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施工安全与环境保护

2.6.1 安全管理体系

2.6.1.1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

(1)减少风险和降低损失。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能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他损失的目标,使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2)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可以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及损失程度,还可以通过改善劳动者的作业条件,提高劳动者身心健康,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并提高劳动效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实现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提高生产率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源的质量是与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状况密不可分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

(4)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的形象。企业按体系要求运行并通过认证,说明企业整体素质是高的,企业的形象也因此得到提升。而项目职业安全卫生则是反映企业品牌和形象的重要指标。

(5)促进项目管理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是项目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管理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对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开放、高效的管理体系,以促进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6)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内部需求,增加社会需求总量;同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可以减少社会总损失,而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2.6.1.2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1)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要做到安全第一,首先要搞好预防措施,预防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保证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第一。“综合治理”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要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第一的最终目的。

(2)安全管理体系应适用于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和控制。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OHSAS 18001:2007)、第167号国际劳工公约《施工安全与卫生公约》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程是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依据。

(4)体系规定的要求,是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包含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5)建筑业施工企业应加强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指导和帮助项目经理部建立、实施并保持安全管理体系。

2.6.1.3 建立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

各单位要重点推进以“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行政管理体系、以主管生产的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以主管安全领导(安全总监)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四个责任体系”建设,实现安全生产工作分工和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合理,配合更加规范有序,责任更加清晰。尤其是以总工程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做到重大危险因素项目均有专项的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不断大幅度地提高,现场安全技术管理对安全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加强。

2.6.2 施工安全管理

2.6.2.1 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

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是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安全与健康,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以使项目工期、质量和费用等目标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证。

(1)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动力,人的行为是安全控制的关键。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其劳动状态、注意力、控制力、情绪、效率均会产生变化,这就决定了要管理好人是很难的。在工程项目施工中,要管好人,就是要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反映,主要表现在身体缺陷、错误行为和违纪违章3方面。

在施工中的安全控制,一定要抓住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关键因素;而在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时,又必须针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不安全的影响因素。要提高项目全体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并能结合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增强安全意识,这是搞好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2)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能适应物质、环境条件,而物质、环境条件又能满足劳动者生理和心理需要时,则不会产生不安全行为。反之,就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设备、装置的缺陷,是指机械设备和装置的技术性能降低,刚度不够,结构不良,磨损、老化、失灵、腐蚀、物理和化学性能达不到规定等。

2)作业场所的缺陷,是指施工现场狭窄,组织不当,道路不畅,机械拥挤等。

3)物质、环境的危险源。如:化学方面的氧化、自燃、易燃、腐蚀等;机械方面的振动、冲击、倾覆、抛飞、断裂等;电气方面的漏电、短路、超负荷、过热、绝缘不良等;环境方面的辐射线、红外线、强光、雷电、风暴、浓雾、地震、噪声、粉尘等。

综上所述,物质和环境均具有危险源,也是产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施工安全控制中,应根据工程项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断绝危险源。

在分析物质、环境因素对安全的影响时,也不能忽视劳动者本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一个生理和心理素质好的作业者,在作业时会顾及多方面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这样,就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实践证明,采光照明、色彩标志、环境温度和现场环境对施工安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在施工项目安全控制中,必须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编制安全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

2.6.2.2 安全计划

安全计划就是针对施工项目的特点进行安全策划,规划安全作业目标,确定安全技术措施,最终形成的文件。

安全计划应在项目开始前制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安全计划是进行安全控制和管理的指南,是考核安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安全计划应针对项目特点、项目实施方案及程序,依据安全法规和标准等加以编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的基本情况,可能存在的主要不安全因素等。

(2)安全控制和管理目标。应明确安全控制和管理的总目标和子目标,目标要具体、可度量。

(3)安全控制和管理程序。主要应明确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工作过程和安全事故处理过程。

(4)安全组织机构。包括安全组织机构形式和安全组织机构的组成、责任分配、职责、权限等。

(5)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等规章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6)资源配置。针对项目特点,提出安全管理和控制所必需的材料设施等资源要求和具体的配置方案。

