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6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形态理论

1.6.1 城市美的产生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不同于天然造化的人类生存空间,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以建筑物为主要围合手段,形成一个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域,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心。

城市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结合体,包含错综复杂的要素和方面,比如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经济功能、社会组织功能、文化与精神的象征性等。

城市由人、机械、建筑及自然环境4个部分组成。首先,从人的角度考虑,城市是具有异质性(包括各种职业)、密集性及永久性的聚居地区。居住在其中的人,数量众多,人口构成复杂,关系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语言、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城市人创造了城市,城市人是城市的主体。其次,从机械、建筑及自然环境的角度考虑,城市有发达的物质基础,它有经人们长期经营建设而形成的建筑设施和机械,如工厂、生产机器、民居、商贸建筑、宫殿、寺庙、府第、园林、街道、广场、体育馆场等,还有河流、山川等自然环境。它们是城市的物质现实,是城市人的精神结晶或留下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痕迹,反过来,这些物质现实可以反映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思想等抽象的上层建筑,如社会结构、组织制度、价值观念等。

城市物质基础中的机械包括人劳动的工具和产品,建筑、自然环境是人的栖身之所,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机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意义不仅于此,它们既可以有实用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因为城市机械、建筑和自然环境具有丰富的审美含义,可以反映人类的观念、意识、情趣、审美倾向、审美原则,从而使人以精神的方式或在精神的时空中获得生命新体验和充分满足,产生一种最终肯定生命价值的情感波动。这样,城市美感就产生了,城市建筑、城市机械、城市自然环境也就变成了人的审美对象。

那么,城市美感究竟通过哪些对象或形式实现的呢?

首先,就人类而言,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高度发达的文化结晶。城市发展水平往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人群的文化发展水平。所以,城市无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类的辉煌战绩,城市往往给个人带来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的情感体验,社会人群则往往对城市有非常自豪的情感体验。例如,意大利著名未来主义画家波菊尼(Umberto Boccioni)的名作《城市在上升》就表达了人对城市的热烈礼赞。城市在上升,人类文明在上升,一切都在无止境地发展。用钢铁、水泥、玻璃、有机物等现代材料构筑的城市代表了现代人关于城市的梦想,高大的脚手架林立,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使人置身于强烈的动势之中。城市人在歌颂现代,歌颂未来,歌颂速度、机械、运动、热量,这种热烈的、对现代城市文化歌颂的情绪,以未来主义审美艺术的形式张扬出来,这就是城市美感实现的途径之一。

其次,就机械而言,情况就较为复杂。这要分为两个层次:在城市里,一方面,机械使人的身体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机械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取代了人的体力劳动,电脑甚至部分取代了人的脑力劳动,这无疑使人类获得了极大的闲适和愉悦。人们从功利的追求转向了对艺术审美现象的欣赏,这是城市美感实现的途径之一。然而,另一方面,先进、强大的机械固然解放了人类,却使人类日益依赖于机械。

最后,就城市建筑和城市自然环境而言,从中也可以反映出人对城市的体验,这些体验中就有城市美感、城市建筑构成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它本身其实也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城市居民心灵的物化结果。中国古语云:安居乐业。而单个的建筑是人在城市中安居乐业的根本。城市其实也是一个放大的建筑物,车站、机场是其出入口,广场是其客厅,街道是其走廊。相对于城市中的社会群落而言,城市是他们生存的家园。因此,城市建筑也会像镜子一样地反映出城市社会群落的精神风貌。世界上有非常多的优秀的城市,中国的皇城北京、六朝古都南京、繁华之都上海、东方明珠香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城市,如巴黎、伦敦、华盛顿、柏林、巴西利亚、纽约、罗马、雅典等,成为人类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珍珠,成为人类身体和精神休养生息的场所。

在众多的城市建筑之中,城市住宅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城市住宅直接容纳了城市社会的主体,城市住宅的建设直接就是城市居民家园的建设,城市居民的生、老、病、死都发生在住宅之中,人对其所居住的城市就会有一种眷恋之情。所以,城市居民对城市建筑主要是一种归宿性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城市美感实现的途径之一。

城市自然环境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成分,它们装点、美化着城市,使整个城市优雅、整洁、开阔、和谐。例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江南水乡,毗邻江、海、湖,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城市环境,使生活、工作在宁波的居民及外来游客享受到很高的环境舒适度,感到心情舒畅。人类来自大自然,生活在大自然,和大自然有着不解之缘,城市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城市美感油然而生。

