。
二、打渔方法
民间的打渔方法很多,因各地的环境(水面面积的大小缓急及所产鱼类品种)和风俗习惯而有所不同,可归纳为两种形式:岸上打渔和水上打渔。
岸上打渔,多为附带性和临时性的,渔夫一般是住在水边,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回家。因为要时常随身携带,岸上捕渔作业的工具一般轻简方便,多为笱、篧、罩、网、罾、捞勺、钓、渔盆、叉、耙、撩、梳等渔具。
水上打渔一般是专业性的,多以船具为家,用船、筏或渔盆漂浮于水面作业。这类的船、筏、渔盆体型都小,灵活快速。渔船俗称“渔舟”“渔艇”或“渔划子”,有放钓船、鸬鹚船、赶罾船数种。放钓船、鸬鹚船都很小,一般为一人,偶也有夫妻船的。赶罾船最少以四船为一组合作,人数在六个以上。渔筏通常以毛竹削去竹青并扎成一排制成。渔盆一般为杉木或柳木制成,涂抹桐油以防浸水,其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长圆形,一般只可乘一人。这种渔盆使用时只可蹲坐,难以站立。渔盆盆体木板很薄,所以很轻,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可以随身携带。
水上打渔的作业形式分为固定和游动两类。固定是指打渔者居住在水畔湖滨(俗称“江村”),早出晚归,飘萍于波涛之上,歇宿于茅舍之中,每天打到鱼提到临近的集市上去卖钱换取生活物资。另一种是流动打渔,渔夫没有固定的落着点和打渔区域,或是有落着点而专门驾船到外地,终生以船为家,吃住皆在渔舟上,或单舟,或结伴,船到哪就在哪里打渔,随处漂流,这种船多为夫妻船。水上打渔使用的工具一般比岸上打渔的工具大而复杂。传统的渔舟使用的渔具主要为挂钓、滚钓、赶罾、鸬鹚几种。
民间打渔的形式很多,但以放钓、打网和放鸬鹚为最常见,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多见的情况:专业水手合伴驾船,徒手潜水捕捉。这类捕鱼者水性极好,能抓起水里的大鱼,但很辛苦。规模形式最大的要数赶罾渔船,为大型捕渔船组,他们用两只较大一点的渔船并连起来,在船头端安上一座竖起的大罾架,罾架的前端置有一架用竹竿支起撑开的大罾,后端置有吊起的长撬板,均以巨绳相牵。捕鱼时将船尾撬板升起,使船首巨罾沉入水中,然后以2~4只小渔船分两头从巨罾四面的水面向巨罾围拢而来,小渔船上牵着一根很长的绳子,绳子上间隔扎着许多鸬鹚形状的羽毛(据说即鸬鹚羽毛),一面用竹篙使劲拍打水面惊动鱼群,一面向巨罾合拢,待把鱼赶到水底的巨罾处,罾船上的人即刻登上与大罾相反方向的长撬板,迅速向其上端踏去,将撬板压下,使其牵动罾架竖起而将水底的巨罾从水中提出水面,将鱼捕获。
(一)常见的各种打渔法
民间打渔的方法很多,难以一一尽叙,兹将其常见者归纳为如下几种。
1.捉鱼法
这是一种原始而常见的最基本的形式。一般指不用任何工具,直接用手捉鱼。此种方法适用于水浅、面积不大的河边湖畔、溪池塘坝之处,当地人了解地形构造(如水的深浅)和鱼性,于浅水中的泥窟石缝、草丛烂泥之中进行抓摸捕捉,还有潜入深水中捉鱼的,那就需要良好的水性和身体素质了。