(7)安全措施。针对不安全因素确定相应措施。

(8)检查评价。明确检查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

(9)奖惩制度。明确奖惩标准和方法。

2.6.2.3 施工安全管理责任制

建立和健全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的重要组织手段。安全生产是关系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安全必须管生产”“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明确规定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责任。

(1)项目经理安全职责。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制定和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安全考核指标和安全生产奖励办法,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审批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和分析,针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费用的足额支出;应急预案的处置与管理;当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时,项目经理必须按安全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上报和处置,并制定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

(2)安全员安全职责。落实安全设施的设置;对施工全过程的安全进行监督,纠正违章作业,配合有关部门排除安全隐患,组织安全教育和全员安全活动,监督劳保用品质量和正确使用。

(3)作业队长安全职责。向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措施交底,组织实施安全技术措施;对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装置和设施进行验收;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产生安全隐患;当发生重大或恶性工伤事故时,应保护现场,立即上报并参与事故调查处理。

(4)班组长安全职责。安排施工生产任务时,向本工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措施交底;严格执行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拒绝违章指挥;作业前应对本次作业所使用的机具、设备、防护用具及作业环境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检查安全标牌是否按规定设置,标识方法和内容是否正确完整;组织班组开展安全活动,召开上岗前安全生产会;每周应进行安全讲评。

(5)操作工人安全职责。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违规作业;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和有关安全生产规定;服从安全监督人员的指导,积极参加安全活动;爱护安全设施;正确使用防护用具;对不安全作业提出意见,拒绝违章指挥。

(6)承包人对分包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审查分包人的安全施工资格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应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分包人;在分包合同中应明确分包人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对分包人提出安全要求,并认真监督、检查;对违反安全规定冒险蛮干的分包人,应令其停工整改;承包人应统计分包人的伤亡事故,按规定上报,并按分包合同约定协助处理分包人的伤亡事故。

(7)分包人安全生产责任。分包人对本施工现场的安全工作负责,认真履行分包合同规定的安全生产责任;遵守承包人的有关安全生产制度,服从承包人的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向承包人报告伤亡事故并参与调查,处理善后事宜。

2.6.2.4 施工安全措施

(1)一般工程安全技术措施。

1)根据基坑、基槽、地下室等开挖深度、土质类别,选择开挖方法,确定边坡的坡度或采取何种护坡支撑和护地桩。

2)脚手架、吊篮等选用及设计搭设方案和安全防护措施。

3)高处作业的上下安全通道。

4)安全网的架设要求、范围、架设层次、段落。

5)对施工电梯、井架等垂直运输设备的搭设要求,稳定性、安装位置等的要求。

6)施工洞口的防护方法和主体交叉施工作业采取的隔离措施。

7)场内运输道路及人行通道的布置。

8)编制临时用电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绘制临时用电图纸。在建工程的外侧边缘与外电架空线路的间距达到最小安全距离采取的防护措施。

9)防火、防毒、防爆、防雷、防冻等安全措施。

10)在建工程与周围人行通道及民房的防护隔离设置。

(2)特殊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对于结构复杂,危险性大的特殊工程,应编制单项的安全技术措施。如爆破、大型吊装、沉箱、沉井、烟囱、水塔、特殊架设作业、高层脚手架、井架和拆除工程必须编制单项安全技术措施。

(3)季节性施工安全措施。季节性施工安全措施就是考虑不同季节的气候,对施工生产带来的不安全因素,可能造成的各种突发性事故,从防护上、技术上、管理上采取的措施。季节性施工安全的主要内容是:①夏季主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②雨季主要做好防触电、防雷、防塌方、防台风和防洪工作;③冬季主要做好防火、防风、防冻、防滑、防煤气中毒、防亚硝酸钠中毒等工作。

(4)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交底的基本要求。

1)工程项目应坚持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2)安全技术交底应具体、明确、针对性强。

3)工程开工前,应将工程概况、施工方法、安全技术措施等情况逐级详细交底。

4)两个以上施工队或工种配合施工时,应按工程进度定期或不定期向有关单位和班组进行交叉作业的安全书面交底。

5)工长安排班组长工作前,必须进行书面的安全技术交底,班组长应每天对工人进行施工要求、作业环境等书面安全交底。

6)各级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应有交底时间、内容及交底人和接受交底人的签字,并保存交底记录。

