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及道路发展概况
一、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是货物的交流和人员的来往。交通运输是劳动者使用运输工具,有目的地实现人与物空间位移的生产过程。
交通运输业是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交通运输设施是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部门联系起来,它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道路、水运、航空以及管道等运输方式组成。这些运输方式由于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各具特点,承担各自的运输任务,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综合的运输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连续性较强、成本较低。特别是高速铁路(轮轨、磁悬浮)的出现,使铁路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铁路运输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由于铁路运输需转运,装卸费用较高。因此,铁路运输宜于承担中长距离客运、货运和大宗货物运输。
水路运输通过能力高、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但受自然因素制约大、连续性较差、速度慢。其运输方式包括内河运输及海洋(近海、远洋)运输。
航空运输适于快速运送旅客、紧急物资及邮件,速度快,但成本高,通用性差。
管道运输是用于液态、气态及散装粉状材料运输的专用方式,具有连续性强、运输成本低、损耗少、安全性好的特点。
道路运输适用于旅客及货物各种运距的批量运输。
(二)道路运输的特点
道路运输是以道路设施为基础,利用汽车等陆路交通运输工具,做跨地区或跨国的移动,以完成人员和货物位移的运输方式。道路运输既是独立的运输体系,又承担着其他运输方式的客货集散与联系。与其他运输方式比较,道路运输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机动灵活,覆盖面广。由于道路运输网一般比铁路网、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
倍,分布面也广,因此道路运输车辆可以“无处不到、无时不有”。道路运输在时间方面的机动性也比较大,车辆可随时调度、装运,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较短。尤其是道路运输对客、货运量的多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汽车的载重吨位有小有大,既可以单个车辆独立运输,也可以由若干车辆组成车队同时运输,这一点对抢险、救灾工作和军事运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由于汽车体积较小,中途一般也不需要换装,除了可沿分布较广的路网运行外,还可离开路网深入到工厂企业、农村田间、城市居民住宅等地,即可以把旅客和货物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3)中、短途运输速度较快。在中、短途运输中,由于道路运输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中途不需要倒运、转乘就可以直接将客货运达目的地。因此,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其客、货在途时间较短,运送速度较快。
(4)原始投资少,操作较容易。与铁路、水运、航运方式相比,道路运输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同时,汽车驾驶技术比较容易掌握,对驾驶员的各方面素质要求相对也比较低。因此投资较少,资金周转快,社会效益显著。
(5)运量较小,运行持续性较差,运输成本较高。与铁路、水运比较,道路运输所消耗的燃料价格较高,服务人员较多,单位运距小,运行持续性较差,在长距离运输中,其运输成本偏高。
(6)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由于道路运输的机动性强、普遍性高等原因,交通事故频发,其运输安全性较低。同时,汽车所排出的尾气和引起的噪声也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运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道路运输的不足也在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现代高速公路的出现,使道路运输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以强大的通行能力、快捷的运行速度、灵活的运行形式,成为现代运输体系中最活跃的一种运输方式,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国家综合运输系统中,道路运输承担的运输任务占综合运输系统总运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道路运输的支撑,道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道路发展概况
(一)道路发展史
道路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相传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发明了圆形车轮,并
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出现了可行驶牛、马车的行道。到唐尧时期,“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里”,可见当时的道路已颇具规模。周朝时道路更加发达,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的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修驰道,颁布“车同轨”法令,使得道路建设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
1886年,第一辆汽车在德国问世,开始了汽车运输的新纪元。20世纪初汽车开始输入我国,通行汽车的道路也发展起来。从1906年在广西友谊关修建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已有8.07万km,但缺桥少渡,路况极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国防,国家对道路建设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至1978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88万km。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交通部于1981年公布实施了《国家干线公路网试行方案》,1982年又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同时组织力量论证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修建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的口号逐步成为多数人的共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央明确把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和急迫性任务,公路交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八五”开始,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发展速度快、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新时期。截至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km,极大促进和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轿车大量走进家庭,城市道路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998年1月我国正式颁发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这是我国交通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对我国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以及发展公路的基本原则、重要方针做了明确规定。
高速公路建设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1988年10月,沪嘉(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这条高速公路全长18.5km,双向4车道,设计行车时速为120km,中央分隔带宽3m,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3座,设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系统。
1990年9月,沈大(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沈大高速公路全长375km,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5个城市,是当时公路建设项目中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工程,开创了我国建设长距离高速公路的先河,为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1993年,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际公开招标建成的高速公路,也是第一次引入“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条款实施工程监理的高速公路。
到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km。2000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万km,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km,跃居世界第二。近1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拥有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4万km。
(二)道路发展规划
我国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仍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对道路运输的要求。道路标准低、基础设施薄弱、路网密度低、通达能力差、抗灾能力弱、服务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等,仍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快公路网新线建设,对原有道路进行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标准和通行能力,仍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
1.高速公路发展规划
在经济社会和交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2004年12月,《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标志着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为“7918网”,总规模约8.5万km。其中,主线6.8万km,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约1.7万km。
规划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将连接所有现状人口在20万人以上的319个城市,包括所有的省会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届时,我国汽车的经济运距将大幅提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上高速的时间可缩短为半小时、1小时、2小时。总体上实现“东网、中联、西通”的目标,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
2.“十二五”公路建设发展目标
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能力;运输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必须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需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必须强化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十二五”时期,公路交通要坚持建、养、运、管并重,完善国家公路网规划,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加大国道改造力度,加强公路科学养护,优化营运车辆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规范运输市场管理,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预计到“十二五”末,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km,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km,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km,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km。同时,公路交通安全应急水平应明显提高。基本形成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要求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网结构明显趋于合理,区域公路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之间路网衔接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