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海而立:水电十一局国际业务实施三十周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丰碑铭记英魂

时光荏苒,巴格曼迪拦水闸已经稳稳地矗立了20多年,巴格曼迪河还在一如既往地淙淙流淌,仿佛诉说着一个又一个遥远的故事。有些故事是浸泡在汗水里的身躯,有些故事是加了少许糖的咖啡,有些故事则是不堪回首又难以忘怀的凄怆与悲壮。

1993年6月30日,巴格曼迪灌溉工程已胜利完工,具备了发挥防洪、灌溉效益的条件。7月19日,第一次洪峰顺利通过泄洪闸门之后,业主要求项目人员继续坚守岗位,确保度汛安全。7月20日,突逢大雨。当晚8时30分,奉命担任提门任务的职工按时把全部闸门开启到最大限度。随后,人员全部撤回中央控制室。此时,雨越下越大,水位越涨越高,洪峰漫过闸墩,浪头直打机架桥,中控室一层也被淹没,情况万分危急。在党支部及项目经理部领导同志的统一安排组织下,职工有序地进行撤退。但由于室外一片汪洋,峰高流急,撤退工作十分困难。

在这生与死的关头,大家沉着冷静,互相勉励,互相关心,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的是让其他同胞尽快脱离险境。职工们一个一个地攀着绳子,从中控室二层窗户中跳出,但人员未及撤出一半,中控室就被巨大峰浪冲倒,未撤出的人员全部落水,导致七名职工不幸遇难。噩耗传来,全局上下,一片震惊,无比悲痛。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纷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七名遇难职工的沉痛哀悼,表达了对七名职工遗属的深切同情和慰问。

7月2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向十一局发来慰问信,慰问信说:

惊悉尼泊尔境内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给我在尼工作人员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对此,省人民政府十分关心,特向在尼工作的全体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对遇难的同志表示沉痛哀悼。

灾害发生后,你们不顾个人安危,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坚守岗位,团结互助,经过艰苦奋战,减少了灾害损失,充分体现出你们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不愧是中原人民的优秀儿女,全省人民关注你们,感谢你们的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

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灾害后的工作更加繁重,希望你们在大灾面前化悲痛为力量,在我驻尼使馆领导下,团结一致,振奋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工作,战胜灾害。

8月14日上午,天沉沉,雨绵绵,人泣泣。十一局礼堂,花圈布满四周,青松簇拥着英灵遗像,一幅“为局振兴忘我工作垂青史,因公殉职一生奉献留英名”挽幛悬挂两侧,哀乐低回,泣声如咽,“哀迎方淑清、谢建忠、蒋同军、王占文、杜佳君、师益民、王德英同志安回家园”接灵仪式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举行。

8时许,来自十一局和二级单位的职工代表冒雨前来接灵。8时30分后,七名遇难职工的亲属由一辆辆小车送至接灵场。9时左右,七名遇难职工的英灵在局领导护送下,在广大职工、亲属的期盼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9时7分,接灵仪式开始,由时任十一局党委常委孙玉民主持。在哀乐声中,大家怀着极其沉痛、悲伤的心情,向英灵默哀3分钟。在无比沉痛的气氛中,时任十一局党委副书记许明如致迎灵辞。迎灵辞字字渗透着局领导和全局职工及其亲属对遇难亲人的无限哀悼,句句饱含着每一个生者对英灵的衷心祝愿,生离死别之情让人心碎肠断。

随着迎灵辞的泣述,默默地望着英灵的遗像,英灵们生前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为了祖国的水电事业,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忠于职守,然而,壮志未酬,无情的洪水夺去了他们宝贵的生命。骨肉之情,同胞之爱,谁也无法接受这突发的既成事实的噩耗。一个个花圈,一副副挽联,一朵朵白花,寄托着全局职工和亲属对他们无尽的哀思。

