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滑坡边界条件及物质组成
2.4.1 滑坡边界及其形成的岩体结构面特征
(1)东侧边界。
滑坡东侧边界地形上为一个走向310°左右、倾角50°左右的陡壁,多为碎石土覆盖。经地质调查及探槽揭露,顺陡壁存在一条裂隙性断层,即f14:断层产状308°~317°/SW∠65°~80°,断层面平直微波状,见顺断层走向的擦痕及阶步,破碎带宽0.3m呈碎块状及透镜体(图2.21)。
东侧边界主要表现为滑坡体顺裂隙性断层f14的剪切运动。
图2.21 滑坡东侧边界
(2)西侧边界。
滑坡西侧边界是走向330°左右的岩壁、沟槽及堆积垄,很明显,岩壁面即是长大裂面,是为f06-07:断层产状320°/SW∠65°~75°,面波状粗糙,裂面附近见约10cm的岩屑与碎块,呈片理化现象(图2.22)。
西侧边界主要表现为滑坡体顺裂隙性断层f06-07的拉裂运动。
图2.22 滑坡西侧边界
(3)后缘滑壁。
滑坡发生后,在滑坡后缘形成一个宽200~400m、长约200m、平面上大致呈三角形展布、控制高程280~400m的平直光滑壁面(见图2.23),为岩层层面,产状总体为140°∠30°,为层间剪切错动泥化带,厚0.3m左右,物质组成主要为碳质页岩夹方解石脉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多处见3~10cm的泥化黏土透镜体,壁面上见两组方向(195°及135°)的擦痕。其中195°方向擦痕为历次层间错动擦痕,135°方向擦痕为本次滑坡滑动擦痕。
后缘滑壁上滑体表现为顺层面倾向(135°~140°)的下滑运动。
图2.23 后缘滑壁
(4)滑带。
勘察表明,滑坡滑带从物质组成和地质背景来划分可分为两大部分:中上部顺层滑带,即为顺层层间剪切错动泥化带;前缘为切层滑带,即切层的近水平缓倾角不连续结构面(缓倾角裂隙性断层或破碎带,含岩桥);从滑面形态自后缘至前缘可分为两段:①平直顺层滑带(25°~29°);②近水平切层滑带。滑坡滑带组成分布见图2.24和图2.25。
图2.24 滑带各组成部分平面分布示意图
图2.25 滑带各组成部分剖面分布示意图
滑坡剪出口位置:滑坡剪出口位置及高程见表2.9。滑坡西部剪出口位于原青干河边的陡崖上、距河漫滩约10m高度,约111m高程;滑坡东部剪出口位于原青干河漫滩附近,约100m高程。
表2.9 滑坡剪出口位置及高程表
2.4.2 滑坡物质组成
(1)滑带物质组成及宏观地质特征。
1) 顺层滑带。
a.顺层滑带原型——层间剪切错动泥化带。顺层滑带未滑动前的原型为层间剪切错动泥化带,在坡体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其主要物质组成和厚度相对较均一,但其软化泥化程度不太均一,甚至差别较大。
顺层滑带在后缘滑壁见为厚30cm左右,物质组成主要为碳质页岩夹方解石脉及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多处见3~10cm的泥化黏土透镜体。
影响区1号平洞见为厚20~50cm 的层间错动带,厚度分布见图2.26。主错动面处为碎斑岩局部糜棱岩化,原岩成分为炭质页岩夹灰岩条带或团块,碎裂岩分布于主错动面上部,岩层挤压成片状,泥质钙质胶结,风化明显,受滑动牵引,普见纵向擦痕及阶步。主错动面下部为碎斑岩,厚3~7cm,顶部为一层连续延伸的方解石脉,厚1~3cm,下部为一层厚3~7cm的灰岩条带,上部方解石脉上可见斜向擦痕,指示运动方向为左旋正错。此主错动面在平洞左壁为灰黑色,饱和断层泥,呈软塑状。在平洞右壁为黄褐色粉质黏土夹黑色条带或透镜状、团块状、稍湿,呈可塑状。
b.滑动后顺层滑带特征。1号竖井内顺层滑带滑动后特征描述:厚30cm,黑褐色碎石角砾土。上部湿、可塑状;下部1cm,饱和,软塑状;碎石角砾直径1~8cm,具磨光,可见擦痕,呈次圆状—次棱状,碎石角砾成分为黑色炭质页岩、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强—弱风化,中部可见断续的方解石脉,厚1~2cm,表面见横向及纵向两组擦痕,碎石角砾土中土石比7:3,土为粉质黏土,底部1cm为黏土,灰黑色不连续。
图2.26 1号平洞层间错动带厚度分布图
2)前缘切层滑带。综合分析认为,前沿250~300m长的切层滑带可能是由一组近水平裂隙性断层形成,该带包括缓倾角近水平裂隙性断层及间断其间的较完整岩体或称岩桥两部分。调查研究表明,近水平裂隙性断层带的连通率为50%~60%。
未滑动前缓倾角近水平裂隙性断层性状:典型性状可见于影响区2号平洞内,紫红色粉质黏土夹碎石角砾,很湿、软塑状,面光滑,具140°方向的擦痕。碎石角砾直径3cm左右,成分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强风化,含量20%~30%。图2.27为2号平洞顶板揭露的近水平缓倾角裂隙型断层f17,可见长7.5m,紫红色黏土夹碎块石,面波—微波状,见顺扭擦痕,显逆冲压覆性。
图2.27 2号平洞内顶板近水平缓倾角裂隙型断层f17
滑坡启动后,缓倾角近水平裂隙性断层间的岩桥被剪断,断层带完全贯通,经碾磨成为黄绿色碎石土,湿,结构稍密,碎石直径一般3~5cm,次磨圆,表面具磨光,成分为弱风化状泥质粉砂岩,土为黄绿色黏性土,湿,可塑—软塑状,土石比4:6。
(2)滑体。
滑坡体主要由块裂岩体组成,在滑坡地表局部见有松散崩坡积物。
1)块裂岩体:滑坡主要组成部分,岩性为中厚层粉沙质泥岩、泥质粉沙岩夹厚层长石石英砂岩,岩体一般为块状—次块状结构,局部沿裂隙断开形成裂缝、岩体较为破碎、为碎裂结构。块裂岩一般为强—弱风化状态。滑坡块裂岩体厚一般20~30m,最厚约50m。
在滑坡中后部,由于是平移滑动,块裂岩体产状与原岩产状变化不大,在滑坡前缘及坡脚区,受滑体弧形转动影响,块裂岩体产状趋于平缓乃至反倾,在青干河南岸滑坡堆积区出现岩层中等倾角反倾现象,岩层产状为337°~353°∠41°~47°。
2)松散堆积块体:在滑坡后缘滑壁见有滑坡散落残留堆积块体,块度一般1m×2m~1.5m×2.5m,少数孤立块体块度达3m×5m;滑坡西侧的堆积垄由松散堆积块体组成,块度一般1m×2m;由于滑坡内部块体间的撞击运动及惯性作用,在滑坡中后部平直滑动块体与中前部弧形转动块体接合部位,局部存在散落块体堆积层,块度一般1m左右,成为滑坡解体分块的标志。
3)崩坡积物:碎石土、粉质黏土夹块石,厚一般3~8m。分布于滑坡中前部滑体表部。
(3) 滑床。
滑床为微风化新鲜的中厚层粉沙质泥岩、泥质粉沙岩夹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仅沿部分裂隙有轻微蚀变,岩芯以柱状为主,岩体较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