城市是人生命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城市又满足了人生活的需要。生存于城市之中的人与城市游客不一样,城市居民生活或生长于城市之中,对其所居住的城市有家园之感,不只有一些印象、认识,还有种种深刻、复杂的生命体验,其中当然有审美体验,这些生命体验就形成城市人的种种情感。城市游客审美的本质在于人类对于新的生命空间和新的生存方式的渴望与寻找,城市游客不只对城市的外在形态作一些观察、阅读,在表面浮光掠影式的观照中,其实暗含着生命求新的冲动,产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也会反映到城市游客的大脑中去。

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就是大脑皮质从抑制到兴奋的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审美经验的激发流动、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聚精会神的体验时所感受到的无穷意味的心灵战栗。因为这些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相联系的,所以,分析这种城市审美体验一定要对人的生命体验进行研究,这样才可以发掘城市审美体验的深刻内涵。

1.6.2 城市空间美

城市空间是实体与空间构成的时空的连续体。空间是现实世界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体验。当城市空间中的不同特性使人产生审美体验时,从审美主体讲,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人的生命需要;而从客体讲,是因为城市空间存在一些使人产生审美体验的美的特质,这种特质我们可以称之为城市空间美。

城市空间主要是由城市建筑构成,这里的城市建筑指的是广义上的建筑,是城市人建造的居住环境,包括住宅、道路、公园、体育场馆、艺术文化设施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建筑,有严格的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关系密切,可以说,城市空间是城市建筑空间的组合,城市空间美可以说是建立在建筑美之上的。

城市空间包括两个部分:实空间和虚空间。

实空间是建筑物等城市实体,虚空间是建筑物等城市实体之间的外部空间,它们是露天的、连续的、可流动的空间,是人们交往交际的主要场所。城市空间与城市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城市空间提供了生存空间,满足了城市人的生命需要;同时,城市虚空间提供了交往空间,满足了城市人的社会生命需要,而且城市虚、实空间又都存在可以成为城市人精神象征的符号或标志,满足城市人的精神生命需要。

良好的城市空间涉及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围合与开放、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等。城市建筑群落、城市广场、街道、公园、自然环境等构成城市空间的主体,而使审美主体产生城市美感的因素,是通过审美主体的视、听、嗅、味、触觉多通道获得的,主要是对城市的空间形式进行审美。这些形式中能产生城市美的因素有形状、比例、尺度、平衡、对称、韵律、统一、变化、对比、色彩、质感等,这些城市的各个部分给人留下一定的印象,经过审美主体的加工、改造以后,会形成一定的城市形象。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感受、体会、思维可以获得对城市的领会理解,也就会获得对城市意蕴的把握。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审美主体获得城市美感。相对城市这一巨型文本而言,这些美的因素就是其中的符号。

具体而言,城市空间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5个部分。

1.6.2.1 道路

道路是城市不同空间之间的交通连接体,常规道路有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和铁路线等,它们是城市意象形成的主导因素。人们在道路上移动时观察城市,获得城市意象。城市空间的其他部分是围绕道路展开布局的。

道路是城市的结构框架,也是城市区域的自然划分线。城市建筑围绕道路而建设,城市最繁华、最美丽的部分在道路两旁,它们形成了城市里的街道。经常穿行的道路对城市形象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的交通线规定了城市形象生成的空间和时间序列,而且,它本身也可以形成城市形象。

波士顿的波伊斯顿大街、特里蒙特大街,泽西城的赫德森林荫道,洛杉矶的快速路系统都成为城市的代表性形象,中国上海的南京路、武汉的汉正街、珠海的情人路也是如此。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对城市美的形成极为重要。因此,道路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形象特征,城市形象要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才能具有典型性,进入人们的记忆。概而言之,道路的宽窄、线条特征,街道的立面特征(也就是街道两侧建筑的特征)构成了城市道路的典型性。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道路越宽越好,宽阔的道路会产生开阔感。剑桥街、联邦大道、大西洋街都是因其宽阔而令其所在城市著名的大街;但街面窄的街道如果设计得当也可以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珠海的情人路就因其小巧玲珑并具有温馨的人文气息而闻名。

现代都市中的道路内,机动车道和步行道往往建在一起,中间是车行道,两边是人行道。道路两边修建的大量商业建筑是城市商品交换的场所。道路本身在形式上也具有艺术特征,蕴涵美的因素,容易使人产生美感。

