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任务三 农村饮水水源卫生防控

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对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了划分,建立了一大批水源保护区,并积极开展了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饮用水源保护的法规和条例。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针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标准;虽有的地方在城市饮用水源保护法律法规中也涉及部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相关内容,但对因农村饮用水源变化引起保护区范围变化的科学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对饮用水源如何保护缺少相应的规划和科学研究;对水源地源头周围污染源情况掌握和管理有滞后现象,缺少水源地日常动态管理系统、污染源动态档案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污染一般是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对于农村饮用水源来说,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这其中既有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有目前技术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包括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

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地污染。针对于此,应制定和执行相应的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1.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

水源的选择应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会增加水质净化的难度。在同等条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护,卫生条件好,宜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只有当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铁等物质过高、水味苦咸或遭受工业有害废弃物严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时才应考虑地表水。

2.严把水源工程关

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并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3.加强水源卫生防护

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强化水质监测

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工作。为了防止水的污染,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质检验制度。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其中具体监测项目可针对不同水源,按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及水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5.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应总结国内外的饮用水源地管理经验,颁布不同类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和管理办法、水源地监测信息管理和发布规定,分层次建立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法制监管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地方农村饮用水源地法规体系,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村饮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供法律保障。

6.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社会和经济发展与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密切,良好的环境和水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和经济发展又能为环境和水源保护提供条件。所以在制定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最好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与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首先需完善本地区的水域功能区划分,并在同一流域内或相邻地区间予以协调,其次进行水污染防治规划,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7.研究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安全的生物防控工程技术体系,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大力开展生态恢复工程,水库上游流域内封山造林,保护植被;无法退耕还林的农田应实行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少用或禁用化肥农药;治理水库上游砂金矿,退耕还林,实现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耕地全部退耕还林。针对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的威胁,结合当地水文气象和地形特点,调查农村饮用水源和植被分布格局及污染源空间分布,建立生态防控技术体系模拟分析系统,研究农村饮用水源生态防控机理,确定农村饮用水源地点源和面源污染的生物防控措施,设计农村水源地的生态屏障。同时进行生态防控措施的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建立农村水源地污染生物防控示范点,取得实践经验,为全国农村水源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以流域为单元并考虑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如何利用植被缓冲带等生态防控措施来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安全是保障饮水安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8.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地应急保障体系

在坚持常规水源和储备水源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水源地战略储备体系和特枯或连续干旱年以及水质受到污染情况下的应急供水体系。各地要针对每个集中式供水的农村饮用水源地,就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在属地管理为主、各级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的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事故负总责的前提下,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加强合作的原则,规范和强化本地区应对农村应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和完善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协调一致的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系。

9.构建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

分类分级建立监测水源地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控系统和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包括常规监测、移动监测、动态预警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

针对不同类型农村饮用水源地,结合当地水源地的水质特点建立适宜的饮用水源地监测技术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不同地区常规水质监测指标体系,提出不同地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监测技术规程;筛选自动化程度高、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的水质监测方法和设备,并实现自动控制和预警。

10.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报告,维护公众知情权势在必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饮用水水源管理意义重大。通过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公报,为政府管理好当地水源地,防治水污染、预防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切实进行水源地保护及污染治理提供可靠依据;通过监测信息的发布,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水源地水量水质的知情权,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因素,促进农村饮用水源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

11.制定农村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技术规程

水源水质的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感官性状、化学、毒理学、微生物学等四大类指标,对于这些指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都规定了具体监测方法,而且根据监测条件与设备的不同,每种监测指标通常会对应一种以上的监测方法。目前,虽然中国饮用水源地相关水质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指标很多,水质监测方法也比较完善,但是农村地区监测水平与经济能力有限,不可能每次都监测所有指标。而且,不同地区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特点不同,水质监测的硬件设施也不同,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建立实用性强、经济、高效的水质监测技术规程,开发和筛选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源地监测的技术与设备仍是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建立科技进步创新体系

加强与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有关的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农村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治理,加强劣质水、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加强安全高效消毒技术研究;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工作;加强制水工艺的改造和研究;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纳污能力及污染总量分配技术与管理体系研究,依靠科技手段防控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3.建立宣传教育体系,鼓励公众参与

保障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参与。要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的宣传和引导,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农村水资源保护工作宣传力度,以提高农民对加快农村水源地建设的认同程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水源地建设规划的实施,使规划实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形成农民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局面。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运行,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充分反映农民意愿,建立农村水源地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农民对加快水源地保护的认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