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角下的视觉文化与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Research on the Visual Culture in the Globalization Perspective and the Art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李昕晖 Li Xinhui
摘要:今天,当代文化正在逐步演变为“视觉化”的文化。视觉文化成为席卷全球的一种强大力量,早已融入人类社会从精神世界到日常领域的方方面面,参与建构着每个当代社会成员生活的现实情境和景观,也必将引发美术教育在本质、内涵、外延、形式及理念上的多元化。本研究着力探讨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拓展视觉教育不同维度的有效策略,以及使视觉文化与美术教师教育有机融合的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全球化;视觉文化;视觉艺术;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视觉素养;美术教师教育
Abstract: Nowadays,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i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visual culture”. Visual culture has become a powerful force sweeping the whole world, which has long been integ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the human society from the spiritual world to the daily field, and is involved in constructing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landscape of the life in every aspect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will also lead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ssence, connotation, denotation, form and concept of art education.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teacher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expand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visual education, and to integrate the visual culture with the education of art teachers.
Keywords: Globalization; Visual Culture; Visual Art; Art Education on Visual Culture; Visual Literacy; Art Teacher Education
今天的美术教师,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美术教育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的挑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育者针对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五个美术学科素养展开多维度的教学研究;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革教育以培养能够面对新世纪挑战的合格地球公民;美术教育“跨学科”甚至“超学科”的趋势日益凸显,要求我们更新课程观念,变革思考和学习方式,改变评价策略和方法,探索建立在更广泛文化视野上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核心素养时代,高等师范院校同样应该不断贴近当代文化场域对基础美术教师的需求,引导学生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自身的视觉素养和文化判断力,积极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建立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代的全球化可以称为加速的全球化。“今天的全球化在三个方面不同于早期的全球化:物质流动的数量更大了,流动的速度更快了,流动物质(东西、能源、信息等)的多样性更加纷繁复杂了。”[1]视觉经验的地位愈发重要,视觉性成为文化的主因: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的视觉化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视觉化;图像压倒了文字,文字阅读的静观性体验被“读图时代”动态影像的直观感受所取代;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是人的延伸”早已实现,视觉技术的变革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文化、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中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复杂的全球化语境,需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艺术教育领域经历了学科取向艺术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等几种主要思潮的变化。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其论著《第三次浪潮》(1980年)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教育中,应该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加深学生对视觉文化的理解。
一、以“视觉”为核心的相关研究视域
近年来,视觉、视觉化(可视化)、视觉性(可视性)、视觉技术、视觉经验、视觉现象、视觉事件、视觉艺术、视觉叙事、视觉再现、视觉研究、视觉文化、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视觉素养……一系列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词汇,在人文科学和教育领域中频繁出现,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热情空前高涨。理清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是在师范生培养框架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的基础。
(一)视觉文化
20世纪50年代晚期,“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缘起于英国。70年代末,融入了文化批评、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电影研究、新闻学、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等学科与研究领域;60年代晚期,视觉研究与受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影响的“新美术史”(New Art History)同步出现。时至20世纪80年代,视觉文化的概念已经被欧美学术界普遍接受。90年代,视觉文化作为新的学科出现。
关于视觉文化的概念,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看法认为视觉文化是晚近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或者文化发展趋势,是后现代社会或消费社会的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第二种看法倾向于视觉文化更具体地意指一些与视觉媒介密切相关的领域,它们构成了一个文化场域,即大凡运用视觉媒介或形式的任何人类活动均属于视觉文化范畴。第三种看法强调视觉文化的谱系学特征,即视觉文化有其历史的根源和发展,因此对视觉文化的考察应该立足于历史分析。第四种看法认为视觉文化是当代兴起的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与社会学和社会理论关系密切。
我们也可以将视觉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视觉文化’,强调的是该术语的文化方面,所涉及的是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狭义的‘视觉文化’,强调的是该术语的视觉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把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二维和三维的可视物品视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个意义上的视觉文化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根据某个单一的术语,它有可能包括艺术和设计的所有形式,同样也包括个人的或与身体有关的视觉现象……新近出版的书籍多数倾向于后者”。[2]
视觉文化与图像学研究学者W.J.T.米切尔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关于“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的研究。“视觉文化是一个研究规划,它要求艺术史家、电影研究者、视觉技术专家、理论家、现象学者、精神分析学者以及人类学家之间的对话。简而言之,视觉文化是一个学科间的研究(interdisciplinarity),是跨越学科边界的交汇和对话的场所”。[3]从这个意义上讲,从不同学科角度认识、探索、分析视觉文化,对各学科的自我发展也是一个新的动力源。
(二)视觉艺术
