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价值及其数据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公共艺术是泛指公共空间当中,面向公众展示的艺术作品形式,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大众文化性等基本特征。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建设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当代城市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已经深度融入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主要以雕塑、园林景观和空间绘画为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公共艺术的表现媒介不断更新换代,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得多样化。

“公共艺术”一词作为一个当代文化概念,始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公共服务管理局在城市中开展“艺术在公共领域”“艺术在建筑领域”“艺术百分比计划”等活动。近年来,随着城市艺术化理念的普及,世界各国许多城市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公共艺术政策,因此产生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和研究理论。案例方面,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伦敦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V&A)和Playstation呈现的Volume交互公共艺术作品、东京“FARET立川”公共艺术工程、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台空间艺术等都是当代杰出的公共艺术作品。理论方面,国内外不少学者包括社会学家、艺术评论家、人类学家、经济学家等都从自身观察与思考的角度,对公共艺术或者公共艺术现象开展了广泛研究,20世纪末期英国公共艺术政策批评家贾斯汀·刘易斯从公共艺术基金的公众分配方面对艺术使用权力进行了研究;美国的公共艺术家埃利诺·哈特尼认为,美国的公共艺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主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派生物,并对公共艺术的项目运作过程进行了研究;日本公共艺术研究院院长杉正澡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证了文化的不同导致各国公共艺术的巨大差异;社会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研究了文学艺术的公共领域与文化艺术消费的伪公共领域或伪私人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公共艺术观念在国内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广泛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城市形象及地方文化主题的视觉标识,产生了一批被人们熟悉、接受和喜爱的艺术作品。“深圳人的一天”王府井群雕、南京路群雕以及各城市商业步行街所建的大型城市雕塑群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公共艺术项目,北京奥运会公共艺术项目的成功完成,对我国的公共艺术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在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对公共艺术开展理论研究,并形成了较强的理论体系。孙振华、翁剑青、殷双喜、王中等知名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与人类生存、公共艺术与文化传承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前,虽然从学界到业界关于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以城市公共艺术为研究内容的信息资源库研究仍是空白。一些科普类的资源信息库中提供了有限的公共艺术资源信息,仍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艺术研究如果缺少基础数据支撑,对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决策是不利的。公共艺术数据信息决定了公众对待公共艺术作品的理解力、参与度以及交互方式;也决定着未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文化定位与政策约束。由此来看,国内城市公共艺术数据资源的采集与归档,城市公共艺术信息资源的整理、提炼、利用已经是一项必须尽快启动的科研任务。

二、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信息资源库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公共艺术管理部门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查询,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公共艺术政策及管理公共艺术项目提供了参考数据。

(2)为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研究、探讨提供了交互平台,对公共艺术的探讨、研究、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3)将近年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零散的资源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对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公共艺术的资源信息数据按规律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编排,该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数据决策具有现实意义。

(4)本研究对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着积极意义,为城市社区空间的艺术化建设提供信息资源。

(5)作为文化产业资源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产业其他类别的资源信息库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