因为道路呈现线条性,而线条具有审美特性,可以直接与人的审美情感联系起来。比如说,直线表示力量、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运动感;折线表现转折、突然、断续;垂直线给人以稳定感,表示严肃与庄重;水平线表示安静;斜线表示兴奋、迅速、骚乱,不稳定等。各种造型与线条有规律地组合,不同程度地使人精神生命活跃,产生不同的美感。北京城市的道路多直线,东西、南北纵横相交,方向感非常强,紫禁城坐北朝南,格局严谨,线条清楚,体现皇家的井然秩序和王者的威严,易让人产生崇高的美感。

街道两旁的建筑对道路空间美的形成极其重要,两侧建筑的实空间构成适宜,且与虚空间合理搭配,就搭建了城市人活动的公共空间,是适宜城市人购物、交往、观光的理想场所。

街道两侧如有建筑杰作,对提高道路的空间美是有极大作用的。澳大利亚的珀斯在20世纪70年代修建了干草步行街,街宽16m,两侧建筑多为2~3层,建筑尺度适宜,没有大体量的建筑。街道中座椅、花台都成组布置,采用黄绿相间的色彩为基本色调。白色灯柱及灯具也成组布置,成为街道的重要装饰。利用灯柱悬挂各种旗帜或标志,随节日而变换,给街景不断变换新的场景。干草步行街与数条传统的及新的室内、室外步行街相连,构成以干草街为主干的枝状空间体系。室内与室外街相连贯,融为一体。枝状街道在干草街出入口成为干草街空间的人流汇聚点和视觉焦点,使连续实体的街道界面中出现若干风格不同的虚的背景变换。该步行街依次排列指示牌、灯杆、电话亭、林荫树、带顶座椅、饮水台等。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秩序,还具有一种韵律之美。街道两旁的商店没有占满全部的空间,有的建筑适当地后撤,使实空间错落有致。从平面图看,实空间与虚空间配合有致,适合人的居住,易使人产生开阔体验。

1.6.2.2 边界

边界是线性要素,它是城市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的线性中断,比如说海岸线、铁路线、用地的边界和围墙等。它可以是道路,也可以是栅栏、围墙,边界主要是就其区分区域意义上说的。它是除了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可以把两个部分清楚地区别开来。边界既可以说是隔离的屏障,也可以说是衔接的缝合线。在城市形象的形成中,边界具有一定的结构作用,边界把城市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

波士顿的贝肯山沿中央公园一侧的可见边界,是两个主要区域的清晰的接缝,而贝肯山下的查尔斯街既分又合,使山上与山下的联系变得模糊。城市中的河流充当了自然的边界,河流的两边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边界在艺术形式上也可以形成线条,也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上海外滩的海岸线轮廓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显得灵活多变,极具美感。位于密执安湖边的芝加哥,它的湖滨线显得宏伟壮观,高楼大厦林立,公园绵延于整个湖滨地带,从高楼上眺望,既可以看到芝加哥的市区,又可以看到浩瀚的密执安湖,视野非常开阔。

1.6.2.3 区域

区域是城市中的分区,可以是行政区,也可以是民俗区,它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区域是城市空间构成的一种组团形式。城市建筑主要位于区域之中,住宅、工厂、体育场馆、艺术文化场所等都位于区域之中。城市空间是建立在城市建筑的基础之上的,城市建筑分布在城市各区域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的区域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差异,使其呈现出城市美的差异。

区域是城市意象的基本元素、城市固然是庞大的建筑群落,其中的建筑关系十分复杂,但是,简而言之,城市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它可以是行政区域,也可以是民族区域,还可以是阶层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建筑特征,不同的文化环境,甚至有不同的民族性。

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其建筑主题的连续性,它可以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比如说纹理、形式、细部、标志、用途、居民、地形等。一定的区域会有相似的建筑主题,由于自然条件、布局方式的相似,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建筑会有相似的立面,相似的建筑材料、样式、装饰、色彩、轮廓线,甚至是开窗方式。

城市区域的美是多方面的,城市建筑布局的合理、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都可以形成城市空间美。

合理的城市布局使城市交通四通八达,人流、物流都畅通无阻。这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且,合理的城市布局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感。意大利帕尔马诺瓦城(Palmanova)的整体布局是星状布局,整个城市的形状是一个规则的多边形,以广场为核心,用街道把城市呈扇状均匀分开,层次异常清楚。这种布局使该市的城市空间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反映了中世纪严格的宗教秩序,可以说是当时社会观念的城市形式图解。这种秩序感就是Palmanova的城市空间美感。该市周围有大片的草地、绿树、田野,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和谐,小城小巧玲珑,像一颗珍珠一样镶嵌在意大利的平原上,富有生机。易使人产生存活感,使人的生命活跃。Palmanova中的城市空间极为开阔,蓝天白云,青草铺地,也易使人产生开阔体验。

