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幅画:七步图解国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 韩熙载夜宴图

作者/ [五代]顾闳中

尺寸/纵28.7 cm,横335.5 cm

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摹本)

作者|画家竟是皇帝的眼线?

顾闳中曾在南唐画院待诏,他擅长描摹人物的神情形态,在当时与画家周文矩齐名。《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

韩熙载是南唐李后主时期的一名官员,而关于这幅画创作的背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韩熙载眼看着南唐国力衰败,自己却无法挽回,因此才纵情声色麻痹自己。后来李后主想重新任用他,却听说他生活放荡,于是命令顾闳中和周文矩夜间偷偷到他府中观看并把每个场面画下来,想要让他自惭形秽,改过自新。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熙载出身于北方望族,后来逃到南方归顺了南唐。后主李煜即位之后,南唐受到了北方后周的威胁,李煜就对从北方来的官员起了疑心。身居要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就装成了一个醉生梦死的糊涂人。

品赏|韩府夜宴

为了确定韩熙载是真堕落还是假糊弄。一天夜里,李煜派顾闳中和周文矩偷偷去韩熙载家把看到的一切都画了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幅描绘他纸醉金迷夜宴生活的《韩熙载夜宴图》。所以这幅画本来有两幅,但是周文矩的那幅已经失传,今天我们只能看到顾闳中的作品。

图解国画

A 琵琶独奏

一曲琵琶语,款款诉心肠。

B 集体观舞

王屋山闻乐起舞,众人神色各异。

C 宴间休息

宴会中半,众人休憩,气氛轻松。

D 独自赏乐

奏乐人神情沉醉,韩熙载一身家居服欣赏这出演奏。

E 宴会结束

韩熙载与客人们挥手告别,似有不舍。

1 郎粲

新科状元,身穿红袍坐卧床上。

2 韩熙载

他端坐在状元左侧,头戴着高高的纱帽。

3 李嘉明

教坊副使。他扭着头,入神地听着琵琶。

4 琵琶女

李嘉明的妹妹。

5 弱兰

韩熙载的宠妓。

6 王屋山

韩熙载的宠妓。

7 陈雍

韩熙载的朋友,太常博士。

8 朱铣

人称紫薇郎,是韩熙载的门生。

细节|南宋人残题

“熙载风流清□□□□□为天官侍郎,以□□□□□修为时论所消,□□□□□旨著此图。”其他字已被磨损。

细节|乾隆题跋

“是卷后书小传:云熙载以朱温时登进士第……”

细节|琵琶独奏

这是整幅画的第一段。描绘的是韩熙载和访客们聚精会神听琵琶演奏的场景。大家神态各异,有的坐卧在床上,有的端坐在椅子上,但注意力都集中在琵琶声中。

细节|集体观舞

这是整幅画的第二段,场面十分热闹。正跳舞的人是王屋山,韩熙载正在为她敲打着一架红漆揭鼓,他左手刚落下,而右手正拿着鼓槌举在半空。新科状元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既可以欣赏到王屋山的舞蹈,也可以扭过头和韩熙载聊几句。画中打板的那个青年是韩熙载的门生舒雅。

整幅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舒雅身后的和尚,他拱手伸着手指,头谦卑地低着,内心似乎在挣扎要不要和韩熙载告辞离开这个他不该出现的地方。而他的双眼只盯着击鼓的韩熙载,却不敢看本该是焦点的王屋山,也显现出他内心的窘迫。

细节|宴间休息

这是整幅画的第三段,画面的气氛比较轻松。画面的右端有两位正在讲话的女子,她们一个扛着琵琶和笛萧正要往里走,一个端着盘子正要向外走,两人相遇之后忍不住停下来互相交换晚宴上的见闻。在她们的身后已点燃了红烛,铺好了被子枕头,方便客人累了直接进来休息。

画面的另一侧描绘的是韩熙载休息的场景,他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他的宠妓们讲话。

细节|独自赏乐

这是整幅画的第四段。韩熙载身边没有了宾客,只有自己在欣赏演奏表演。经过休息之后他脱了正装,换上了一身居家装扮。他盘腿坐在椅子上,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对侍女吩咐什么。