7)应针对工程项目施工作业的特点和危险点。

8)针对危险点的具体防范措施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9)一旦发生事故应及时采取避难和急救措施。

10)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标准。

11)出现下列情况时,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或安全员应及时对班组进行安全技术交底:①因故改变操作规程;②实施重大和季节性安全技术措施;③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④发生因工伤亡事故、机械损坏事故及重大未遂事故;⑤出现其他不安全因素、安全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2.6.2.5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管理

(1)安全技术措施管理的重要性。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是指为了防止安全事故、职业危害、环境污染,针对生活工作环境、施工过程中已知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采取的方法。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项目生产活动中,根据工程特点、规模、结构复杂程度、工期、施工现场环境、劳动组织、施工方法、施工机械设备以及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等,针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找出危险点,为消除和控制危险隐患,从技术和管理上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消除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发生,确保项目安全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生产施工过程中的本质安全。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可以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

(2)目前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技术措施(方案),施工无依据,现场根据经验施工。

2)有技术措施(方案),但没有严格的计算(校核),参考(照搬)类似或相似项目的图纸。

3)有技术措施(方案),没有全过程的施工方法,程序设计不全。比如承重排架安全技术措施中没有排架搭设或排架拆除措施要求。

4)安全技术措施交底不到位,没有层层交底到实际施工(操作)的工人(农民工)。

5)有安全技术措施,也有安全技术交底,但现场施工不按要求做,存在两张皮现象,使安全技术措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3)安全技术措施的管理目标。

1)要有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办法,并明确相关领导及部门的安全技术措施管理责任,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处罚办法中必须要有安全技术措施管理中违法违规的处罚细则。

2)要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要求,切实做好资料收集、计算、校核、审批、交底等每一步工作。

3)要完善“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的项目”的程序设计,保证施工项目工序齐全,不缺工序。比如大型设备的检修、拆除等要在大型设备安全技术措施中做详细要求。

4)强化各级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严格按照安全技术措施要求实施。生产或施工现场条件发生变化需要修改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由安全技术措施编制部门修改后实施,其他人员无权修改。

(4)安全技术措施管理要求。

1)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能力及实际操作人员的培训。要制定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人员的培训计划,组织各级编制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人员的编制水平。

项目部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实际施工(操作)人员的技能,让实际施工(操作)人员在具体实施安全技术措施时知道该怎么正确操作。

2)强化过程监督检查。按照《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要求,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的项目,开工前必须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计算、校核、审批、交底、工序齐全等内容,不满足相关要求决不施工。

项目部要加强安全技术措施过程监控,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的违法违章行为,对不按安全技术措施要求强行施工的行为坚决叫停。

在安全检查时,必须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交底、实施情况是否按《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要求认真执行。

3)细化考核。在年度安全考核中要加大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考核权重,并将“资料收集、计算、校核、审批、交底、工序齐全、现场实施、监督检查、记录”等细化到考核表中。

4)严格责任追究。要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安全技术措施管理相关职责;项目部要强化总工程师的安全技术管理责任、分管生产经理的安全生产实施责任、安全总监的监督管理责任,杜绝因安全技术措施管理不到位发生安全事故。对因安全技术措施管理不到位发生的安全事故,对相关责任人严格责任追究。

2.6.2.6 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的含义。安全检查就是告之人们如何去识别危险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2)安全检查的目标。

1)预防伤亡事故,把伤亡事故频率和经济损失降到低于社会容许的范围,以及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2)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达到最佳安全状态。通过安全检查对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

(3)安全检查的方式。

1)企业或项目定期组织的安全检查。

2)各级管理人员的日常巡回检查、专业安全检查。

3)季节性和节假日安全检查。

4)班组自我检查、交接检查。

(4)安全检查的内容。安全检查主要是查思想、查制度、查机械设备、查安全设施、查安全生产投入、查应急响应能力、查安全教育培训、查操作行为、查劳保用品使用、查伤亡事故处理。

2.6.2.7 施工安全应急救援措施

(1)参建单位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演练和评审,确保应急救援预案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2)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发现人应立即报告应急响应领导小组。

(3)应急响应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急救抢险人员到事故现场,按照事先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和程序进行抢救。