城市是建筑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一种城市美。现代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的观点,强调的就是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区域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位于河边和位于山下的区域的自然环境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有与自然环境相对应的城市建筑。

生活于一定的城市区域中的城市人有相似的精神生命需要和社会生命需要,所以,区域中的文化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要,这体现在城市空间中,就是需要建造一定的文化场馆。城市区域的体育馆、艺术场馆是满足城市人精神生命需要和社会生命需要的场所,这有助于区域内社会关系的和谐,而这些文化设施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是城市人的精神象征物,具有独特的城市美。

1.6.2.4 节点

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重要作用的点,是人们来往行程的集中焦点,在节点位置形成印象、对观察者形成整个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比如城市中的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中的交叉或汇聚点、广场等,都是城市形象生成的节点。节点在城市中是区域的核心,是道路的连接点,也是物流和人流的集中地。

概念上,节点是城市形象的一个点,事实上,在一定区域中,节点可以是一个广场;在整个城市中,节点可以是市中心;而在整个国家中,节点可以是整个城市。由于节点位置的原因,节点附近的建筑往往能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力,所以,在市政建设中,节点位置附近的建筑必须注意虚、实空间搭配,铺建绿地,建造有标志性的建筑,使节点附近的建筑处于空气清新、噪声小的环境,并有足够的货物供给,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建设体育场馆和艺术文化设施,使市民有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满足其精神生命需要;提供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满足社会生命的需要。

1.6.2.5 标志物

城市中有一定特征,能够给观察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是城市的标志物。有的标志物具有独特的物质特征,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有的标志物有清晰的形式,与背景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标志物占据了突出的空间位置,被认为是重要的建筑,像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北京的故宫、杭州的保俶塔和雷峰塔是城市的标志,当然也是城市的标志物。

城市的标志物比城市的标志范围更广泛,只要能够给观察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建筑或建筑的一部分都可说是标志物,波士顿范纽尔大厅的炸蚝形风向标、州议会的金色弯顶,洛杉矶市政厅大楼的尖顶,虽然小,也可以说是标志物。

城市建筑成为标志物,空间的作用极其重要,有的是采用大体量空间,在城市的许多地方都能看见,这方面的标志物举不胜举。有的是在与附近建筑的空间对比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洛杉矶第七大街和弗劳尔街转角处有一幢古老的两层灰色木构建筑,退后建筑红线约10英尺,它小巧玲珑,令许多人喜爱,被称为灰姑娘。空间的退让和小巧的尺度与附近的大体量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的建筑物成为标志物是因为它在文化上的地位,北京的故宫是中国国宝级的文物建筑,因其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北京甚至是中国的标志物。

标志物在城市形象的形成中极其重要,道路规定了城市形象形成的空间和时间序列,边界划分了城市区域,区域是城市的大致范围划分,节点是城市形象核心点的设定,标志物则是城市形象的组成单元,由许多的标志物形成了城市形象。如果说一座城市是一篇文章,那么,可以说,区域是它的章节,道路是它的线索,节点是它的关键,边界是它的段落划分,标志物则是文章的细部,是文章的语句。

总的说来,城市空间是由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所组成的,城市形象建立在这5个部分之上。人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空间的各组成部分实际都是城市人所创造设定的,反过来,这些人所创造、设定的空间因素又成为人身体和精神的居所。当人的这些空间创造物不仅满足城市中人的生物生命需要,而且同时满足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需要时,我们才称之为城市美的空间因素。城市美的空间因素都存在于5个部分之中,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美的特质,它们结构作用于城市形象的形成中,就充分体现了城市空间美。