还有一种专门被饲养用来捉鱼的鸬鹚,是一种大型水鸟,也叫“水老鸦”“墨鹰”“鱼鹰”,体形似鹅,羽毛微黑色,嘴微扁而长,尖端有钩,水性极好。渔家以舟载之捉鱼,在其颈部系上铁环,脚上系有二尺来长的短绳。因其颈上铁环所限,鸬鹚捕到鱼后只能吞食小鱼,大鱼吞咽不下只能叼在口中,渔人见之,即以竹篙尾伸入水中从鸬鹚的水下一扫,将鸬鹚脚上所系的短绳带住,再用竹篙将鸬鹚挑起,将其所叼的鱼取下,赏以小鱼与鸬鹚食之,又放入水中再行捕捉。唐·王维《鸬鹚堰》:“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独立何褵褷[lí shī],衔鱼古查上。”唐·杜甫《田舍诗》:“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渔民饲养鸬鹚捕鱼的历史也很悠久,文献多有记载。如清·叶桂《本草经解》:“鸬鹚,处处水乡有之。似鶂[yì]而小、色黑,亦如鸦。而长喙微曲,善没水取鱼,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则粪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渔舟往往縻[mí]畜数十,令其捕鱼。”
2.打鱼法
人类最初用石块、木棒之类在浅水中打鱼,现代只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偶有使用。打鱼的工具一般都较简便,操作也很直接。这类工具有棍棒、飞叉、飞耙、梭镖、扎梳、抓耙、手撩等。
火药发明后,有人用炸药打鱼。这种方法威力大,效果快,但对人有危险,对鱼类的杀伤力又太大,所以历来被有关部门禁止。
3.钓鱼法
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捕鱼方式,简便易行,至今仍为很多人使用。其形式分为垂钓、挂钩、插钓和发钓四种。
(1)垂钓,也叫竿钓。由钓竿、钓线、钓钩、浮子、沉子组成。钓钩挂以鱼饵,垂于水中,鱼因吞食鱼饵其腮被钩住而被捉。
(2)挂钓,也叫滚钓。以绳线和钓钩组成的长的捕鱼工具。其形制以长绳(数十丈乃至于数百丈不等)间系以浮筒与钓钩,钓钩很大,锋利无比。将其放至水中,不须挂饵,不管水中何物触之即被钩住。只要被一钩挂住,若是挣扎,其附近的钓钩即被拖拢一齐滚来,将上钩者团团钩住,真是“插翅难逃”!但操作时手段繁杂,需顺序有次,摆置清楚,才能使其不杂乱缠结。若钓钩稍钝,则须逐个依次打磨锋利。钓钩数量不少,所以此举颇为辛苦。
(3)插钓,形制如同挂钓,只是规模器具很小,是以长绳系有饵之钓钩抛置水中,绳端以竹木固定插入岸上,晚放早收,捉取被钓住之鱼。
(4)发钓,也叫车钓。这是打渔行业中非常需要技能的一种方式,非一般人所能使用。发钓由钓竿、车盘、钓线、钓钩、钓砣组成。打渔者持在车轮上装满钓线、钓线末端装有吊砣和钓钩的车钓杆站在岸上,以他们独特的经验判断出有某种鱼(一般为专钓甲鱼),并准确地判断出它的位置,不管多远,将车盘上的带线杆端的钓砣用力一抛出去即将鱼钩着,实为奇异。也有的并没有这种专业技术,只是用长绳系上多个钓钩,不停地向激流瀑布漩涡迴澜中投掷,鱼若碰着即被钩住。
4.诱鱼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食物的特殊气味如香气、腥气等,将水中的鱼引诱到捕鱼的工具里来。这类工具有大小不同的各种形式,取材便利,制作容易,如栅、籇[háo]、筻[gàng]、筌[quán]、笼、篓等。有的没有这些专门工具的,用一些日常用具也可捕到鱼,如缸、盆、壶、罐、桶等。方法是在捕鱼工具里面放上一些特殊气味的食物,然后将其口子用布或竹席蒙上,上面留一个小进口,进口处或制一个过道,外大里小(叫“倒口”),或装上倒须,鱼闻着气味游进入后便无法出来,而里面的食物又是隔离的,鱼只闻得到气味却吃不到,反而被捉。