(4)如果抢救人员不能控制事故时,应立即向地方协作单位求救,确保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

2.6.2.8 伤亡事故

(1)事故种类:①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碰伤等伤害,也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②车辆伤害,包括挤、压、撞、倾覆等;③机械伤害,包括绞、碾、碰、割、戳等;④起重伤害,指起重设备或操作过程中所引起的伤害;⑤触电,包括雷击伤害;⑥淹溺;⑦灼烫;⑧火灾;⑨高处坠落,包括从架子、屋顶上坠落以及从平地坠入地坑等;⑩坍塌,包括建筑物、堆置物、土石方倒塌等;⑪冒顶片帮;⑫透水;⑬放炮;⑭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⑮瓦斯爆炸,包括煤粉尘爆炸;⑯锅炉爆炸;⑰容器爆炸;⑱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⑲中毒和窒息,指煤气、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⑳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野兽咬伤等。

(2)事故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事故处理程序:①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好现场;②组织调查组;③现场勘查;④分析事故原因;⑤制定预防措施;⑥写出调查报告;⑦事故的审理和结案;⑧员工伤亡事故登记记录。

2.6.3 劳动保护

2.6.3.1 劳动保护的要求

(1)要更加细心地去制定更加完善的安全操作规程,强化安全教育,花大力气敦促、检查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落实。

(2)必须给所有的参建人员特别是一线的工作人员,按时、按定额、足量地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同时应结合工程的特点,在施工现场预备一些常用的、工程中可能常发生的小事故处理药品等。在有条件的工地,可以建立小型医务室,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种工伤。

2.6.3.2 劳动保护用品发放

对于一线施工的作业人员,必须按有关规定定期发给施工操作人员必需的劳保用品和津贴,保护他们身心健康。

对操作人员应提供保护手和暴露的皮肤的防护油膏,皮肤受沾污后应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洗净,特别是在去盥洗室和饮食前一定要清洗。

(1)有毒有害工种操作人员必须身穿具有劳动保护功能的工作服,戴紧贴腕部的耐热手套、带披肩的防护帽和眼罩,穿着耐高温、不透水、不会冒火花的长筒靴。对有毒有害气味有过敏反应的人员,应退出该工种施工岗位。

(2)矿料加工粉尘较多,操作工人需戴目镜和口罩。

(3)施工现场尤其是易燃易爆品仓库和储罐,应有完备的消防措施。

(4)使用核子密度仪进行现场无损检测,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避免发生烫伤,避免辐射对人体造成伤害。

(5)施工现场应备有柴油、纱头、肥皂(或洗衣粉)、毛巾和洗手用具,以便操作人员清洗。

(6)施工现场应设有急救站,配备防灼伤、防暑药品,以供急用。

(7)在沥青混合料拌和系统与沥青混凝土摊铺现场设急救站,配备防灼伤和防暑药品,以供急用。

2.6.4 环境保护

工程项目环境管理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相协调。控制作业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还应考虑能源节约和避免资源的浪费。

2.6.4.1 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是工程施工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了保护施工区的环境,减缓因工程施工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目的是紧密结合工程施工实际,对主要环境影响施工区各项环境保护对策和防治措施提出具体规划,达到工程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目的,以维护和改善施工区环境质量,减缓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为施工区环境保护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6.4.2 环境保护遵循的原则

施工区环境保护除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三同时”原则。即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贯穿施工全过程。

(2)可操作性的原则。规划应紧密结合施工布置和施工进度实际,环境保护措施应保证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操作上方便,使规划既能保护环境,又有利于工程建设。

(3)突出重点的原则。由于施工环境影响众多,规划应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

2.6.4.3 环境保护的要求

(1)要搞好施工区环境卫生工作,建设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强供水设施的净化、消毒管理,确保生活供水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监督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以及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

(3)积极开展灭鼠、蚁、蝇和卫生防疫工作,切实做好对传染病的预防和监督管理。

(4)应有效地防治工程施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加快工程建设以及促进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5)对于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的施工区,它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因工程施工活动而产生的,其影响的大部分是可以恢复的和暂时性的。一般经采取必要措施,工程施工结束后,施工区可以建设成为环境清洁和优美的区域。