9时37分,七名遇难职工的骨灰盒由其亲属捧回家。

8月17日上午,十一局在局礼堂为七名遇难职工举行追悼会。会上,许明如致悼词。他说,七名遇难职工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十一局全局职工的重托和期望。他们永远是十一局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

在这场生与死的搏斗中,方淑清、谢建忠、蒋同军、王占文、杜佳君、师益民、王德英七名职工至始至终表现出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气概。谢建忠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支部书记,当同志们劝他先回去时,他说:“这是啥时候,我是支部书记,怎么能离开这里!”他在危急关头临危不乱,把绳子拴在自己胳膊上当支点,让大家攀住绳子撤退,直至精疲力竭,被洪水冲走,壮烈牺牲。年轻的共产党员王德英,得知领导宣布的值班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时,他站出来喊道:“还有我!”。就这样,他主动请命,坚守在值班岗位上。后来,当洪水越涨越高,不能继续在岗位上执行值班任务时,他又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参加了人员撤退工作。

面对滚滚洪峰,七名职工顽强地与洪水搏斗,与死神抗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永远地离开了,这不仅是对他们各自家庭、亲人的巨大打击,也是十一局的巨大损失。他们毕生献身于水利水电建设,生前都是所在单位各自专业和工程的业务技术骨干。尤为可贵的是,当十一局承接了海外施工任务以后,他们为了十一局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开拓十一局水利水电建设的国际市场,毅然响应组织的召唤,告别自己的亲人,在异国他乡投入了新的战斗,冒酷暑,战高温,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出色地完成任务,以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为十一局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当工程遭到特大洪灾袭击,生命面临威胁的危急关头,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充分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中国工人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

这种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也在项目其他职工身上鲜明地体现着。为了同胞的生命,为了项目的财产,他们丝毫没有退缩。洪水发生前,时任项目总会计师王永生和出纳张成正在办公室做竣工资料。得知洪水发生时,王永生和张成赶紧将重要的账务资料装入皮箱,紧急撤离。这时,洪水已经没过膝盖,两人拖着皮箱艰难地往前走,而水位还在迅速上涨。他们爬到一辆吉普车的车顶躲避洪水,但洪水越来越大,不断冲击着吉普车,车辆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紧急之下,他们跳下汽车,向附近的一棵大树游去,在树上坚持了八九个小时,直至洪水消退。

img

尼泊尔巴格曼迪灌溉工程

洪水发生16个多月后,也就是1994年12月,巴格曼迪复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时,项目所需的闸门由国内制作,负责施工的安装分局组织了一个车队把闸门从西藏运到中尼海关关口。当月6日,其中一辆卡车在快到关口的途中遭遇险情,司机苏增春为了保住车和货物,一直坚持着控制车辆,最后连车带人一起掉下了悬崖,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后来,“巴格曼迪,八个兄弟”,就成了一句沉重的谐音,在十一局职工中间口耳相传,直到现在。

1997年6月30日,十一局在巴格曼迪河畔立了两座分别镌刻着中文和英文的纪念碑,碑文写道:

公元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日,七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特大洪水中为巴格曼迪灌溉工程献出了宝贵生命;公元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六日,一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设备运输途中长眠于喜马拉雅山麓。在工程竣工之际,谨立此碑以示纪念。他们的英名是:

方淑清 谢建忠 蒋同军 王德英

师益民 王占文 杜佳君 苏增春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两座纪念碑还在巴格曼迪河畔矗立着。从这八个兄弟与这个世界告别的巴格曼迪灌溉项目算起,十一局的海外事业走过了30年的征程。30年间,从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白手起家,到现在的亚非拉遍地开花;从几百万美元的小项目,到百亿规模的大项目,几多坎坷,几多起伏,十一局人的脚步从未有过半刻的停歇。

有诗赞道:

家书一封抵万金,珠峰冰雪映我心。

惊涛骇浪何所惧,巴江流照水电魂。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遮不住水电十一局人的双眼,反而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遥望东南方的印度尼西亚,他们远渡重洋,踏海扬帆,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之旅。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