5.毒鱼法
也叫杀鱼法。即将对鱼有麻醉性或毒杀性的物质投入水中,使鱼昏迷或死掉后予以捞获,一般适用于水流不是很湍急的池、塘、圳、坝或小河。面积不大、水不很深的地方多用石灰,因其易得且价廉。但石灰毒的鱼味道遭到破坏,故一般只作为乡民自己食用鱼之用,商业性质的捕捉不多用。过去毒鱼一般是使用植物类物质,南方常见的毒鱼物是茶枯。茶枯也叫“茶饼”或“茶枯饼”“枯饼”,是油茶榨完油的圆饼状料渣,煮熟后投入水中毒鱼,很有效力。水中毒鱼最厉害的东西是“山八角”和“净杆子(巴豆)”。古代即用巴豆作为毒鱼的药,汉·桓谭《新论·祛蔽》:“巴豆毒鱼,礜[yù]石贼鼠。”俗有“一斤巴豆(能毒)十里水”之说。
6.围鱼法
河滩湖滨浅滩缓流之处,夏季水边百姓将水中泥沙撸筑成露出水面之长提,将水面围住一大块,俗称“撸沙氹[dàng]”或“塞沙荡”。在沙氹堤留几个进口,晚上鱼虾喜欢在岸边浅水乘凉和觅食,多误入所围沙氹之中,因所围区域大,内又筑有曲折迴环之沙堤,鱼进入后很难返回出来。次日一早渔者将进口塞住,留一出口装上渔具,然后将氹内的鱼一赶(即使不去赶,因天已亮,鱼也慌着要返回深水之中),鱼便进入渔具全部被捉。湖区还有大型的竹或木钉在水中的“鱼栅”,古叫“簖”,其形状如同篱笆,栅栏上有多处进口胡同,鱼只要靠近栅栏,就会不知不觉进入胡同,进入后都会被逼得只能进不能退,被逼迫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大小都会被捕捉。
7.捞鱼法
这种方法是不断将工具投入水中后迅速提上来,获取恰好经过的鱼虾,使用的工具有捞勺,即鱼抄(有竹制和线制两种)、捞子、扳罾等。这种方法适合于有草的水边、回流和混水之中,以涨水起潮时最为适宜。捞鱼常用的较复杂的大型工具是罾。罾和网形制基本相似,但网有坠脚,是单体使用,使用时将其用力甩开从上撒下。而罾则需以竹枝支撑张开,以树作支架立于水边,氽入水中,从下往上扳起兜捞水中之鱼。两者大小及线眼虽相似,但网外边为圆形,罾外边为方形。罾分扳罾、踩罾和定罾(鸡毛罾)等几种,板罾最大,踩罾最长,定罾最小。网则有打网、甩网、围网等数种。
8.拖鱼法
包括围鱼、网鱼、兜鱼各法。拖鱼的工具叫拖网,有的也叫拖罾。拖网有铅坠脚,而拖罾无坠脚。拖网均为长形,有普通型和大型两种,普通型长数丈到十数丈不等,网下端系有网坠。拖网使用时,先以长绳系之,再沉入水底拖之,以网获水中之鱼虾螺蚌等物。
还有一种网,叫围网或抄网,两端扎吊在竹竿上,将其一字形展开,在浅水两端由人持竹竿向前移动将鱼包抄到岸边来捕获。现代有一种大型的适用于大面积水域的巨网,叫海网,长数十丈甚至数百丈,一次可网鱼千百斤乃至数十万斤。
9.等鱼法
包括拦鱼、截鱼各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捕鱼的工具固定在水中不动,让鱼自己游进来被捕捉。这类工具有簖、笱、罶、籇[háo]、麻篌[hóu]、筻等。这些工具多为竹制,因为竹制品有很强的硬度和牢固度,安置在泥水之中不容易移动变形。这些工具中一般都置有“倒喉”或须口,将其置于流水口子之上,喉口向下,鱼喜欢逆流向上游,一冲上去就进入其中而不能出。还有一种民间叫作“刬[chǎn]”的大型等鱼渔具,为竹木制成似编简式的隔板。将它置于溪渠流水口子的下端,鱼随水而下时,水从刬板的间缝中滤下,鱼被拦获。另外还有一种浮悬于水面之下的长浮网(今多为用尼龙丝织造),鱼若撞到网眼上,鱼头容易进去,身子却被卡住退不出来。有的还将这种小网眼和中网眼、大网眼三种网同时置放,称“拦河大网”,所经过的大小鱼只几乎全部网捕殆尽,煞是厉害。
