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造型设计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本书是笔者从事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做设计时出现的各种容易被疏忽的基本问题的思考,近几年来,笔者在做设计案例和基础造型过程中觉得一款好设计不是寄期望所谓的灵感一现就能支撑的,那太不专业。没有深入的对美的形态的理解,做出的造型大多是肤浅的,不成熟的,必须与学工程技术专业一样认真思考与探索。首先要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其次是疑法、破法,最终到无法、创造新法,这一切没有理性的思考是无法完成的。笔者发现,如果有能力创造出形态发散的良好的造型,只要适当结合工艺性并考虑造型元素在产品中要达到的功用与所处位置,就会使基础设计通向产品可能性的距离大大缩短,因此本书在讨论、演绎造型的过程中,将点、线、面、体的成分较多地予以分析与阐述。

本书旨在使初学(产品)设计者站在基础设计与通向产品设计的“桥梁”上,使之可以展望产品设计并能达到动手独立设计产品的能力。至于如何完善一个产品设计,则需要由门类更细的专业课程来解决,由于设计者所涉及的产品多种多样,因此更重要的是不断地与委托客户沟通。

牢牢站在造型立场上把握设计,一定会使初学者的经验越积越丰富,造型也会越做越精致,这是本书期望达到的目的。

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会时不时涌出不少感触,确实是一种享受,习惯上把上大学叫“读书”“深造”。但是读什么书?如何深造?则有不少人迷迷茫茫,这样一来,即使修完了所有的课程或许也无法架构起完整的、合乎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艺术(如建筑,动画等),都属于上层建筑,即担当了提出并记录社会众生相和净化社会的责任,因此美院的学生不但要对美术思潮感兴趣,更要对教化社会予以足够的重视。

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艺术技能可以暂时逊色,但追求思想深度不可懈怠,米勒的《拾穗者》,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剁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罗丹的《加莱市民》,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陈逸飞、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无不是艺术家用心、用思想的深度来表达对社会的责任,以致历史学家还常常借助历代画作了解历史的曾经。

如果没有对社会的责任和宽泛的思维训练,单以技法为目的,即使技能炉火纯青,最多能博得别人的佩服,却很难赢得尊敬。

陈逸飞的大美术概念应该也会有这层意思吧?

单纯的技法训练其实不能称作“艺术”而是“匠术”——通过熟能生巧和程式化的学徒生涯达到“匠”的境界(“匠气十足”一向是固步、僵化、失去创新的代名词,也就敲响了艺术生命枯竭的警钟)。若果真如此的话,美术就只能属于经济基础而不是上层建筑范畴。

现代意义上,“艺术”是激发和启迪人的精神和思想的“催化剂”,与“教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艺术类学生要有比一般工科学生更深的文化思考,思想和眼界都要比他们来得高——毕竟大部分工科学生未来从事的是经济基础领域的工作。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素养”问题了,如果没有高素养,未来的作品就必然是浅薄或只能是养眼之物,甚至会流于低俗而浑然不知。所以,就同设计一样,支撑作品的是思想,艺术类学生在中外历史、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研究方面应该有广泛的学习和思考,唯有如此,未来的作品才会有厚度,艺术生命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更不会“庸入”匠的行列。

“天真、幼稚”是指严重不切实际,尤其是当今中国现实,是理想化的“乌托邦”,但回眸艺术史长河,或许这种“天真”是一种“天道”。例如建筑艺术,无疑凝固了人类文化的脚印,承载着重重的社会发展史,从公元前四千纪到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建筑师与政教就没有脱离过关系,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

再来谈谈“才”的问题,之所以你能进入艺术领域学习是因为你比别人多了几份形象表达的“天赋”——将抽象转化为具象的能力,这是你代言思想的本钱之一,要花大力气研究和实践,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用恰当的表现手法传达美感,使受众领悟思想或引发思考才是艺术的目的。

博览群书加上你确实具备的“天赋”而不是“硬画”,明白担当的责任,这是我定义的一位合格艺术家的基本标准,否则最多只是一介画师而已。

艺术与设计是水与舟的关系,水有多高,舟就会被托到多高——大众的艺术素养的提高迫使设计必须上一个新台阶,但是,如果把设计完全与艺术等同起来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此舟必被翻入水底。

本书不涉及具体产品的全面开发,也不涉及材料与工艺等问题,更不谈及设计表现的种种技法,仅从造型美的角度尝试通过多年的实践谈一些感悟与读者共勉,有些思想会有失偏颇,主要是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体希望沉下心来从容地讨论一些设计上共性的问题,所以所举例的造型并不全是商业性产品,从建筑创意、室内设计、景观造型、纯艺术造型、平面设计均有涉及,作品也从写生稿、实物模型、手绘效果图到计算机平面设计、三维建模无所不包,绝大多数是笔者或笔者指导下的原创作品,试图让读者结合大量的案例来理解本书所述的造型设计美的基本法则方面的内容。