1.6.3 城市时间美

城市美不仅存在于城市空间中,还存在于城市时间中。

城市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城市历史和城市当下时间。城市历史指的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积淀的历史情感。城市是有漫长的历史的,城市当下的文化是城市人在历史中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城市历史代表了城市文化的时间深度。当人们面对城市历史产物时,会带来种种情感上的体验,当这种情感升华时,使人的精神获得愉悦,便会产生审美体验。城市建筑和城市自然景观构成了城市空间,它们可以直接地投射到审美主体的感觉上,使审美主体获得审美体验。而城市时间美感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美的情感,要在心灵中经过思索、体验才会产生美的体验。而城市当下时间指的是在现代城市中存在的时间因素,汽车飞驰的速度、城市机械的生产效率、在城市中漫步、大型运动会中运动员奔跑的脚步、建筑物的欣赏过程等活动都与城市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一种时间体验。当这种体验能够给人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时,它就成为一种审美体验,这时的审美对象就会具有一种城市时间美。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建筑、园林、街道、雕塑、广场等是城市的可以经感觉通道进行观赏的部分,是实体结构,相对而言是浅层次的结构,在直觉中产生美感。空间美感是一种比较具体的美感,不假思索地直接从感觉就可以产生,也可以说是对城市形式的直接体验。而城市时间结构则主要通过心灵的理解、感悟获得一种深度体验,它也要凭借一定的物质媒介,然而其美感不只是停留于观赏的当下时间,它要超越现实时间,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在这种时间的汇合中品尝时间的美感,进入城市时间的无限体验之中。

城市时间美是城市的虚体结构。相比较而言,时间美感较抽象,有时需要长时间的体验、感受才会产生美感。

既然城市时间可以分为城市历史和城市当下时间,因此,从时间轴上考虑,按照过去→现在的线性顺序,城市时间美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城市建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沧桑美;二是城市建筑和城市机械的当下时间美。

1.6.3.1 城市建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沧桑美

我们知道,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设只是在增加城市这部长篇大作的篇章,而审美主体面对城市建筑时,也会认识到建筑的历史和历史上人的生存境况,从而引发深沉的审美体验。这种沧桑感是回归过去的,它是对过去的缅怀,当处于一定语境、一定生存境况中的人面对这些历史建筑物时,首先发生的是属于生物生命层面的活动,各种感觉通道打开以充分接触审美的信息,更主要的是依靠一定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会导致精神生命层面活动的进行,审美主体此时就需要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精神时空,而审美主体在建立这一新的时空过程中和建成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满足了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更准确地说,审美主体此时已不是在品尝面前的历史建筑物,而是对自己建立的精神时空及其结构物进行审美的认识与体验,这样,审美主体就由当下时空这一时空链条上的环节进入整体性的时空体验之中。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准确地写出了这种审美主体对历史建筑物的审美体验。

任何一个城市,如果有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或风景名胜,它们必然会成为城市的灵魂,成为城市社会人群共同的精神图腾,使城市具有独特的时间美。

北京的故宫、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西湖、长沙的岳麓山、上海的外滩、拉萨的布达拉宫、呼和浩特的昭君墓等,它们不仅是一定地域文化、一定城市文化的结晶,而且,也反映出它的精神特质,这些建筑此时就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物。在面对这些历史文物、古建筑时,往往会令人对古时社会中人的文化生态心存缅念,寻找自身文化上的血脉,联系当下的城市风貌,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古建筑往往保存了古代的文化信息,使现代人可以进行时空还原,重现古时生活场景,重构文化绵延的链条。

到苏州旅游的人,如果读过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愿意在夜半的时候到寒山寺听一听那响过千年的钟声,这时他会获得强烈的历史美感,超越了有限的时空,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进入无限的时间美感体验之中。

城市建筑与人类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往往记载了人类文明,同时也成为人类时代精神的象征。英格兰的巨石文化遗址,由几块巨石架构成最简陋的房子,就记载了远古人的居所风貌和生存状况;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在石材加工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有一套固定的工法与技术,反映了古埃及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时严格的祭祀制度与宗教制度。所以,这些蕴涵了丰富文化信息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时间美的特质,在对之进行审美时,便会使审美主体容易产生时间美感。

1.6.3.2 城市建筑和城市机械的当下时间美

如果说历史沧桑美是城市历史发展积累所形成的美,当下城市美则是当代城市在当下时间具有的美的特质,它也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能呈现出现代体验的美(现代美),另一部分是能呈现出后现代体验的美(后现代美)。现代与后现代无疑是一个时间名词,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现代体验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特质的感受,后现代体验是对后工业社会特质的感受。由于工业社会文明与后工业社会文明集中于现代城市,所以现代体验与后现代体验都可以称为城市的当下时间感,上升到美的层面就是城市时间美感。

