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传承与创新:全球化视角下的美术教育与创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于核心素养的广西高校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
Talent Training of Fine Arts Education in 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entury Competencies

张高元 Zhang Gaoyuan

摘要:核心素养是高中美术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美教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方向。目前,广西美教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通过重读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核心素养研究报告,认为在传承中创新是解决美教培养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教育;文化传承

Abstract: The Centur y Competencie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high school art education, and also the standard and direction to colleges’ talents train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Guangxi's Art Teaching .Through the rereading of the 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issu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e have insisted that innovation in the inheritan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rt education.

Keywords: Century Competencies; fine Arts Educ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美术教育大多是师范类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美术人才的重要途径,经过不断发展,培养了很多美教人才。但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性增大,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社会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从边缘的、调剂学生负担的课程变成了重要的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美术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传承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育人任务。这种变化为美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们的美教人才是否能够应对转变,确实担当责任,为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已经成了很多思考美教发展方向的教育人才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扩招政策的执行,高校学生的规模大幅度扩大,大学教育成为一种大众化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慕课,公开课,其他培训机构,知识分享平台源源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学生也不愿意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一些可以通过其他便捷途径获得的知识。所以,高校出现了大量的学生玩手机,逃课,不记笔记,课上睡觉,上课只是为了考试,获得学分。这种现象在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更明显。这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尤其与美术教育的学生独特性有很大关系。

美术教育的学生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作为美术创作人才,创作是他们的职业诉求,二是作为教育人才,肩负着培养美育人才的重任。这样,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对自我未来身份定位的不明确,甚至分不清主次关系。部分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创作型人才,非常重视技法的训练,文化素养缺失。部分学生将自己定位为教育人才,认为可以画几笔,就达到要求。这种现象在美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清晰反映出来,也引起了不少学生和高校教师的反思。

美教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根据中小学教程,按照标准,备课上课,锻炼教学技能。在经过三次上课,每次10分钟的讲授中,我发现学生出现了如下现象:(1)上课模式化,即上课被简单分为导入,基本概念讲解,课堂制作(教师示范,学生动手)与展示三部分。(2)上课内容简单化,即讲解的内容非常浅显,不学即会,没有达到传授新知和锻炼动手的目的,估计也很难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3)上课内容品格低下,无文化素养,把美术教成了技术。(4)理论素养低,大多是个人随感的教学。

这些现象反映学生在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1)定位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主要责任是教书育人,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引导者。(2)对上课的结构认识不明确。课堂不仅仅是把某些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对课程有一定的设计和架构能力。课程是设计的,根据一定目标,构思一定内容和进程。(3)对课程的学理属性认识不清。美术本身就是从美的角度培育学生创造美,发现美的能力。人之审美能力不仅来自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还来自于精神领域的继承和赏鉴,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审美的基本组成部分。美术恰是优秀视觉文化的典型表现,美术的教育有责任将这一部分美的属性纳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分析、赏鉴,在继承优秀文化中锻炼审美认识的能力。而我们的同学恰恰相反,他们拿着经典名作,没有消化吸收,仅仅作为课堂的影子,将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当做重点来讲授,显然有悖于美术课程的基本属性。(4)课程的理论意识淡薄。大学课堂讲授了很多理论,从科学角度解决了美术学科发展中的问题,其理论适用性比较强,讲授者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理论,拓展理论,将新方法、新知识的传授与专业理论素养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的普世化,更新学生的知识系统。而同学们大多淡化了理论的作用,甚至不清楚理论,更谈不上使用理论。

二、从新课标解读美术教育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把“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个新标准的解读是多层次的。

第一,美术教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在图像、表现、审美和创意四方面。图像的表现或识读是美术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基础。所有美术的其他层面都发端于此,归结于此。美术教育最关键的媒介是图像,它连接着表现,审美,创意。表现相对于创作者来说是创造,相对于欣赏者来说是审美。创意就是创造,通过图像,经过表现来实现,是美术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即培养创造性。所以,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用图像表现创意,用图像提升美感,这也是美术区别于其它人文社科最重要的特色。美术教育的普遍性在于它是社会的,文化的,反映一定社会情感和美感,引起人们的共鸣。翻开高中美术教材会发现这种普遍性更加侧重美术的文化传播与实践。因为美术教育传达的社会情感是人人可以理解的,是普遍公认的有价值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崇高性和典型性,反映了人类在某一些时刻的共同心声与诉求。这类情感就是人类情感,积淀为特定文化。高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去理解这种情感,增强他们的命运共同体的感悟。所以,美术教育是普遍的,它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高中生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而这也是历史上的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持续宣扬的内涵和人生具有的高贵品格。中国书法强调书如其人,如其品格,如其担当也。西方美术种类也一样具有这种品格。比如毕加索对法西斯轰炸格尔尼卡的愤怒,用断体残肢控诉战争的残酷,揭露法西斯的罪恶,唤起全世界人们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迎接世界和平,所以和平鸽是他的心声,也是世界的心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普遍性在于人之德性的培育。虽然形式主义认为美是愉悦的,非关功利的合目的性,但是美的根基还是对德性的颂扬,人的理性精神的肯定,康德曾感慨“在我上者灿烂星空,在我心者道德律令。”他高呼“美是道德的象征”。历史上有太多美与道德相关的艺术,也有太多不仅仅是优美的形象,而是艺术家在痛感中造就伟大的美。从远古的人类的恐惧与图腾,到文明时代的一次次批判的控诉,都是痛感的,然而也是美的,那是心灵的崇高,也是人类成长的必然痛苦。所以,美术的普遍性是精神的普遍性,是社会情感的普遍性。