(6)工程施工区主要环境影响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景观生态与水土流失、人群健康与公共卫生、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5个方面,因工程建设所处地区环境特点和要求的不同,其排序可能稍有变化。

2.6.4.4 自然环境管理

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及项目所处地域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这对工程质量均会产生影响,因此,要了解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1)气候环境。项目管理者应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变化,如气温、风力、风速、降雨量、降雪量等,可以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气候条件,并提出应对措施。

(2)地质水文环境。不同的地质水文环境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和工艺,项目管理者应认真研究地质水文资料,如地下水位、水量、地质、地形条件、地震、洪水情况等,如果不认真对待地质水文环境,不仅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进度,增加成本,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

(3)资源条件。项目管理者应了解所需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其来源和供应可能性、供应方式和供应条件、外部协作条件等情况。

(4)需要保护的环境条件。如果工程项目处于需要保护的风景区、文物保护区,项目管理者应熟悉这方面的文件,了解文物古迹分布范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保护文物。

2.6.4.5 生态环境保护

(1)施工人员进驻初期,针对当地植被、动物、鸟类、鱼类物种特点,进行动植物保护教育。

(2)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严禁到非施工区活动。

(3)建立施工环境管理制度,禁止施工人员非法猎捕受保护鸟类和鱼类。

(4)教育施工人员,禁止捕食蛙类、蛇类、鸟类、兽类,以减轻施工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宣传介绍施工地区的受保护动植物。

(5)施工中发现区域内的国家级保护植物,如四合木、霸王等,要采取避让措施,对于单株保护植物,可进行单株围护,避免造成破坏。

2.6.4.6 现场环境管理

(1)环境保护的意义。

1)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搞好施工现场环境卫生,改善作业环境,就能保证员工身体健康,从而积极地投入施工生产。

2)保护和改善施工现场环境是消除外部干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需要。如果采取措施得当,就能防止污染环境,减少扰民,实际上也就消除了外部干扰,减少了冲突,也就有利于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3)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化施工广泛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很高,如果粉尘、振动超标就可能损坏设备,影响设备功能的发挥。可以说,现代化大生产对环境质量有很严格的要求。

4)环境保护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的要求,是企业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在施工现场从事施工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均应有法制观念,执法、守法、护法。在工程项目施工中应贯彻执行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以及城市建设有关法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法规、施工安全及施工现场管理法规等。

(2)环境保护措施。

1)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把环保指标以责任书的形式层层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人员,列入岗位责任制,形成环境保护自我监控体系。项目经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环境保护自我监控体系的领导者和责任者。

2)加强检查和监控工作。通过对环境状况的不断检查,才能充分掌握环境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环境处于受控状态。在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粉尘、噪声、废气的监测和监控工作,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3)综合治理。项目组织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还应与组织外部的有关部门、人员保持联系加强沟通,共同做好对项目环境保护的综合治理工作。

4)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地区、行业、企业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项目组织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5)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以使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工程项目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防止大气污染。

a.施工现场的垃圾渣土要及时清理出现场,严禁凌空随意抛撒垃圾。

b.施工现场临时道路采用焦渣、级配砂石、粉煤灰级配砂石、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等,尽可能利用永久性道路。要有专人定期洒水清扫,防止扬尘。

c.袋装水泥、白灰、粉煤灰等细粒粉状材料,应在库内存放;在室外露天临时存放时,必须下垫上盖,防止扬尘;散装细粒粉状材料应存放在固定容器内,无固定容器时,应设封闭式专库存放。

d.车辆出入现场要有可靠措施,防止携带泥沙。

e.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油毡、橡胶、塑料、皮革、树叶和各种包装材料。

f.工地应采用消烟除尘型茶炉、锅炉。

g.现场设置搅拌站时,应将搅拌站封闭严密,尽量不使粉尘外泄。

B.防止水源污染。

a.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土方回填。

b.现场的废水、污水须经沉淀池沉淀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或河流。

c.现场存放油料,必须对库房地面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体。

d.现场100人以上的临时食堂,污水排放时可设简易隔油池。

e.现场临时厕所,化粪池应采取防渗漏、防蝇、灭蛆措施。

f.化学药品、外加剂等要妥善保管,库内存放。

C.防止噪声污染。

a.严格控制人为噪声,不得高声喊叫、无故甩打模板。

b.在人口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时,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c.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如选用低噪声设备、工艺,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等。

