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骆驼与骆驼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顽强的荒漠环境适应能力

(一)对荒漠植被的适应

哈萨克斯坦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场上多是叶小多刺、木质化程度高、灰分含量大、不易食用和消化的植被。骆驼独特的身体结构和口腔结构,以及强大的消化功能,使得骆驼可以食用这些植物,更易适应荒漠环境。

1.独特的身体与口腔结构

骆驼颈部较长,呈“乙”形弯曲,上下左右活动自如,一般长约100cm。因此,骆驼的觅食能力强,既能低头采食接近地面的矮小植物、灌木枝叶,也能抬头采食高达2m以上的乔木枝叶。

此外,骆驼的口腔结构也极为特殊。其上唇纵裂为兔唇,下唇尖而游离,活动灵活,伸缩自如,可以顺利采食有硬刺的小灌木和茎叶上密生能使皮肤痛痒的螫毛的荨麻。

2.特殊的消化系统

首先,骆驼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黏稠的唾液促进消化。其次,骆驼不同于其他反刍动物,其前胃仅有瘤胃、网胃、皱胃三室,没有瓣胃,胃囊中分布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腺囊,囊内以皱襞相隔成小囊,从而扩大了胃壁的表面面积。腺囊内分泌大量胃液,可软化和消化食物。胃壁肌层厚实,蠕动有力,因而对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高的食物的消化能力高于其他畜种。因此,骆驼对食物不苛求,较其他家畜更能耐粗饲。另外,骆驼对粗纤维和木质素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对挥发性脂肪酸也有较高的吸收率。有研究人员对6月龄的驼羔与牛犊的消化纤维素能力进行试验,发现前者消化率为62.74%,后者为42.2%,由此可见骆驼的消化能力极强。

3.功能强大的肠道微生物

骆驼胃肠道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其消化道的微生物区系,这些微生物群落调节着骆驼的饮食特性、机体免疫、营养需求等。骆驼在整个胃肠道区段共有27个微生物门被鉴定出,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39.97%)、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21.10%)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94%)为胃肠道的主要优势菌群。其中厚壁菌门是整个胃肠道区段的主导菌群。拟杆菌门是胃部第二大优势菌群,但在回肠、盲肠、结肠、粪便中疣微菌门是第二大优势菌群。此外,不同胃肠道区段微生物的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仅有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和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在不同胃肠道区段都存在。在整个胃肠道中,十二指肠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图2-1,图2-2),门水平被鉴定出的种类最多(27个门),空肠中鉴定出的种类最少(19个门)。

图2-1 门水平上骆驼胃肠道的细菌相对丰度组成

图2-2 骆驼胃肠道微生物群落PCoA分析图

(二)对风沙的适应

骆驼的眼、鼻结构有利于其抵御风沙。沙漠中一般全年1/4~1/3是大风日,骆驼双眼有单独启闭功能,上眼睫毛长密而下垂,遇风沙时呈半闭合状态能防止尘沙进入眼内;其泪腺、瞬膜发达,可利用泪液和瞬膜后移,将眼球表面沙土去掉。此外,骆驼的鼻孔狭长,斜而且呈裂缝状,可随意张闭,两鼻孔各有小管通过鼻中沟,鼻孔周围有许多1cm长的鼻毛,上呼吸道形成弯曲的皱襞,这些结构均能起到过滤沙尘和湿润空气的作用。因此,即使在五级大风的情况下,骆驼仍可游走采食。

每当荒漠地区发生沙尘暴时,大风裹着黄沙,骆驼能提前察觉,会自动奔向隐避地点,躲避沙暴;若人们在骑骆驼时迷失方向,骑者只要“信驼由缰”,便可被骆驼安全无误地带回宿营地。

(三)对沙地的适应

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这是由于沙漠地面松软易滑,反弹力小,限制了骆驼的狂奔疾驰,但骆驼身体结构比较特殊,使其在沙漠上能够持久且较快地行走。

在荒漠环境中长期的自然选择下,骆驼颈部较长,呈“乙”字形,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其体躯较短,前腿长,支持面小而重心高,便于躯体的前移和迈出较大的步伐;后肢短而呈刀状,具有较强的推动力和耐久力。此外,骆驼的蹄盘大,蹄内充满弹性组织和弹性纤维的脂肪腺体,外角质层厚;以趾着地,前肢着地时趾枕面积增大到68~71.5cm2,可以负担庞大的体躯而不致陷入沙中;当提肢时趾枕面积则缩小至62~65.5cm2,行走速度最快。此外,骆驼在顺风的条件下能够嗅到几十千米以外的气味,并可判断出一百千米外水源的方位,可以很好地适应沙地水源隐蔽的环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