狭义的造型是做一个心仪的外形,广义的造型是一个合理的造物过程的结果,这个“合理”涵盖了结构、强度、功能、人机关系的理解等,要完成一个设计,上述思考是一个有机体,缺一不可,厚此薄彼只会造成构架专业知识体系的缺憾。

按造型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作为纯视觉领域的艺术造型和服务于实用功能的产品造型。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把“造型”作为一个名词来应用,笔者更愿意将“造型”当作动词来看待:“造一个型”,这样就把重点定位在造一个型的过程中而不是单看结果,这就是本书试图探讨的主要内容和写本书的目的。

本质上,纯艺术一般为上层建筑,而产品的造型设计是服务于经济基础。

艺术造型通过独到的手法和技巧担负教化民众的责任,实用造型则以提高产品的层次继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目的,用技术手段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纯艺术造型和实用造型的最终目的不同,但其过程却有很类似的地方:一个共同点是首先要让人乐意接受,一个丑陋的艺术造型如果不能为人接受,那么其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也会落空。同样,一个粗鄙的产品造型如果不为消费者待见,那么它也不能获得想要的经济效益。

在经济欠发达物资匮乏时期商品求大于供,如果提供的产品能降低劳动强度或提高效率就可能会赢得众多消费者,产品造型(指产品的人机交互、美观、好用等)还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随着生产力提高,物质丰富到供大于求的时候,就会有同质化产品泛滥的现象出现。抢占市场首先需要功能创新的竞争、内在质量的竞争。其次是产品“好用”的竞争,同样功能的产品经用户体验后,必然会优胜劣汰,这种“好用”是与用户的行为密切相关。再者是“好看”,一向严肃的密斯·凡德罗也讲过“如果你认识一对孪生姐妹,她们都有运动员的体型,有教养,有财产,能生育,然而一个漂亮一个不漂亮,那你和谁结婚呢?”。说明产品的造型美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课题,一款造型优良的产品除了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外,还能在传播美学(精神文明范畴)方面起到比纯艺术作品影响面广泛得多的作用。

由此可见,造型肩负着两个方面的使命:就企业来说,需要良好产品形象获得市场最大程度的认可;就用户来说,在激烈的买方市场中必然会选择“好用又好看”的产品。造型设计成为非独立的创新产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根据产品功能可以将产品分成几大类,不同种类对造型的要求有时差异极大。例如,家具类中的人体家具尺寸要素比视觉要素重要得多,一把椅子的尺寸不对,做得再精致,再漂亮也会被人弃之。因为它首先是用来坐的而不是看的,试想拖着疲惫的身子还要瘫坐在一把让人浑身不舒服的椅子上的心情是多么令人沮丧。而准人体家具(例如橱柜)则视觉要素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毕竟橱类家具只要有合理的储物空间足矣,几百年来内部结构变化并不大,但款式变化则“你方下台我登场”不亦乐乎。这是消费者日益成熟的眼光在外部向生产商“施压”:没有良好、新颖的造型基本上会失去市场。

即使造型艺术作品可以批量化定制,它还是属于个体(或团体)体现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手法,因此不可能达到普通产品那样规模化生产。艺术造型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特性:一旦在市场上规模化出现,艺术的价值就会很快被急剧稀释——其基本没有实用功能的特性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相去甚远。

产品造型设计却恰恰相反,不能规模化生产的造型即使形态再好也会因成本高企或被舍弃,也就是说,产品造型是在现代制造业及先进技术支撑下的一种文化创造。

之所以说“造型是一种文化创造”是因为产品的使用者是人,人们在使用产品时并不一定会去关心内部构造或工作原理,即使到了报废期都少有人关心。但在使用的第一天就触及到了造型:形状辨识、操作的便利性、收纳语义、大小色彩等,这种“触及”会陪伴到产品的全部使用过程。

可以这样说,工业设计是工程设计与社会受众间达到良好匹配的桥梁。它与工程有交集,但不是工程设计,也不应该越俎代庖,表述得再浅白一些:工业设计关注的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东西(集新功能、新形式、新色彩、新材料等),规划出一个产品的概念,如果经调研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就交由工程部门落实具体的细化设计,选择材料和工艺研究,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一概念,这个过程与工程人员的技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所谓的“交集”——你的材料、结果和工艺知识越丰富,你的设计可行性和维护设计的原创力就越强。

即使是狭义的造型,够学习和钻研半辈子,更不要说广义的造型概念了。

所以本书阐述从最基本的造型美学开始。

良好的设计是一种理性的规划,更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创意,因此很难将其编制成绝对的准则,也不存在绝对的样板。因此,本书的阐述仅是一面之见,不当之处一定很多,希望得到社会同仁的关照与批评。

盛建平

2018年3月于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