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赣江是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第七大支流,先秦时期称扬汉(杨汉)、汉代称湖汉,古代赣亦称“灨”。赣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赣闽边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省,从河源至赣州为上游,称贡水;在赣州市城西纳章水后始称赣江。自河源至吴城全长766km,外洲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80948km2,自然落差937m,多年平均流量为2130m3/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600MW。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有172项节水供水措施的重大水利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综合效益的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位于赣江中游峡江县老县城巴邱镇上游约6km处,处赣江中游河段,20世纪80年代批复的《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中将该工程列为近期开发项目。由于建设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淹没耕地人口多,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西院”)为实现工程任务目标,前期论证长达30余年。进入21世纪后,江西院全面主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工作,经过长期艰苦的规划设计和广泛深入研究论证,直到2008年基本确定工程采取“小水下闸蓄水兴利调节径流,中水分级降低水位运行减少库区淹没,大水控制泄量为下游防洪,特大洪水开闸敞泄洪水以保闸坝运行安全”的水库动态调度运行方式,结合工程开挖弃渣堆放抬田约2.4万亩以保护耕地资源、并总结编制《水利枢纽库区抬田工程技术规范》(DB36/T 853—2015),采用超大直径贯流式机组集成设计及稳定运行控制技术,采用全二次冷却系统对电站发电机机组和机组轴承进行冷却,设计鱼道让鱼类顺利洄游,结合文物保护进行库区防护工程设计等。江西院与国内许多一流科研院所的专家一道解决了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并付诸实践。
2009年9月工程奠基建设,2013年7月工程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15年7月工程基本建成完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是江西水利界大事,2017年12月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技术鉴定并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技术鉴定专家组强调:“特别是对灯泡贯流机组、抬田、鱼道、外观打造和船闸基础处理等技术亮点,要好好提炼,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竣工验收委员会认为: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按设计和批复要求完成,实现了进度提前、质量优良、投资可控、安全生产无事故、移民与工程建设同步的建设目标,同意峡江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指出,工程开工以来,建设者们始终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目标,周密组织,精心施工,科学管理,打造出很多工程技术亮点,为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峡江方案”和“峡江经验”。
截至2017年年底,峡江水利枢纽分别于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对12次中等洪水进行了拦蓄,较好地发挥了水库蓄、滞洪水的作用;累计发电量超过30亿kW·h;发挥了通航效益;鱼道运行效果好,鱼道运行期间日均过坝数千尾鱼。工程试运行以来,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显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历经30余年,江西院几代工程技术人员栉风沐雨、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绘就宏伟蓝图,“天开玉峡新,人和枢纽惊。”借改革开放东风,江西院践行治水新理念,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消化、吸收与创新,进一步发展水库动态调度技术,总结提出了库区大规模抬田设计参数及超大直径贯流式机组集成设计及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等,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可供国内同类工程建设借鉴。
为总结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技术创新和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水利水电工程知识宝库,江西院组织项目组技术人员编写了“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系列专著”,包括《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设计与实践》《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峡江水利枢纽工程经验总结与体会》。该系列专著既包括现代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案论证内容,也包含新时代治水思路下工程设计应采用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系列专著各书自成体系,资料数据丰富翔实,充分展现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效果,具有较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是为序。
江西省水利厅党委书记、厅长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