五个奏乐人坐成一排,她们神态有别,但都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表演中。而旁边打板的男子则规规矩矩地坐着打板。

细节|宴会结束

这是整幅画的第五段。画面描绘了宴会结束的场景。韩熙载站在中间,他的左手伸着,似乎在向大家告别,又似乎喊着“不”字来挽留大家。其他人则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抓紧和身边的女子们调笑、惜别。

技法|打破时间顺序构图

这幅画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巧妙地展现在了同一幅长卷上,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特有的绘画形式。画家把整幅图分成了五个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对屏风、床榻、长案等物品做了精巧的布置,使每个场景看起来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起来。

尽管整幅画节奏繁杂,但画家却安排得疏密有度、主宾得当,比如宴会的主人公韩熙载始终出现在每一个场景中,并且陪在他身边的那些人也始终以他为中心。

技法|以形写神的人物刻画

虽然这幅画上的人物繁多,但画家却通过不同的形态、动作把每个人的性格都鲜明地刻画了出来。如有人在认真弹琵琶,有人在打着节拍欣赏,有人在挥手跳舞。而画家对主人公韩熙载的描述尤为认真,他时而和旁人谈笑,时而沉默倾听,时而眉峰紧锁,他的沉郁寡欢与夜宴歌舞欢乐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家通过这样的对比把他在华宴歌舞中的苦闷空虚、无可奈何的复杂内心展现了出来。

技法|具有层次感的色彩

整幅画色彩绚丽,但因为中间穿插着大块的黑、白、灰色,所以并不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图画绚丽的色彩多是运用在女子的裙衫、帘幕、帐幔、枕席上,而坐榻、长案、屏风等家具则是深黑的古朴色。

比如在第五段送别场景中,陈雍身上穿的衣服主色调为黑色,然后罩染青灰色,最后薄薄地罩过一层绿色,而旁边的两个女子一个身穿青裙,一个身穿粉裙,这样的红绿穿插使画面看起来丰富又层层鲜明。

此外,画中的屏风、床榻皆用灰调山水、花鸟画来点缀,各种色彩穿插全画间,给观者一种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感觉。

技法|线条以铁线描为主

中国的绘画技法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演变出了很多种线条,也就是传统上说的“十八描”。《韩熙载夜宴图》运用最多的线条是铁线描,其次是高古游丝描,这两种都是传统人物衣服褶皱常见的画法。

全画工整且精细,每一笔线条都透着严谨,不愧是工笔人物画中的精品。画家对人物衣服的勾勒,下笔用线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又不失利落洒脱。尤其是在胡须、毛发的勾画上,可谓是“毛根出肉,力健有余”。比如画中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仔细观之,其线条空起空收,就好像这些蓬松的须发真的从皮肤中长出来一般,使得韩熙载的形象立刻鲜活生动了起来。

逸闻轶事|韩熙载与张大千的渊源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北京琉璃厂古文化街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些投机商人从关外收购了大量溥仪在东北沦陷时期所收藏的文物。这些文物被称为“东北货”。

当时国画大师张大千重返北京,以500两黄金预购了一座前清王府宅第,打算定居于此。就在这时候,他从一个文物商人那里听说了当年被溥仪带到关外的《韩熙载夜宴图》现在被北京玉池山房收购的消息。

当天晚上张大千就和他的学生到玉池山房见到了掌柜马霁川,马霁川让他看了画,张大千当即决定买下来。不过马霁川开价500两黄金,这与他买宅子的价格一样。于是张大千决定把买宅子的钱用来买画。

张大千得到这幅画后把它视为无上珍宝,他专门为这幅画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写着“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并且盖在了图卷上。

1953年,在香港居住的张大千准备移居异国,他便准备出售包括《韩熙载夜宴图》在内的三幅国画。但他没有卖给外国人,也没有在香港古字画市场上拍卖,而是以最低的价格转给了一位朋友,其中《韩熙载夜宴图》只卖了2万美金。没过多久这三幅画就被国家买回了内地。

其实张大千正是为了怕国画流落海外才没有拍卖,他的做法相当于是把这三幅画赠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