d.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如采取吸声、隔声、隔振和阻尼处理方法。

2.6.4.7 水土保持

(1)对合同规定的施工活动界限以外的土地,不经监理工程师批准不使用;不让燃料、油料、化学药品以及超过允许剂量的有害物质和污水、污物、弃渣等污染土地、河道。

(2)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在利用或占用的土地上发生水土流失和开挖边坡失稳现象。

(3)加强对施工活动中的噪声、粉尘、废气、废水和废油的治理。

(4)合理规划料场、弃渣场,开挖渣料按指定位置进行堆放,不随意堆放。弃渣结束后,表面覆土并按有关规定进行植树造林。

(5)保证施工现场和生活区用水的质量,防止污染,保持生活区、办公区的环境卫生的清洁,及时清理垃圾,并将其运往指定地点进行处理。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定期进行清扫处理。

(6)主体工程完工后,彻底清理场地,及时拆除施工和生活临时设施,并恢复原状或进行绿化处理。

2.6.4.8 环境清理

(1)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条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控制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

(2)对施工排放污水及时导流,利用排水沟引导至基坑积水井,经沉淀后,排出基坑。

(3)施工过程中避免夜间进行强噪声等作业,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以改善工作环境。制定出详细的噪声控制实施细则,并认真贯彻执行。

(4)工程开始实施时,对施工区域内的表层腐殖土按要求进行剥离、清理,不污染环境,不影响施工质量。

(5)工程实施阶段,要严格执行制定的各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提出的对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要求,加强对员工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的教育,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意识,落实责任,加强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履行承诺,实现制定的环保目标。

(6)工程完工时,按照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拆除无需保留的临时建筑设施,移出所有的机械设备和多余材料,将垃圾、废物运至指定场地进行处理,完成环境恢复工作。

2.6.4.9 环境保护工程的验收

(1)环境保护工程的验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 水利水电》(HJ 464—2009)进行。

(2)工程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提出的造成环境影响的主要工程内容。

(3)重要生态保护区和环境敏感目标。

(4)环境保护设计文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等。主要有:调水工程和水电站下游减水、脱水段生态影响及下泄生态流量的保障措施;水温分层型水库的下泄低温水的减缓措施;大、中型水库的初期蓄水对下游影响的减缓措施;节水灌溉和灌区建设工程节水措施;河道整治工程淤泥的处置措施等。

(5)配套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情况及治理效果。

(6)实际突出或严重的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和运行以来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以及应急措施,公众强烈反应的环境问题。

(7)工程环境保护投资落实情况。

2.6.4.10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应急准备。

1)项目部成立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出现紧急情况时,应急准备与响应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同时上报上一级主管领导及主管部门,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上级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亲临现场指挥。

2)项目经理主管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工作,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处理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时的指挥和组织。

3)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安全文明办、综合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是本工程项目部应急准备和响应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具体事务的处理。

4)项目部根据国家、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分析识别本项目部潜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和可能涉及的范围、破坏伤害和风险程度等情况,制定本工程项目相应的“应急计划”。

5)项目部制定的 “应急计划”内容包括:①识别潜在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紧急情况;②确定应急期间的组织机构及相应资质;③有关人员在应急期间所采取的措施的详细资料,包括处于应急场所的外部人员所采取的措施;④应急期间起特定作用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⑤疏散程序;⑥危险原材料的识别和放置及所要求的应急措施;⑦与外部应急服务机构的连接;⑧与立法部门的沟通;⑨与邻居和公众的沟通;⑩至关重要的记录和设备保护;⑪应急期间必要的信息的适用性;⑫应急期间必要的设备、设施及其配置要求。

6)项目部为实现应急计划要建立相关的配套程序。如何制定应视具体的应急情况和行动而定。

7)项目部的“应急计划”应以表格的格式形成。

8)“应急计划”必须由项目经理审批,分别上报公司相关部门审定备案后由项目经理发布实施。

9)“应急计划”在必要时上报业主、监理工程师,以取得其支持和协助。

10)项目部的“应急计划”发放后由编制部门对员工和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授课培训,以有效地了解并掌握有关急救方法。

