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1.1.1 技术与经济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1.1.1 技术与经济的概念
1.技术的概念
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把技术看作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技艺或能力。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狄德罗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些定义的要点是:①技术是“有目的的”;②技术实现是通过广泛“社会协作”完成的;③技术存在两种表现形式,即“工具”或硬件,“规则”或软件;④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技术的简单维度界定,已经被更复杂、涵盖各种不同要素的理解所代替,今天技术更多地被定义为硬件、软件、组件(organization-ware)、才件(human-ware)以及其他无形资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狭义的技术一般是指劳动工具的总称或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技能。广义的技术是指把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物质手段等要素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个能够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是在解决特定问题中体现的有机整体。由此,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它包括实验技术、生产技术、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具体表现为硬技术与软技术的统一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体系。
硬技术即物质形态的技术,或称物化的科学技术,主要指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泛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基础与核心是劳动工具。
软技术指知识形态的技术,体现为工艺规程、制造方法与技术、生产程序、资料与信息、经验、技巧、生产组织和管理能力等。没有先进的软技术,硬技术便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软、硬技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地配合发展,才可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经济发展。
2.经济的概念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中国古代,经济作“经世济民”理解,其含义是治理国家。由于其使用的角度不同,现代社会对经济作不同的理解。其一,用作“国民经济”时,是指社会再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或作国民经济的组成理解,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其二,用作“经济基础”时,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其三,用作“经济不经济”时,是指节约或节省,含效益之意。依其活动范畴与运行机制,经济又可划分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准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三个层次。
1.1.1.2 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1.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技术与科学是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技术既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的手段,又是改造自然的产物,在本质上反映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它与科学不属于同一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客观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客观世界。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的行为,技术是综合应用知识与需要的活动。
2.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点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得到高度重视,科技因素在现代经济增长中已经比劳动、资本两大传统要素更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生产力的水平、规模和结构,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力的素质、改革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可能性。西方国家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力以及德国、日本从废墟中重新崛起的动力源,都是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腾飞,也得益于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毫无疑问,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学家丹尼森、肯法里克等认为科技进步的内容取决于知识进展、要素质量、结构转变、规模经济和其他不规则因素等五个因素。很多经济学家深入研究后一致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达到66%。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世界各大型企业设备的自动化、精密化、高效化与大型化。生产规模扩大,加强了企业内部协作和生产专业化,进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形成了多极化的格局,一些经济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展,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程度越明显。20世纪初,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0%,而目前已达60%~80%。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使世界走向了多极化,新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世界经济格局变更的周期在加快,以前经济落后的国家,有更多的经济起飞的机遇,事实证明:通过科学技术的革新,一两个相对处于劣势的国家短期内“跃进式”高速发展经济并超过某些先进国家是完全可能的。
3.技术与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
(1)不同的经济概念与技术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技术和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由于对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亦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1)将“经济”理解为“国民经济”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将“经济”理解为“经济基础”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专门的论述。
3)将“经济”理解为“节省、节约”时,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表现为科技活动与经济可行性的关系。
科学技术活动的直接任务是产生知识或科技成果,其首要特征是探索性与创新性。新现象的发现,新规律的揭示,新概念的建立,新事物的发明,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及其商品化,不断提高着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工具与手段。但是科技活动既是科技成果的发明创造过程,又是生产要素组合的投入产出过程,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保证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其所需要的投入随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进程不断增大。据统计分析,科学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到产品研制和发展这三个阶段的投资比值为1∶10∶100。高新技术的研究更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一方面,当国家经济落后、企业资金不足时,就缺乏财力支撑科技发展,企业也缺乏对科技的需求拉力。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保证供给,其首要特征是讲求经济效益,投入的可行性和产出的效益性是筹划经济活动首要考虑的问题。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实行注重效益、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企业来说,其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以此获得利润。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采纳新技术时,客观上必然要求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具备投资能力是企业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条件,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的动因和目的。
(2)相互制约和矛盾。由于科技与经济的不同特性,使它们在一定的背景下,又具有相互制约和矛盾的一面。具体表现在:
1)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与经济可行性的矛盾。缺乏足够的资金,就不能进行重大领域的科学研究或引进消化他人的先进技术。直观理解这是经济对技术的制约,从后果分析,将使技术与经济陷入双重落后的困境。
2)技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矛盾。技术的先进性反映其水平和创新程度,这是科研部门所追求的;技术的适用性则表示技术适应生产与市场需要的程度,这是企业所要求的。先进的技术不一定适用,适用的技术不一定最先进。人们固然希望技术越先进越好,但它只有在对使用者适用、被使用者掌握、具有增值价值的使用价值时,才会受到青睐,否则不可能发挥其先进性的作用,并将在闲置中随科技进步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贬值。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成为商品,如果技术研究与开发脱离了市场需求,不可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
3)技术效益的滞后性及潜在性与应用者渴望现实盈利的矛盾。技术成果的应用会带来超额利润,但其应用有一个吸收、消化、创新的过程,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地带来效益;而投资者期望尽快得到资金回报,可能另辟蹊径将资金另作他用,从而使技术得不到应用。投资者当然也可能由于舍弃先进技术的应用而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
4)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效益与风险的矛盾。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研究开发应用一旦成功,就会因掌握了技术与市场的领先优势而赢得超额利润。但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也充满风险,包括技术选择失策、开发失败、时机滞后、技术供求关系变化、竞争失利、技术应用达不到预期效益等。有时人们因畏于风险而放弃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创新发展的机遇。
5)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成本与新增效益的矛盾。技术越先进,往往支付的代价越高昂,从而出现支付成本与预期效益的矛盾,先进技术开发应用的成本一定要低于预期效益,否则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推广应用。
从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可以看出,技术与经济实际上是矛盾的关系,技术与经济之间,既互相促进、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其关系处于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之中。技术与经济的这种矛盾关系,正是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