首先,“现代”一词本就与一种感受、与现代体验联系在一起,现代(modern)一词翻译时,有一种音译的方式,把它翻译成摩登。这一译词在中国使用后,逐渐成为一个表达内心那种代表时髦、新奇,甚至有点怪异的意思,这种感受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性体验。由于现代工业社会对物质的追求、物质崇拜的影响,人们对于新奇事物特别敏感,每一种新的事物给人的感受都是一种震撼式的强烈感受,这种源自物质的新奇美感可以说就是现代性体验(现代感)的特征。比如说电脑的问世,它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因为劳动压力的减轻而产生的舒适感,更主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的神奇魔力。给人以惊异、羡慕、喜爱交织的美感的同时,它也体现着时代进步带来的进步的时间美。

其次,“现代”是社会综合发展进步的象征,它的外在表现当然是物质的繁荣,这也会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上,作为人栖居的家园,现代工业的蓬勃兴起一定会导致城市空间的极大变化。由于生活场景的变化,文化语境的变迁,与之相应的是人们生存理念、生存状况的极大改变,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必然会需要新的城市建筑,这一方面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可以满足审美需要。

建筑当下时间美是凝固了建筑的结构、材料、色彩等要素在时间上的流变。城市是多种建筑话语形成的交往对话关系,城市中不同空间有不同的建筑,不同时间也有不同建筑。建筑占据了一定的物理空间,但建筑其实是一定时代文化氛围的凝聚物,建筑是实体的文本,材料、色彩等是它们的词句,而结构则是建筑文本形成的语法,建筑在格调、形式、风格、装饰色彩等方面都在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社会结构与文化品格,传递着大量的审美信息。

建筑当下时间美从时间上看有现代时间美与后现代时间美,它们会体现在建筑的材质、色彩、格调、形式、风格、装饰等方面的新颖与先进上。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主要是包豪斯形式,所谓包豪斯是一种强调平屋顶、大玻璃窗,追求阳台、门窗和墙面组合成一种中心化组合空间的建筑设计理念,也是一种设计流派或运动的总称。作为一项运动,它在现代工业社会、人口急增的前提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造型上的、技术上的、社会学方面的和经济学上的问题协调起来,为的是从一砖一瓦实现人道主义建筑理想。现代主义建筑喜用具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材料,如无处不在的水泥、钢铁、瓷砖、马赛克和玻璃,这些都成了现代主义建筑句法的基础词语。

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是一批铁的建筑师大显身手的黄金时代,许多钢铁结构的高层建筑先后拔地而起,体现了始于19世纪末的钢铁时代精神。可见,现代主义建筑构成的钢筋水泥森林已成为20世纪的一道景观。现代主义建筑结构上主要运用和谐、对称、中心化与稳定性等美学原则,其中散发秩序感、规整、一致;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文化大肆扩张,伸张人的主体性,弘扬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权威,将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态度在城市建筑语言中体现时,造成人与自然的二元分裂,城市人从此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远离自然。表达那种时代先进性的城市建筑是不胜枚举的。纽约已被毁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座)、悉尼歌剧院、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巴黎的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上海的东方明珠塔、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北京的国家歌剧院等无不反映了高超的现代建筑技术和现代新物质材料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高歌猛进的城市理念。高大、挺拔的建筑此时就成为现代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物,具有一种现代的美的特质,人们在欣赏这样的建筑时无疑将会有高亢、兴奋的现代性体验。

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兴建于1887—1889年,当时正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中充满了乐观情绪,对物质的迷恋、崇拜达到高潮。埃菲尔铁塔成为钢铁时代的标志,同时也记载了当时城市人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现代人在对它进行审美的时候,容易产生仰慕、崇敬的情绪体验,获得城市时间美的体验。再次,现代性体验还会体现在对城市机械的体验上。

1.6.4 城市形式美法则

城市形式美设计就是以人的视觉感知为出发点,对城市中的建构筑物和地景地貌进行组合,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以形成每个城市独特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就应该具备艺术形式美的属性,城市景观形式美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的文化水平、欣赏能力、素养等差别,都会影响审美观念的差异。虽然美感因人而异,但是城市景观主要涉及的形式美,是有客观法则的,这种法则是根据人的视觉反映有一定共同规律而概括形成的。例如,实体的尺度是大是小,排列有序无序,群体中的主与次,空间的形式,各部分的比例是否匀称,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韵律等,人们会有大体相同的感觉。因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掌握、遵循和运用这些法则是十分重要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多样与统一、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突出、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几种。

1.6.4.1 多样与统一法则

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是城市景观设计中建筑群体组合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因而,多样与统一堪称城市景观形式美的规律。至于主重关系、均衡关系、韵律关系以及比例尺度关系,都只能作为城市景观形式美的因素,是多样统一在某一方面的体现及实现的要素,均不能孤立地看待。