11)在适宜时,由项目经理组织实施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演练。结束后填写《应急准备与响应活动表》。

(2)应急响应。

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发现人立即报告应急响应领导小组。

2)应急响应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急救抢险人员到事故现场,按照事先制定的相应的应急计划和程序进行抢救。

3)如果抢救人员不能控制事故时,立即向地方协作单位求救,确保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

2.6.5 文明施工

文明施工是指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应按现代化施工的客观要求,使施工现场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和施工秩序。它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6.5.1 一般规定

(1)有整套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2)有健全的施工指挥系统和岗位责任制,工序衔接交叉合理,交接责任明确。

(3)有严格的成品保护措施和制度,大小临时设施和各种材料、构件、半成品按平面布置堆放整齐。

(4)施工场地平整,道路畅通,排水设施得当,水电线路整齐,机具设备状况良好,使用合理,施工作业符合消防和安全要求。

(5)实现文明施工,不仅要抓好现场的场容管理工作,而且要做好现场材料、机械、安全、技术、保卫、消防和生活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2.6.5.2 现场场容管理

(1)工地主要入口要设置简朴规整的大门,门边设立明显的标牌,标明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和工程负责人等内容。

(2)建立文明施工责任制,划分区域,明确管理负责人,实行挂牌作业,做到现场清洁整齐。

(3)施工现场场地平整,道路畅通,有排水措施。

(4)现场施工临时水、电有专人管,不得有长流水、长明灯。

(5)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包括生产、生活、办法用房、仓库、料场、临时上下水管道以及照明、动力线路要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平面图布置、搭设或埋设整齐。

(6)施工现场清洁整齐,做到活完料清,工完场地清。

(7)砂浆、混凝土在搅拌、运输、使用过程中,做到不洒、不漏、不剩。砂浆、混凝土应有盛放容器或垫板。

(8)要有严格的成品保护措施,严禁损坏、污染成品,堵塞管道。

(9)建筑物内清除的垃圾渣土,要通过临时搭设的竖井或利用电梯等设施稳妥下卸,严禁从门窗口向外抛掷。

(10)施工现场不准乱堆垃圾及余物。应在适当地点设置临时堆放点,并定期外运。清运垃圾及流体物,要有遮盖防漏措施。

(11)根据工程性质和所在地区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围护和遮挡措施,保持外观整洁。

(12)针对施工现场情况设置宣传标语和黑板报,并适时更换内容,切实起到表扬先进、促进落后的作用。

(13)施工现场严禁居住家属,严禁居民、家属、儿童在施工现场穿行、玩耍。

2.6.5.3 管理制度建立

(1)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是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的具体措施。文明工地管理制度要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的要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创建保证措施,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创建安全文明工地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明确。工程开工前要确定创建文明施工目标,按照要求认真组织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列出文明施工创建工作重点、标准、要求及创建措施,对施工组织设计要精心组织。

2)组织落实。创建文明工地要有一套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组织、有计划地从基础开始做起。

3)搞好全体人员的思想发动。创建文明工地是全体施工人员的事,因此要齐心协力,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

4)对照标准进行认真整改,并准备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

(2)门卫制度及交接班记录。门卫制度是指对施工现场大门值班警卫人员的职责及对进出大门人员的管理制度。其内容包括:①警卫人员责任和任务;②发生问题的处理;③检查来往人员的证件。

(3)宿舍管理制度。宿舍是员工休息的地方,要有一套管理制度。该制度主要是搞好宿舍的生活卫生、秩序及设施使用的管理,特别是搞好用电管理及火源管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宿舍管理责任制;②设施管理;③用电管理;④卫生管理;⑤生活秩序管理;⑥火炉管理及防煤气中毒措施。

(4)消防制度。消防制度是工地安全文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①建立消防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义务消防队);②确定防火重点部位;③按计划配备消防器材;④消防器材管理制度,使用规定及保养措施;⑤消防检查制度;⑥建立奖罚制度。