10.涸澈法
也叫干渔法,这是一种原始的方法。即将有底涵(洞)的池、塘的底涵扯开把水放干;或把出水口挖开将水放干;或将溪圳上游的水源堵住,把其中的水放干或用水车车干而捕鱼。如果是面积不大的沆洼池氹,水放不出去,就以盆、桶、水戽[hù]之类将水舀干。如面积大的则用水车车干(今人多用抽水机或水泵)。这种方式常用于水面积小,又缺乏捕鱼经验和捕鱼工具的地方,虽然费时费力,但却很可靠。
(二)四季打渔法
湖泊水区以渔为业的地方还讲究四季打渔法。
1.春季打渔法
春日水暖潮涨,是鱼类活跃、产卵之期,丘陵地区河溪水混潮急,鱼在水中视线模糊,易于捕捉,这时人们习惯以罾、网、捞勺等渔具进行捕鱼。湖区渔民用麻网拦截于青芦之外的浅滩甸口,鱼多喜来青芦之中觅食或产卵,即遭到捕捉。内湖则用油浸过的竹黄火把映照湖滨浅水水面,鱼见火光则伏驻水底泥上不动,即以竹篾鱼罩(或麻罩)罩住将鱼抓获。这种方法所捕到的鱼为鲫、才、鳅、鲶之类。
2.夏季打渔法
此时洪汛高涨,正是鱼跃凫飞之时,渔民用各种网具牵放于回流草滩之间,草、鲤、鲢、鳜等鱼类若来浅滩乘凉或产卵即被网获。或放挂钓于激流口上,挂钓钩随水摆动,鱼若碰上即被钩住。小鱼一经挂住,即不可动,大鱼如奋力挣扎,会牵动相连的其他钓钩滚来,越滚越多、越滚越紧,根本无法脱逃。夏季炎热之时,骄阳如火之际,有的渔民将有茂盛绿叶的树枝置于水中,俗语叫“打茬”,引诱鱼躲入其中避光、乘凉,渔人以网将水中的“茬”罩住,再捉取所网住的“茬”中之鱼。在内湖渔夫则乘小渔舟,持“麻罩”(直径约4尺,上有4根竹竿支撑,围以麻网)在湖面觅鱼。此时正是一些鱼类产卵之际,鱼靠在岸边不远的水下稳住不走,而尾部却因产卵不停地摆动,而使水面泛出微微波纹,渔夫即用麻罩罩住而将鱼捕获,俗称“切清”。
3.秋季打渔法
秋季天气渐凉,鱼类行动渐静,这时的捕鱼工具主要是靠挂钓、拖网或鸬鹚。湖泊之地主要是“围鱼”和“张鱼”。
围鱼是用高4.5尺、长度不限的线网,每距6尺左右用裂开为两半的竹竿扎紧,使网体能拉平展开并能竖立,将网的所有竹竿下端插入水底的泥巴上,围住一大片水面,留下两个口子,口子装上布袋篌,鱼若随水退出时已被围住,欲寻出口时则会钻入布袋篌而被囚禁。凡被囚之鱼,大小各类都有,连虾子也难逃脱,此法很有收效,每天都可围鱼达数十斤,甚至数百乃至上千斤之多。
秋季内湖捕鱼,最有效的是用三指宽眼的三层长浮网。此时正是白鱼产卵之季,将网浮置水中,浪逐网动,网由浪推动飘移,所到之处,白鱼几乎全被网住。
4.冬季打渔法
此时内河之地捕鱼进入淡季,渔具多为拖网、挂钓之类。而湖泊水区鱼入深水中聚集取暖而不动,正是捕鱼旺季。这时的捕鱼工具是顶冠、抓把和手撩。顶冠是用两根大拇指粗的长绳,缠上用小绳编好按行距排列、大小相等的很多的毛竹竿。绳子越长,围的水面就越大。捕鱼时用渔舟三只、渔夫三人,在两渔舟上装有轱轳,系着长绳两端。捕鱼时将毛竹竿抛入水中,长绳两端装有轱轳的渔舟分开前行,将长绳拉开。待绳子牵完后停住,插篙将渔舟泊住。然后各舟渔夫用脚踏动轱轳,两舟同时牵动毛竹长绳,在水中频频向前移动,另一舟的渔夫执砣篙,拿麻罩,眼盯竹梢上的棕毛,如棕毛忽然抖动,表示竹下有鱼在拱动冠绳,即以麻罩罩获。抓把子则是以小毛竹制成,去头留尾,绑上锋利的九枚大铁钩,扎成扇形,利用竹尾自然刚韧的弹性,渔夫持抓把子站于船头,将其伸入水中挨底速抓,冬天鱼沉底钻泥不动,即被抓把钩住。天气越冷,所抓获之鱼就越多。手撩子的用法、功能与抓把子差不多,只不过其为五口扁形的长齿,它和抓把子都是湖区传统古老的捕鱼工具。