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也可以说成是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空间形象的统一,体现着秩序与完整,使人产生美感。城市景观既有变化,又有秩序。城市中有若干不同的单体建筑,这些单体建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把这些单体建筑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就各部分的差别看出多样性和变化;就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看出和谐与秩序。反之,如果缺乏多样性和变化,则必然流于单调;但缺乏和谐与秩序,则势必显得杂乱,而单调和杂乱是绝对不可能构成城市景观美的形式的。由此可见,城市景观要想达到有机统一以唤起人的美感,既不能没有变化,又不能没有秩序。

要达到城市景观的多样统一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统一,二是变化。

统一是城市景观内在的共性,即整体性,也是城市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在城市景观中,单体建筑如果在景观上包含有某种共同的特点,那么,这种特点就像一列数字中的公约数那样,有助于在这列数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秩序。所具有的特点愈明显、愈突出、愈奇特,各建筑物相互之间的共同性就愈强烈,于是这些建筑物所组成的城市景观的统一性就显得愈充分。如国外某公共建筑群,由几栋高层建筑组成,除1栋以外,其他9栋平面都呈弯曲的形状,由此而产生的景观具有十分明显的共同特点,有助于使整体景观获得统一和谐的效果(图1.1)。

又如佛罗伦萨城中建筑统一的屋顶形式和色彩,形成了统一的城市景观(图1.2)。

img

图1.1 国外某公共建筑群

img

图1.2 佛罗伦萨城中的建筑

此外,在不规则或有起伏变化的地形条件下,可以通过与地形的结合达到统一,保持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凡是互相制约着的因素,都必然具有某种条理性和秩序感,而真正做到与地形的结合,也就是把若干几幢建筑置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关系中去,则同样也会摆脱偶然性而呈现出某种条理性或秩序感,这其中自然也就包含有统一的因素了。当然,这种形式的统一如果从形式本身来看也许不可能整齐一律,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能够顺应地形的变化而随高就低地布置建筑,就会使建筑与地形之间发生某种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时,各单体建筑就不再能够置身于整体之外而产生独立性,它必须作为整体中的一员而共存于某个特定的地形环境之中,并由此而获得城市体形的统一性。如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灵活(图1.3),高低错落,与地形完美结合,无论是身处其中或从山下仰望,都可以从它完整、丰富的建筑形象中获得极强烈的艺术感受。

img

图1.3 雅典卫城的建筑布局

1.6.4.2 主从与重点

在由实体组成的城市整体景观中,每一实体在景观中所占的比重和所处的地位,都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倘使所有实体都竞相突出自己,或者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分主次,这些都会消弱城市景观的完整统一性。”在城市景观这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各组成实体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它们应当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否则,各组成要素平均分布、同等对待,即使排列得整整齐齐、很有秩序,也难免会流于松散、单调而失去统一性。

在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为了达到统一都应当处理好主与从、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体现主从关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地讲,在古典城市中,多以均衡对称的形式,把体量高大的建筑作为主体而置于轴线的中央,把体量较小的从属建筑分布置于四周或两侧,从而形成四面对称或左右对称的组合形式。四面对称的组合形式,其特点是均衡、严谨、相互制约的关系极其严格。如俄罗斯某广场中的主题建筑位于中间,其他建筑对称与两侧,主从分明比较统一(图1.4)。

但是对称的形式,难以适应近代功能要求,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和变化,近现代很少有人像以往那样热衷于对称了。体现主从差异的形式并不限于对称,一主一从的形式虽然不对称,但仍然可以体现出一定的主从关系。

除此之外,城市景观还可以用突出重点的方法来体现主从关系,所谓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有意识地突出城市体形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同样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的目的。这是现在塑造城市景观标志时运用的重要手法之一,如上海的金贸大厦(图1.5)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绝对的高度优势,成为陆家嘴一系列高层的重点,其他建筑则处于从属地位。现在金贸大厦已成为陆家嘴地区乃至上海的新标志。

img

图1.4 俄罗斯某广场

img

图1.5 上海金贸大厦

1.6.4.3 均衡与突出

均衡是一项重要的构图原则,在空间设计中注意构图的均衡可以取得稳定的效果,符合人们普遍的心态需要。轴线、对称是常用的取得构图均衡的手法。如北京故宫的宫殿建筑群(图1.6),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规划严整,均衡和谐,属无与伦比的杰作。

