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珠江三角洲位于东江、西江、北江三江汇合的出海地带,在广东省的中南部,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7市。珠江三角洲土地面积2.87万km2,占全省的16.0%;2014年常住人口4887万人,占全省的46%;国民生产总值52956亿元,占全省的78%;是广东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三大经济圈之一,也是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常住人口达3200多万人,是珠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用水主要依靠东江、西江和北江过境水解决。东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条过境河流中径流量最小的河流,承担着香港、广州、深圳、河源、惠州、东莞等多个地区的重要供水任务。现状东江的供水量接近特枯水年的径流总量和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的东江水资源分配方案确定的允许开发量,基本不具备开发潜力。东江流域供需矛盾突出,深圳、东莞两市需从区外调水满足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广州市南沙区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沙湾水道是南沙区境内唯一的供水水道,取水点受咸潮威胁严重,供水保证率低。南沙区规划人口超300万人,也需从区外调水满足其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深圳市、东莞市和广州市南沙区,既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也是供水水源单一问题突出的地区。为解决受水区缺水和供水水源单一的问题,并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和特别枯水年破坏程度高的问题,需建设新的水源工程,形成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北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16亿m3,开发利用率为9.7%,有开发潜力。西江水量充沛,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230亿m3,水质好,开发利用率低,仅为1.3%,开发潜力大,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配置最佳水源地。大藤峡等中上游水利枢纽建成后,可提高西江下游枯水期流量,有利于防止咸潮上溯,也有利于下游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实施。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目的是优化配置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西部水资源,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西部的西江水系向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引水,解决广州市南沙区及深圳、东莞城市生活生产缺水问题,提高供水保证程度,并为顺德、番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供水条件[4]。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提出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要求加快建设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省历史上投资额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
拟建工程方案输水线路输水干线从广州市顺德区龙江镇与杏坛镇交界处的西江鲤鱼洲取水口取水,经鲤鱼洲泵站加压后,以双线直径4.8m的隧洞输水至南沙区新建的高新沙水库,在高新沙水库设南沙分水口。在高新沙水库经泵站加压后,以单线直径6.4m的隧洞向东,经狮子洋输水至东莞市沙溪水库南侧的沙溪高位水池,并在高位水池处设置分水口向东莞市西南部片区分水。从沙溪高位水池以单线直径6.4m的隧洞,自流输水至深圳罗田水库。输水干线总长90.3km,其中双线盾构隧洞长40.7km,单线盾构隧洞长30.7km,钻爆法隧洞长7.8km,TBM法隧洞长10.3km,箱涵长0.2km、倒虹吸长0.6km。
东莞分干线从深圳罗田水库取水后以输水隧洞和盾构隧洞形式向北布置,以自流输水形式,交水至松木山水库。
深圳分干线从深圳罗田水库取水后,经泵站加压后以输水隧洞和盾构隧洞形式向东南布置,交水至公明水库。
南沙区交水点高新沙水库之后,称为南沙支线。从高新沙水库取水后以盾构隧洞形式平行于该工程输水干线布置,输送至黄阁水厂。
拟建工程为Ⅰ等大(1)型供水工程,工程总投资337.92亿元,施工总工期5年。设计取水口引水流量80m3/s,输水线路主干线总长度90.3km。沿线设两级泵站(鲤鱼洲泵站和高新沙泵站),设计总扬程108m(鲤鱼洲泵站设计扬程49m、设计流量80m3/s,高新沙泵站设计扬程59m、设计流量60m3/s),最大总扬程115m。深圳分干线长11.9km,设一级泵站(罗田泵站),设计扬程35.5m,设计流量30m3/s,最大扬程43.0m。东莞分干线长3.5km,南沙支线长7.4km。3座提水泵站设计总扬程为143.5km,泵站装机容量为14.4万kW,鲤鱼洲泵站、高新沙泵站和罗田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6.4万kW、6.0万kW、2.0万kW。鲤鱼洲泵站站址在鲤鱼洲岛上;高新沙泵站站址在高新沙水库东侧;罗田泵站站址在罗田水库内山坳处。新建高新沙水库1座,总库容529.4万m3。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见表1.1。
表1.1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