在众多的民间传统行业中,打渔是一种很特别的行业,打渔工常年漂荡于江河湖海,饱受风霜雨雪。很多人没有固定的家和田地,为了生活,终日奔波辛劳,不管严寒酷暑,一家人挤在一条小小的破旧渔舟之上,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凄清简朴。北宋·洪适的《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可谓是其恰如其分的写照:“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此等情景,读来不免教人生出辛酸之感……
打渔工虽终生漂泊清贫、衣食难周,却淡泊自在、了无拘束,是自由的化身和隐逸的象征,个中情趣和感受非他人所能体会。
正是:枫叶荻花凭管领,江天水国托生涯。
●○打渔工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人鱼关系远古深,美味佳肴岂可轻。
渔猎原为生存业,打渔水上属三工。
(二)
不辞寒暑与阴晴,长在江湖浪里行。
名利等闲身外事,只将鲜活换几文。
(三)
罨罟罱罩网罶罾,萆簺笱芘篧篊筌。
获取龟鳖虾螺蟹,鳜鲋鳙鲤青草鲢。
(四)
清冷沙渚野凫鸣,飘摇小舟碧波中。
虹映波光撒银网,鸥惊芦花跃锦鳞。
(五)
长街卖鱼换酒归,醉卧船头无人知。
风清浪静夜江空,月光如水照蓑衣。
(六)
相伴鸬鹚共漂萍,一蓑一桨任平生。
茫茫烟波风雨里,江河遍地一渔翁。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打渔工
大水茫茫波浪汹,水中鱼怪害黎民。
观音大士临凡世,传授弟子打渔艺。
未学打渔先织网,罾网挂钓样样强。
大罾小罾鸡毛罾,抬网拖网和甩网。
只有甩网巧又轻,八百眼和一千眼。
一根网绳两丈长,稀密都把铅脚安。
铅脚它比铁脚好,大鱼小鱼跑不了。
打渔工的技艺精,心里有本打渔经。
不论大水和枯水,不管春夏与秋冬。
鱼的种类多得巧,各有本性不相同。
宜时宜水把网下,只要下水网不空。
《中国歌谣集成》
打渔经
三月桃花鱼溜滩,撒网打鱼莫等闲。
回水湾头鲤鱼汆,丝草窝里有老鲇。
乌龟喜欢隔岸抱,泥鳅溯水响连连。
网到螺蛳立夏吃,网到鲜子好咽饭。
网到鳙鱼好补体,网到鲢鱼清密甜。
日间打鱼在早晚,夜来打鱼三更前。
打三天来晒两天,活鱼上街最赚钱。
《中国歌谣集成》
大河攀罾[zēng]
喜气洋洋一点青,贵府堂前气象新。
狮子你把故事现,大河攀罾舞一轮。
这套故事果传神,真是大河一渔翁。
俗语近水知鱼性,数数鱼名大家听。
财鱼遍身是乌鳞,黄沙鱼好吃翅刺人。
鳜鱼全身是黑斑,鲤鱼散子上沙滩。
鲋鱼浮头把底落,罾攀不到用网拖。
每年总有鱼一滩,它斗上水朝岳山。
青草鱼儿像筒柴,鯮鱼喜欢住石岩。
青皮弄爱争脚古,肥头鱼嫩似豆腐。
乌龟背上八卦花,团鱼喜欢拱泥沙。
鳙鱼生来大脑壳,鲇鱼口大像皮戳。
白鳝生来滑溜溜,会弹会跳是泥鳅。
螺头行路蹴几蹴,黄鳝身长它会扭。
棍子鱼是长嘴巴,银鱼身小似头发。
鲢鱼爱浮水面上,游鱼子出水三个浪。
鲫鱼炖汤发奶婆,墨鱼骨头是刀伤药。
鲩鱼肚内一直肠,专把小鱼当食粮。
螃蟹横行八只脚,蟹仁是味大补药。
蛏干好像胡壳肉,海参鱼翅和鱼肚。
