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细菌的染色法
形态学检查是鉴定细菌一个重要的环节。细菌个体小,无色半透明,不染色在镜下不易被观察,给菌体着色后,即可在镜下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有助于菌种的鉴定。
进行细菌染色时因其等电点低(pH2~5),细菌在中性、碱性以及弱酸性环境中都带有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常用亚甲蓝、复红、结晶紫等碱性染料染色。碱性染料电离后带色离子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使细菌着色。染色方法有单染色法与复染色法,只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的方法称单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染料染色的方法称复染色法,主要有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此外还有多种特殊染色法。
一、细菌涂片的制作
【实验目的】
1. 了解细菌常用的一些染色方法。
2. 掌握细菌涂片制作的步骤。
【实验材料】
菌液或固体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及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1. 涂片:按无菌操作取材法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1)用肉汤培养物涂片
1)右手拿接种环的黑色塑料柄部分,左手托持试管。
2)将接种环按15°角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中烧灼灭菌,直到把金属丝烧红,然后将金属杆也通过火焰略加烧灼(图1-5)。对于接种环的使用,必须牢记一句话:使用前和使用后均要烧灼灭菌。
图1-5 接种环灭菌示意图
3)用右手小指和手掌的前内缘拔掉左手所持试管的棉塞,并立即将试管口用火焰烧灼灭菌。
4)用灭菌后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试管中取出材料(图1-6),此时注意勿使沾有材料的接种环触碰试管壁及试管口。
图1-6 细菌培养物取材示意图
5)将试管口再次灭菌,棉塞也要在火焰上略加烧灼(时间要短,以免点燃棉塞),塞好棉塞,放回原处。
6)将接种环上材料涂于载玻片上,随后立即将接种环烧灼灭菌。为防止细菌溅洒污染环境,接种环灭菌前,须先将接种环靠近火焰或放于内焰中烤干,然后再在外焰中烧红灭菌,杀死残留的细菌。
(2)用斜面培养物涂片:用细菌斜面培养物涂片,需预先取一接种环生理盐水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按无菌操作取材法从斜面培养物上取少量菌苔,在水滴内轻轻研磨将细菌制成菌悬液,再涂成一薄膜,大小约1cm×1cm。无菌操作取材步骤同前。
2. 干燥:放空气中自然干燥。如欲加速,也可把涂片置于火焰上部的热气层中烘烤,但切勿将涂膜烤焦。
3. 固定:用木夹子夹住涂片,在火焰的最热部分连续通过3次,并固定住。此时杀死细菌,并使标本固定于载玻片上,以免在染色或水洗过程中被冲掉。
二、革兰染色法
【实验目的】
1. 掌握革兰染色法的步骤。
2. 熟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
【实验原理】
革兰染色法于1884年由丹麦细菌学家Gram创建,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经此法染色后,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有助于细菌的鉴别。另外,根据初步染色结果,可以协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并对了解细菌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帮助。该染色法的机制:①细胞壁结构学说:基于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异。细菌经结晶紫初染染成紫色。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数多,且肽聚糖为空间网状结构,再经乙醇脱水,网状结构更为致密,染料复合物不易从细胞壁内漏出,仍为紫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类含量多,肽聚糖层数少,且肽聚糖为平面片层结构,易被乙醇溶解,使细胞壁通透性增高,结合的染料复合物容易泄漏,细菌被脱色为无色,再经稀释复红染色液复染成红色。②等电点学说: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pH2~3)比革兰阴性菌的等电点(pH4~5)低,在同一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比革兰阴性菌所带负电荷要多,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力牢固,不易脱色;③化学学说:革兰阳性菌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与进入胞浆内的结晶紫和碘牢固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95%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含此种物质量少,故易被乙醇脱色。
【实验材料】
细菌涂片、结晶紫染色液、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染液等。
【实验方法】
1. 传统革兰染色:
(1)将结晶紫染液加于细菌涂片上,染色(初染)1分钟。
(2)水洗后加卢戈碘液处理(媒染)1分钟。
(3)水洗后用95%乙醇脱色,脱色时频频摇动玻片,直至流下的液体无色为止(约需30秒)。
(4)水洗后加稀释复红染液染色(复染)30秒。
(5)水洗,用滤纸轻轻吸干,待标本充分干燥后进行镜检。
2. 改良革兰染色:
(1)龙胆紫(龙胆汁、乙醇)染色10秒,之后水洗。
(2)碘溶液(碘、碘化钾)染色10秒,之后水洗。
(3)脱色液(丙酮、乙醇)脱色10秒,之后水洗。
(4)沙皇溶液(沙皇、乙醇)复染10秒,之后水洗。
用滤纸轻轻吸干,待标本充分干燥后进行镜检。
在染色过程中,水洗要用自来水或洗瓶的细水流徐徐冲洗涂片的表面,勿使强水流直接冲到涂片上。
【实验结果】
革兰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阴性菌染成红色。
【思考题】
1. 细菌染色前,为什么必须进行固定?
2. 在革兰染色过程中,哪个步骤对染色结果影响最显著?
3. 试述革兰染色法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
三、抗酸染色法
【实验目的】
1. 了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及意义。
2. 学会抗酸染色法的基本过程,并且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能够对抗酸杆菌进行鉴别。
【实验原理】
分枝杆菌属最显著的特性为其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类脂,可达菌体干重的40%左右,故生长形成粗糙型菌落,而且也难以用一般染料染色。然而,若设法用石炭酸复红染料使之着色后,又不易被3% 盐酸乙醇脱色,而非抗酸性细菌胞内的石炭酸复红染料易离开菌体,可被3% 盐酸乙醇脱色,不被着色,抗酸性与细胞壁内所含分枝菌酸残基和细胞壁固有层的完整性有关。结核分枝杆菌一般常用齐-尼氏抗酸性染色法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质等染成蓝色。
【实验材料】
1. 菌种:结核患者痰标本或BCG菌液。
2. 染液:石炭酸复红染液,3%盐酸乙醇,碱性亚甲蓝染液。
3. 器材:载玻片,显微镜,酒精灯,接种环等
【实验方法】
1. 取结核患者痰标本或BCG菌液涂片,干燥固定。
2. 石炭酸复红初染:将石炭酸复红染液滴在涂片上,染色10分钟,之后水洗。
3. 3%盐酸乙醇脱色:用3%盐酸乙醇脱色1分钟,之后水洗,使流出的液体几乎无色为止。
4. 碱性亚甲蓝复染:用碱性亚甲蓝染液复染1分钟,水洗,吸干水后用油镜检查。
【实验结果】
抗酸菌呈红色,非抗酸菌呈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