英国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ed)在其著作《现代绘画简史》中指出:“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视觉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嬗变,是与视觉文化场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视觉文化研究的不同维度,如历史与社会学视角,艺术社会学视角,艺术史视角,图像学视角,符号学视角,通俗文化研究视角,后殖民理论与女性主义视角等等,都与视觉艺术形成持续不断的互动。可以说,无论是当代艺术中作品题材的选择、技术与媒介的驾驭、图像等视觉材料的运用、审美的趋向、创作的方式,还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观看、评价、展示、传播乃至消费,都受到视觉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从视觉艺术史研究的角度,还是视觉艺术创作的角度,视觉文化都为视觉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后者也以丰富的视觉表达成为折射视觉文化语境的多棱镜。
那么,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又该如何融入未来美术教师的培养当中呢?我认为,以下两种教学研究方向是美术师范生视觉文化、视觉艺术、视觉现象的解读、批判和表达能力养成的主要路径。
(三)美术教育领域中相关的两个核心问题域
1.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 Culture Art Education,简称VCAE)是在应对视觉文化转向的时代背景中出现的当代重要的艺术教育思潮。该教育理念是美国学者保罗·邓肯(Paul Duncum)在2002年提出的。美国视觉文化研究专家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曾指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当代文化中,视觉经验的积累和观察符号分析之间的差距,就有必要把视觉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艺术教育者便已展开对早期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 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思潮的反思。DBAE强调艺术创造、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门学科的整合。而近年来视觉文化理论的冲击进一步突破了艺术教育的边界,视觉文化成为艺术教育中的热点议题。作为一种面向当前社会环境,将视觉文化引入到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思考的较新的艺术教育形态,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确立的是对文化和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态度,提倡以视觉文化为背景的反精英艺术立场,增强了艺术、艺术教育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凸显出艺术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建构的重要价值。
2.视觉素养教育
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的研究和应用在国外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提出视觉素养概念的约翰·戴伯斯(John Debes)给出了这样的概念:“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以及结合其他感官体验发展出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具备此种能力的人,可以辨别地理解周围环境中各种自然的或者人工的视觉行为、物体、符号。同时还能创造性使用这种能力,得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灵活运用这种能力,在视觉传播中对大师作品获得深入的理解和更多的享受。”[4]
“视觉读写能力”成为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科领域视觉素养的内涵有所区别。比如,在艺术学领域中,视觉素养的研究多注重视觉艺术的研究,即个体对视觉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在教育学领域中,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有效整合视觉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视觉信息及选择何种视觉信息或技术,助力学生视觉读写能力的提升。总之,对于美术师范生而言,前述两种意义上的视觉素养,都是不可或缺的(图1)。
视觉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视觉文化时代全球教育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所有的教育层次中都广泛开展了视觉素养课程,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视觉思维策略项目(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rs,简称VTS)。完善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教材的开发,动态视觉资源的辅助,都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支持。英国与美国一样,以学科整合课程和单一课程两种方式展开视觉素养教育。尤其值得借鉴的是,除了针对学生的培养以外,更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视觉素养能力。在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屏幕教育”(Screen Education)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一种形式,借此在校内和课外生活中寓教于乐地增强学生对视觉媒介和材料的认识、运用和批判能力。
当代西方美术教育,以视觉文化概念统合了纯艺术教育和应用艺术教育,统合了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并打通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美术教育三个层次间的联系。同时,在这种宏观的视觉文化概念的统合之下,又兼顾了被统合者各自的具体特征和价值。[5]
二、视觉文化教育多元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培养中的实施现状
(一)视觉文化课程未广泛开展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今天,文化的转向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氛围,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美术教育必须与视觉文化格局相适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的《全球学习领域框架》文化和艺术指标里明确指出,在小学后阶段即应该培养学生文化研究的能力。在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课标的核心素养中,对文化的理解也是美术学科本位和与其他学科内涵共享的重要部分。
图1 美术教育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
然而,面对文化概念、艺术概念和美术教育概念的拓展,许多高等师范院校似乎尚未充分认识到视觉文化教育超越了美术单一学科的界限,从宏观视角上为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针对美术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中,开设视觉文化专业理论课的院校寥寥无几。缺少对视觉文化的研习,缺少教学转化的根基,将有碍学生未来在中小学有效地施行文化教育。
(二)对视觉艺术的探讨多止于技术性的实践层面
其实,在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领域内,造型技能的训练已经被置于通识教育视野下的美术知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当中,也就是说,可以将造型技能视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视为视觉认知、视觉思维、视觉表达和视觉交流的一种手段,甚至视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技术。
但是,美术师范生的视觉艺术体验与表达,往往停留在对艺术本体和技法的学习层面,对视觉文化与艺术观念、审美诉求、视觉符号、图像解读的深刻关联缺乏认知。究其原因,还是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欠缺了对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二者关联性的关注和相应的教学引导。
(三)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视觉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它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并从横向的多学科角度进行思考和运用。国内的视觉素养教育多处于视觉学习的基础层次,对学生视觉思维、视觉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在该领域已有一些教育专家做出了积极探索,如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开发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就为此类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具体落实到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将视觉素养整合到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研究几乎是空白。不仅缺乏关于视觉素养教育的学科整合课程,对专门课程的建设也尚待突破。因此,将其纳入高师美术教师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是很有必要的。