(5)动火审批制度。施工现场的动火作业必须执行审批制度。

2.6.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

2.6.6.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帮助组织实现和系统地控制自己设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并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提供的运行机制,使其持续改进。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体系的策划、目标的设定和体系文件的编写、机构的设置、资源的配置等。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对组织原有安全管理制度、手段、组织机构的全面否定,而是按规范的各项要求,将原有安全管理制度、手段、组织机构等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和有效,更加充分和适宜。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是其管理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是组织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重要环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的内容包括:总计划和目标;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指标;满足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实施方案;可操作的详细行动计划、时间表及方法;员工对施工现场职业健康安全的协商、评审和改进的信息;新的或不同的技术方案评审;持续改进;实现安全目标所需资源提供情况。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5个基本步骤:第一,管理体系的策划和准备;第二,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第三,管理体系试运行;第四,内部审核;第五,管理评审。

2.6.6.2 环境管理体系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它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并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竞争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要求,社会公众的期望,使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环境表现和环境形象,并希望以上系统化的方法能规范其环境管理活动,满足法律的要求和自身的环境方针,求得生存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国家在质量管理标准化成功经验的启发下,率先开展了环境管理标准化活动。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我国在1996年年初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正式开始推行ISO 14000的试点工作。1997年5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

目前,很多组织已经推行了环境评审或审核,以评定自身的环境表现。但仅靠这种评审或审核本身,可能还不足以为一个组织提供保证,使之确信自己的环境表现不仅现在满足,并将持续满足法律和方针要求。要使评审或审核行之有效,必须在一个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内予以实施,并将其纳入全部管理活动的整体。

ISO 14000直接的效益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要求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及服务都考虑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节约,废物的回收利用等环境因素并通过对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利用废旧物资,减少各项环境费用,从而明显地降低成本。

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计划、实施、检查、评审的过程模式基础上的。在体系中,ISO 14001是说明体系的规范及使用指南的文件,其文件结构分为4章,即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ISO 14000与ISO 9000遵循共同的管理体系原则,因此组织可选用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两个体系有本质上的不同,ISO 9000强调的是对需方的质量要求的持续满足的承诺,而ISO 14000强调的是多方面的相关方与可能引起环境问题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2.6.6.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模式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由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见表2-50)。

表2-5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本要素表

17个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将17个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主体框架和基本功能的核心要素,另一类是支持体系主体框架和保证实现基本功能的辅助性要素。

核心要素包括以下10个要素:①职业健康安全方针;②对危险源的辨识;③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④目标;⑤结构和职责;⑥合规性评价;⑦运行控制;⑧绩效测量和监视;⑨内部审核;⑩管理评审。

辅助要素包括以下7个要素:①能力、培训和意识;②协商和沟通;③文件;④文件控制;⑤应急准备和响应;⑥事件调查、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⑦记录控制。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模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具体的运行模式,即通过“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PDCA)”的4个环节构成一个动态循环并螺旋上升的系统化管理模式 (见图2 13)。

图2-13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图

2.6.6.4 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模式

(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由5个一级要素和17个二级要素构成(见表2-51)。

表2-51 环境管理体系基本要素表

(2)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是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指导其组织在合理有效地推行其环境管理工作。该模式建立在一个由“策划、实施、检查、评审和改进”诸环节构成的动态循环过程的基础上。

2.6.6.5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步骤

(1)领导决策。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由最高管理者决策和推动的,由此可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获得建立体系所需要的资源。

(2)成立工作组。由最高管理者或者授权管理者代表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组长最好由管理者代表担任。

(3)人员培训。人员培训的目的是使组织内的有关人员了解建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了解标准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4)初始状态评审。初始状态评审是对组织过去和现在的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的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分析,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风险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评审结果作为确定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制定管理方案、编制体系文件和建立体系的基础。

(5)制定方针、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方针是组织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准则,是体系建立的前提。目标和指标是方针的具体化,也是评价的依据。为实现目标和指标,还需要制定行动方案,即管理方案。

(6)管理体系策划与设计。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后,可对组织机构和各种运行程序进行策划和设计。

(7)体系文件编写。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3个层次。

(8)文件的审批和发布。文件编写完成后进行审查,经审查、修改、汇总后进行审批,然后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