突出是打破均衡的一种手法,突出能体现创新,给人以强烈刺激,加深人们的印象,特别在城市景观中为造成某些特殊效果而采用。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塔,采取纪念性建筑通常采用的高耸形式,体现了美国人对林肯的崇敬和怀念。但并不是只有高耸的实体才能体现突出,有时候下沉也是一种突出。同在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就是一个采取下沉的突出手法的优秀设计。它没有采取纪念性建筑通常采用的高耸形式,而是采取下沉式墓道的方式,既符合纪念死难者的理性观念,又体现了美国人认为这是他们历史上一次败仗的低调处理的心理意愿。因此,城市的标志往往也出自突出的手法,但突出的设计也要尊重法则并灵活地运用法则。

img

图1.6 北京故宫宫殿建筑群

1.6.4.4 韵律与节奏

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韵律美在城市体形中的体现极为广泛、普遍,不论是东方或西方,也不论是古代或现代,很多地方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城市中组合在一起的建筑更像是凝固的音乐。

韵律美按其形式特点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以一种或几种要素连续、重复地排列而形成,各要素之间保持着恒定的距离和关系,可以无止境地连绵延长、渐变。韵律连续的要素在某一方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变化,例如逐渐加长或缩短,变宽或变窄,变密或变稀。由于这种变化为渐变的形式,故称渐变韵律,渐变韵律如果按照一定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小,有如波浪之起伏,或具不规则的节奏感,即为起伏韵律,这种韵律较活泼而富有运动感。以上几种形式的韵律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体现出一种共性,具有极其明显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于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韵律感一方面表现为虚、实、虚、实的变换。实是指建筑物绿化等实体因素,虚是指实体元素间的空隙。二者组合的有序变化赋予城市体形韵律与节奏的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体形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层次性,体形的组成元素之间应该避免等高、等距的机械排列而造成城市景观的单调、呆板,缺乏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时,这两点时常用到。

1.6.4.5 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是构筑城市景观的基本法则和杠杆。尺度不是尺寸,尺寸是绝对的量,尺度是相对的比。尺寸要满足使用的需要,尺度是空间中各种物质要素与空间的相对关系(比),但要落实到尺寸上。人的视觉对城市景观的比例和尺度是很敏感的,虽然它蕴含于体形之中,人们看不到,却能感觉到。

1.比例

城市景观中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体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比例,只有和谐的比例才会引起人的美感。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和谐的比例呢?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探索过构成良好比例的因素,但结论却是众说纷纭。有一种观点是:只有简单而合乎模数的比例关系才能易于被人们所辨认,所以它往往是富有效果的。从这一点出发,进一步认定像圆、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具有确定数量之间制约关系的几何图形,可以用来当作判别比例关系的标准和尺度。至于长方形,其周边可以有种种的比率而仍不失为长方形。

究竟哪一种比率的长方形可以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长方形呢?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比较,终于发现其比率应是1∶1.618,这就是著名的黄金分割,亦称黄金比。

还有一种看法是:若干比邻的长方形,如果它们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或平行(这就是说它们都是具有相同比率的相似形),一般也可以产生和谐的效果。

总之,构成良好比例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它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没有一种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绝对美的比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和我国上海陆家嘴滨水地区都有高塔,但是高塔与周边的建筑群的比例不同。多伦多的高塔更强调制高点标志的感觉;上海的电视塔,虽然也有形成标志的意思,但是也强调与周围建筑的融合。尽管两处的比例不同,但是都形成了较和谐的城市景观。

2.尺度

尺度是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它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例主要表现为各部分数量关系之比是相对的,不涉及具体尺寸。尺度则不然,它要涉及真实大小和尺寸,但是又不能把尺寸的大小和尺度的概念混为一谈。尺度一般不是指要素真实尺寸的大小,而是指要素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建筑尺度是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形体的大小、使用特点及环境的关系等情况来决定的。影响建筑尺度的因素很多,在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尺寸越大,比例越粗壮,就越具有大尺度的效果。相反,建筑尺度越小巧,比例越纤细,则越偏于小尺度的效果。

在城市景观中,一般来说设计者总是希望使观赏者所获得的印象与实体的真实大小一致,但对于某些特定的场所,如纪念性的广场,往往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处理希望给人以超过它真实大小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夸张的尺度感。与此相反,对于另外一些场所,如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则希望给人以小于真实的感觉,从而获得一种亲切的尺度感。这两种处理手法虽然感觉与真实之间不完全吻合,但是为了达到某种美的感觉还是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