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维力提升必备——系统思维
第一节 系统思维是什么
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系统
世间万物,无论大到一个星系还是小至一个原子(见图1.2.1),其本质都是一个个系统(如果有兴趣,你可以阅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或者量子力学理论)。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元素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
图1.2.1 太阳系系统与原子系统
通过分析物体系统的构成元素,人类可以对物体形成深刻的理解并对其进行应用甚至改造。例如,随着对各种不同生物基因测序的深入,人类已经掌握了大量生命的基因系统,从而根据需要开展了各种“改造生命”的活动(如备受争议的“基因疗法”和“转基因作物”)。生物科学家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全部解读,掌握了人类基因系统的全部构成元素。若抛开伦理层面上的争论,人类在技术上已经侵入了“上帝的领域”,完全可以创造生命了。这就是掌握基因系统构成元素的威力!
框架不仅体现了系统的构成元素,还体现了系统各构成元素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规律”。通过对系统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人类甚至可以认知到靠眼睛看不到、靠耳朵听不到的东西。例如,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就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直至100多年后的2015年,美国科研人员才第一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在物理学中,引力波是指时空弯曲中的涟漪,通过波的形式从辐射源向外传播,这种波以引力辐射的形式传输能量。引力波的发现对人类有重大意义,可能带来天文学革命、能源革命,甚至可能让《三体》中的曲率超光速宇宙飞船成为现实)。爱因斯坦没有上过太空,也没有先进的宇宙探测工具,但仅仅依据广义相对论,他在1916年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这就是掌握系统规律的威力!
既然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系统,而且掌握系统的框架(系统的构成元素和规律)的威力如此巨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通过框架来认识这个世界和世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呢?
用框架来思考与表达是对系统思维很有效的简化应用
系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论: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且系统的整体不等于其局部的简单相加——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构成元素,更要考虑元素间的联系。例如,最简单的房子系统的框架就是屋顶、四壁和地板,但是仅识别出这6个元素是构不成一间房子的,你还需要清楚这6个元素间的联系——屋顶在最上面呈现出一个伞状,四壁作为长方体的四边在屋顶下面支撑,地板是长方体的底。最简单的房子系统的框架如图1.2.2所示。
图1.2.2 最简单的房子系统的框架
系统的这一概念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某种本质属性,有无限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内容就是系统论或系统学。系统论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就是以系统为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它的客观依据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按照历史时期来划分,可以把人类系统思维方式的演变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整体系统思维方式、近代机械系统思维方式、辩证系统思维方式、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
本书介绍的用框架来思考与表达的方式,是基于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而简化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包含和超越了整体观、机械套用结构(结构思考所在层次)和辩证思维的思维方式。
框架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系统的特点主要是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综合性、动态性。其中,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框架而产生的,而动态性则是通过框架各构成元素间联系的动态变化来体现的。
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脑难以将系统作为日常思考与表达的对象,但我们可以将系统简化为框架,以此来思考与表达,在保留系统思维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综合性精髓的基础上,可以极大地简化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用框架来系统地思考与表达,到底是如何做到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的呢?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各式各样的系统,而框架是对系统构成元素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如果你构建了一个反映某事物系统的框架,并运用这个框架来思考与表达,那你是不是就可以对这个事物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呢?例如,你想对自身能力进行分析,你可以宽泛地想想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也可以借助某一款个人能力评估模型进行分析——这个评估模型其实就是个人能力系统的一个简化框架。显然第二种做法会让你对自身能力的了解更全面、更深入。
让我们再做一个进一步的假设。假如一开始就有人告诉你某个事物系统的框架,你直接用这个框架思考是不是比全新思考更快?例如,你想从家里去一个从未到过的办公楼,现在有两种办法:一是你直接出门,一路问人或自己摸索过去;二是你在出门前就通过地图查好路线,再按照这个路线过去。你觉得哪种方法能让你更快地抵达目的地?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二种。不运用框架思考就如同不查地图就出门找路,而运用框架思考就是照着地图去目的地。
相信现在你已经理解框架的价值了。那么,框架从何而来呢?框架有以下三个来源。
(1)从已有框架中选择。
人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针对万事万物的系统积累了丰富的认知框架(各种理论模型、思考工具),如用于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杜邦分析法、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等。在思考与表达的时候,你可以优先选择人类已有的优秀框架,不重新发明“车轮”,从而有效地提高思考与表达的速度。
(2)基于已有框架改善。
受限于客观环境和人类发展水平,任何理论模型其实都是对事物系统的近似模拟,都有其应用前提和边界,甚至有的理论模型本身就是错误的。人类的发展就是在对前人成果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的。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一度被奉为物理学的真理,但后来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它只不过是物体在低速运动条件下的近似规律;当公认相对论是真理的时候,量子力学又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在微观领域的缺陷(如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原子、量子运动规律,这部分运动规律要靠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但量子力学也有缺陷,它无法解释宏观领域的物体运动规律。
由于人类已有框架都有其应用前提和边界,因此一旦应用情境与所用框架的应用前提不一致,或者人类的发展证明该框架错误时,你就需要对已有框架加以改善。但还是要记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善已有框架大多数时候好于重新发明“车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构建超越前人的框架,而且在人类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的趋势下,你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成本全新构建事物系统的框架。
(3)全新构建框架。
全新构建框架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挑战难度相对较大。虽然我反复建议你尽量避免重新发明“车轮”,但当你碰到以下两种情况时,就不得不全新构建框架。
● 暂时没有合适的框架适用于你想思考与表达的对象。
● 有合适的框架,但是你尚不知道或未能想到。
用框架来思考与表达示意如图1.2.3所示。
图1.2.3 用框架来思考与表达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