(四)相关课程之间缺乏统整
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教育的现状来看,以“视觉”为核心的相关研究视域尚未得到广泛关注;视觉读写能力培养与视觉文化的研究脱节;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的美术史研究及创作较少对视觉文化语境的主动参照和反思;基于美术学或设计学学科的视觉素养培养方式满足不了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视觉文化艺术教育、视觉素养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在美术师范生培养中依旧缺席;基于美术教育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的系统研究薄弱。对于师范生的视觉文化视野和文化批判力的建立、视觉素养的提升以及通过美术实施视觉文化教育的观念和教学能力的养成……亟需上述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推进,以避免学生知识链的断裂和相关学养与能力的欠缺。
三、视觉文化融入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初探
笔者对相关策略的探讨,一方面基于对学术界及教育界研究进展的关注,另一方面建立在对本院美术教育系课程设置的思考,以及对本人教授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和针对硕士生开设的《视觉文化与美术教育研究》《当代艺术研究》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反思基础上。总体来讲,就课程内容而言,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采用整体化策略、问题化策略、深度化策略;就教学主体而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采用动态化策略、自主化策略;就教学方向而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采用意义化策略。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对前述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将视觉文化融入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应以美术教育为学科本位,以视觉图像/影像识读为出发点,以当代视觉文化为核心内容,以文化理解、视觉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培养全球化视角下的多元文化观为价值取向,作为开发视觉文化教育多元课程的基本原则。
(二)学科和视域融合的教学内容整合—三维一体的课程群建构
在当前的教改浪潮下,从单一、碎片化课堂改革走向课堂生态构建的综合改革是大势所趋。视觉文化本身就带有丰富的跨学科资源,与视觉文化教育相关联的多元课程之间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交叉性。基于知识维度和课程框架的思考,首先要梳理这些课程间的内在逻辑,统整课程,建构一个贯通的、开放的、互动的、多维的课程群。建立起针对美术师范生的美术教育职业课程、美术学科课程和艺术人文课程之间,专业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使不同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彼此补充呼应。
我认为,拓展对“素养”的认识是一个前提。在实施视觉文化等课程教学时,教育者要综合考量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视觉素养、媒介素养、数字素养、美术学科教学素养等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视觉文化、视觉艺术(设计学及相关专业美术实践课程)、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及视觉素养教育之间互为表里,分别从文化理论研究、艺术体验和美术教育研究等不同的知识维度,建构起高师美术教师教育三维一体的课程框架和动态系统。这样,从宏观“视觉文化”概念衍生出来的课程结构就将美术教师教育的学科基础课、专业骨干课和必修课等课程整合起来。
(三)问题先行—主题单元式的教学设计
“问题先行”的主题单元式教学设计,以若干节课构成系列单元课程,能给师生更大的空间深度挖掘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的设计,决定了问题的范畴和导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事件、作品中加以呈现,提供了“问题情境”,建立起课程内容渐进的逻辑性,让视觉素养的培养、视觉技术的学习与视觉文化中的重大议题相融合,为问题的探讨,技术性的实践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验、设计、制作、自由创作、论文写作、教学设计等途径积极解决问题,再进行展示与交流,反思与评价。在视觉文化的理念下,将视觉感觉、视觉思维、视觉理解、视觉批判、视觉交流、视觉创造等环节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主动地反思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展开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四)理论和实践相生,多向互动的实践教学动态模式
在《视觉文化的基本理论中》(2011年)一书中,美国加州大学艺术史教授惠特尼·戴维斯(Whitney Davis)以形式主义的视觉研究为起点,通过风格的细读进入图像研究,再进入文化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实施的路径。反之,从对当代视觉文化的理念、形态与特征的研究,到图像研究再到视觉形式与视觉技术分析的方式也是可行的。在不同性质和目标的课程中,可以分别以“视觉”“文化”“艺术”“教育”为侧重点,针对某一种或几种素养设计具体课程,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所谓“多向互动”,既指不同教学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混合;师生、生生之间积极的交流共享;学术话题的拓展、艺术体验形式的拓展、教学实践平台的拓展(包括也可以与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相结合);也指各研究环节、教学环节的链接与整合;学校和社会、线上和线下视觉资源的流动与更新……由视觉图像到文化,由视觉文化的意涵,到视觉形象生成规律再到视觉形象生成技术,对于美术师范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生,兼顾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二者不能有所偏废。
(五)全球化视野与本土化教学的融合
将视觉文化融入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应树立和而不同,无问西东的文化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教育者们在文化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形势下,将他山之石的力量有所甄别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借鉴、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果、教育成果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以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宣扬正能量,激发教学创新。其中,也要注意世界当代多元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众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包容性、敏感度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高师院校美术教师教育中,适合他国的,未必适合中国,只有真正契合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的教育,才是最可行的教育。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实现高校美术教师教育的内涵化发展,要求教育研究者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方法、内容。视觉文化为美术教师教育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为培养未来的优秀中国公民、世界公民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向我们提出以文化自觉带动教育创新的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美)简·尼德文·皮特尔斯著,王瑜琨译.全球化与文化—全球混融(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第29页.
[2](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著,常宁生译.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第4~5页.
[3]W.J.T.Mitchell,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Visual Culture. Art Bulletin, Dec. 1995,p540.
[4]宗世英.艺术视觉素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第15~16页.
[5]黎荔编著.视觉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65页.
李昕晖/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