第二,美术教育是历史与当下,文化传承与创意实践的统一。美术教育要求我们可以理解文化。根据文化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三种:历史上留下的经典精神产品,艺术品就是其一。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应该说,美术教育恰是这三种文化的统一。美术教育接触的是历史上经典的艺术作品,是最核心的文化,也是最有价值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美术教育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领会这些文化精神,显然是美术教育是立足历史,理解历史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美术教育的学生也是艺术创作群体之一,体验着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和其中的各种情感。艺术家的生活本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他们体验观察生活的方式确实是常人不具备,也无法进入的生活领域。艺术家的鉴赏也是需要一定知识背景的,比如西方人对文艺复兴绘画的赞赏是基于对古希腊文化的认可,比如只有熟悉史诗、神话,才能理解文艺复兴的很多作品。甚至某人如果不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的时候,会受到嘲弄,更无法进入某一生活圈。美术教育的学生也体验着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他们鉴赏的时候,同样需要特定的文化知识、审美认同,才能认可历史上的经典艺术作品。所以,美术教育通过鉴赏活动是立足当下,面向历史的互动,不仅传承了经典文化,也可以借鉴历史文化创建新的艺术形式。

我们知道,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是伟大人物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一种是相对创新,在艺术上表现为相对于经典艺术作品,进行一些创新,历史上很多名家对经典大师的研究学习,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相对创新。而我们今天的情况也很多,如很多博物馆开创的文创活动就是这样的创新,还有我们学习借鉴经典艺术,再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美教的创意实践主要是后者。这样的创意既可以提升我们的艺术品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提升文化认同,培养审美判断能力。在继承中提升,在创意中继承,实现古今中外融为一体,为文化的兴盛贡献力量。

第三,美术教育也是世界教育与中国美育的辩证统一。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4C模式,4C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个模型主要关注人才,希望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中国也在《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中国方案,5C模型,即创新、沟通、合作、审辨思维和文化理解与传承。中国加上“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有深刻原因的。美国建国不久,文化不深厚,是一个世界人才聚集的国家,依赖于人才才能创新发展。中国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国家,优秀的精神文化蕴含丰富的创造性,但经过时间的磨洗,难免模糊,传承就是创新的第一步。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集成创新,逐步实现飞跃。实际上,美术教育处理的恰恰是文化。它使用的是艺术精品,产出的是创意实践和审美素养,这正是文化传承最核心的部分。高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鉴赏,在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层面上,思考与理解优秀经典艺术。所以,文化理解对于此段美术更是主要的任务。

三、广西高校美术教育改进对策

广西高中美术教育采用的是湘教版教材,图像资源丰富,广泛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是深度和广度结合的教材,力图将学生培养成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新型美育人才。我们的高校美教是放在培养艺术家人才的群体中,以学习美术的基本技法为主,对理论的理解不透彻,知识层面不广泛,难以较好传递艺术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变现状:

第一,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对接。目前美教的理论课程有基础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基础史是在大一上,概论和鉴赏放在大三上。表面看,经过基础训练,可以上有一定难度的提升课程。但是从大三学生实训讲课的过程来看,他们的理论与基础史论脱节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零散的艺术品知识,没有宏观的理论视野,也没有可操作的解读经典艺术的理论方法,所以,他们的讲课是浮光掠影的,无深度的,无长度的讲授。我认为应该将美术概论与美术鉴赏结合起来交叉上课。以概论为主要的线索,将理论讲清楚,然后上相应的鉴赏课程,采用高中教材的图像资源,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通过鉴赏来运用理论,考察学生应变、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根据情况再次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确实弄懂理论,学会使用理论。还有一点,就是增加理论课,比如《中国画论》《西方批评理论》。鉴于这些课程与其他理论的重复,教师应主要从方法与观念的角度加强学生对理论方法的认识,让他们确实从精神上认同艺术理论,从实践上操作理论,并根据自己的探索创新理论。在上课方式上也可以采用重点讲解、经典选读,名家示范相结合,就是先将基本的理论进行解读,然后再请专家用行动来实践,比如国画的笔墨技法,需要一定功夫的艺术家才能达到这个高度,可以请他们来示范,讲解要点,更快理解理论。

第二,实践技能的锻炼与培养。这一部分分为教育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前者通常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完成,但是职业技能培训是微型上课,往往截取几分钟的课程,选取几个关键点来评论上课的结果,显得不客观,也不能精准把握学生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在职业技能培训上开展常规课堂与微型课程结合的形式开展。常规课堂可以全面反映上课碰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微型课堂是抓好重点和难点,让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握课程的核心部分,专项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这样整体与局部有机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加从容地做好教学工作。还需要经常开展教学观摩与反思,做好教学经验和策略的总结,教学问题的反馈与及时解决。比如通过教研室的评课,自评,学校的评课等方式推进课堂的改进与完善。后者主要是学生创意实践技能的培养。高中美术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但不一定人人都成为艺术家,不过,人人可以成为生活的艺术家。我们可以让学生将经典的文化资源引入日常生活,装点我们的生活环境,在耳濡目染中体味其艺术精神,升华其情操品格。因此,我们可以开展文创活动,让同学们学习经典艺术的元素、构思、意象,为独创的文化产品做好准备。还可结合当地的民间文化特色,将民族特色引入现代生活,在使用中建立民族认同,民族自信,发扬民族文化。值得强调的是,创意技能的基础是经典艺术的技法表现的掌握,我们还应该利用高清资源,进行临摹训练,确实弄懂经典艺术的技法,为学生在创意实践上做好准备。

总之,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关乎中国美育人才培养的大计,也是未来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它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举措,在未来民族文化,民族形象与精神的塑造上具有奠基性作用。少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美术教育面向历史文化,面向生活,面向精神领域,是国家强的第一步。

张高元/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