湖壳子在水中漂,扁鱼薄得像把刀。
江猪出在洞庭湖,芦凌潭出葛边鱼。
丝螺海螺见水底,鱿鱼口前一把须。
还有一种千年弄,十年难长身半寸。
旁皮屑子刁子鱼,成群结队漂江湖。
平叶鱼来像张纸,木鱼确实是呆古。
娃娃鱼儿四只脚,带鱼硬像带子拖。
淘盆鱼和锅盖鱼,一堆就是一大窝。
黄鱼生得全身黄,鲸鱼它是鱼中王。
和合鱼儿如兄弟,从来不出水的面。
金鱼两眼生得鼓,颜色鲜美是玩物。
鳌鱼四脚撑四角,顶起三山并五岳。
江河湖海鱼百种,愚弟口拙赞不清。
若是其中多讹错,多蒙海涵在心中。
向国政《衡东民间节俗》
打渔山歌
百里河水桃花浪,江口渔船穿梭忙。
哥撒网来妹摇浆,一网一网兜春光。
《中国歌谣集成》
渔工
云淡风轻近午天,荻芦湖畔好流连。
随他春夏秋冬季,了我网罾钩钓缘。
惯向沧浪施捕获,喜捞鳞甲食新鲜。
卖鱼沽酒蓬舱醉,吩咐鸬鹚代守船。
益阳诗人薛海山民俗诗歌
●○诗词对联
诗词
渔者罾江湖之鱼,或存或亡。
汉·王充《论衡》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唐·孟浩然《宿武阳即事》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唐·杜甫《舟中》
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
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唐·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谁谓笭箵[líng xīng]小,我谓笭箵大。
盛鱼自足餐,寘[zhì]璧能为害。
唐·陆龟蒙《渔具诗·笭箵》
大罟[gǔ]纲目繁,空江波浪黑。
沈沈到波底,恰共波同色。
唐·陆龟蒙《渔具诗·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罾鱼与伐荻,各自有生涯。
宋·陆游《闲行至西山民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起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宋·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
樵夫叉了柴,渔翁扳了罾,故来下访相钦敬。
元·曾瑞《哨遍·村居》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明·孙承宗《渔家》
帆影悬残照,渔歌入暮烟。
清·秦蕙田《燕子矶》诗
小虹桥外溪如黛,三两渔船打网回。
清·蔡书升《访王蓴园遇雪翼日用壁间韵奉寄》
对联
江湖双桂棹,风雨一蓑衣。
笛颂渔家乐,网织芦苇春。
清歌沧浪水,闲访武陵源。
渔歌移远捕,牧笛弄斜阳。
明月双溪水,轻波一钓船。
夜网荡碎春江月,银鱼盈舱顺帆风。
海腾渔歌引霞彩,天挂落日耀锦鳞。
寒江打网随流水,孤屿归帆带斜阳。
一笛清风孤屿晚,半蓑寒雨旧江秋。
万里烟霞凭啸傲,半江云水作生涯。
桃花流水春取鳜,枫叶空江晚卖鲈。
清风晓月随流水,村曲轻舟载锦鳞。
一网春色迎朝曙,万顷碧波送晚霞。
白帆摇出东方日,银网收回南海潮。
船前明月双溪水,湖内轻波一钓船。
风树斜阳晴晒网,一蓬凉月夜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