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影响土体冻胀的因素
土体冻胀可分为原位冻胀和分凝冻胀。孔隙水原位冻结,造成体积增大9%,但由外界水分补给并在土中迁移到某个位置的冻结,则体积将增大1.09倍。所以开放系统饱水土中的分凝冻胀是构成土体冻胀的主要分量。分凝冻胀的机理包括两个物理过程:土中水分迁移和成冰作用。决定土体冻胀的主导因素是土中的热流和水流状况,而土质、土中溶质成分、含水量及补给条件、冻结强度、负温及外界压力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冻胀的强度和速度。
3.3.1 土质对冻胀的影响
1.土的粒度组成对冻胀的影响
土的粒度组成是指土固体颗粒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这些组合关系决定着土的结构特征。土颗粒同水相互作用的关系,决定着土具有不同的冻胀变形能力。实际上,自然界除岩石外,所有分散性土都具有冻胀性,饱和的砂砾石层,假若冻结深度为1m,其冻结量可达40cm左右,粗颗粒土变成与黏土、粉土一样有冻胀危险。
从研究是否能够引起水分迁移的角度,土颗粒的直径显得极为重要。颗粒直径大于0.1mm的土,在冻结过程中不存在水分迁移问题。但有些学者则认为不引起水分迁移的颗粒直径尺寸可降到0.074mm。一些资料表明,颗粒直径为0.05~0.1mm的纯净细砂,在饱水情况下冻结,其冻胀率小于1.4%。
从土的骨架粒径上看,粒径尺寸d与土体冻胀有如下关系:
(1)d≥0.01mm时,冻结过程中不发生水分迁移,在冻结锋面没有水分聚集的冰夹层。
(2)0.05mm≤d<0.1mm时,冻结过程产生轻微的水分迁移,在冻结锋面有水分聚集现象,尤其在开敝型冻结时,会出现弱冻胀。
(3)0.002~0.005mm≤d<0.05mm时,在冻结期间水分迁移非常剧烈,在冻结锋面可形成很厚的冰夹层或冰透镜体,表现出极强冰胀性。
(4)d<0.002~0.005mm时,在冻结期间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极少或不发生。
2.矿物成分对冻胀的影响
土的矿物成分包括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和腐殖质。对于粗颗粒土来讲,不存在矿物成分对冻胀的影响。只有在粉质土、黏性土之类的细颗粒土中,矿物成分与冻胀的关系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
黏性土的矿物成分是次生矿物,主要有蒙脱土、伊利石和高岭土。它们对黏性土冻胀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水的能力。蒙脱土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它能够牢固地吸附着较多的水分,降低了毛细管的导水性,从而这类土的冻胀性减弱。高岭土的离子交换能力较弱(不超过蒙脱土的10%)、颗粒表面吸附的水膜有较大的移动性,因而这类土的冻胀性较大。水云母的矿物颗粒表面活性介于上述两种矿物之间。
根据黏性土矿物的类型,其冻胀性大小如下:高岭土>伊利石>蒙脱土。
3.土的密度对冻胀的影响
土的密度对冻胀的影响,首先要看未冻土时土中含水量是否达到饱和,即土体是处于三相还是两相介质的状态。
在土体总含水量一定时,对于三相状态的土体来讲,土体密度增大,孔隙率减少,相应的饱和度随之增大,土体的冻胀性增大。并且在某一“临界密度”时,冻胀量达到最大。这个“临界密度”恰好形成土颗粒间紧密适中,水分迁移的条件最佳。对于黏性土来讲,根据《土的冻胀及其对建筑物作用》相关学者的研究,该“临界密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γdc——临界密度,kg/m3;
γ dH——土的最佳密度,即标准压实时的最大密度,kg/m3。
当土的密度继续增加,土体处于两相介质的状态时,随着土的密度增大,水分迁移量逐渐减少,从而冻胀量也在减少。当土的密度γdc>1600kg/m3时,土的冻胀量很小或不发生冻胀。
3.3.2 土中水分条件对冻胀的影响
土中水分含量与条件是引起土体冻胀的关键因素。土体是否发生冻胀,含水率都有一个界限,只有超过这个界限后,土中水相变成冰体积膨胀才能产生土体冻胀,这个界限含水率称为起始冻胀含水率。土中含水率小于起始冻胀含水率时,土中的原驻水是“冻而不胀”,其原因是在这种含水率的情况下,水相变成冰体积膨胀填充了土的孔隙,地表层并不显示隆起。根据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所吴紫汪研究员的试验,几种典型土的起始冻胀及安全含水率见表3.4。
表3.4 几种典型土的起始冻胀及安全冻胀含水率
图3.6 土体冻结强度与含水量间的关系图
1—砂土;2—粉质黏土;3—含黏性充填的砾石土;4—粉质黏土
不同土体冻结强度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6所示。
3.3.3 外界负温对冻胀的影响
负气温是引起土体冻胀的外界条件,土体的冻结过程伴随着土中温度的变化过程。外界的负气温通过与土体的各相介质的热交换,使得土体温度下降。每一种土质都有各自的起始冻结温度,土体的冻结温度与土颗粒分散度、矿物成分、含水量以及水溶液浓度有关。土体开始冻结并不意味着冻胀,而引起冻胀的温度要比起始温度低些。一般塑性黏土的平均冻结温度为-1.2~-0.1℃,而起始冻胀温度比冻结温度低0.2~0.8℃。土体冻结温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提高,含水率越小,冻结温度越低。
黏土、亚黏土、中粗砂等虽土质不同,但其在封闭型冻结时,土体冻胀随土体负温度变化所显现的规律相似,都有土体冻胀率随土温降低而激烈地增长阶段、增长缓慢阶段和停止增长阶段,如图3.7所示。
由图3.7可知,对于黏性土来讲,土中温度从起始冻结温度到-3℃左右时,是冻胀激烈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所产生的冻胀量约占最大冻胀量的70%~80%;在土温-7~-3℃范围,冻胀增长缓慢阶段,这段冻胀量增长占最大冻胀值的15%~20%;当土中温度低于-10~-7℃以下时,基本上不再发生冻胀,在这区段的土体冻胀量最多占最大冻胀值的5%以下。
图3.7 土体冻胀率与土温的关系
○—黏土,ω=44.6%;●—亚黏土,ω=37%;×—中粗砂,ω=20.7%
对于中粗砂,上述三个区段的土温大约为-1~0℃、-2~-1℃、-3~-2℃。土温在第三温度区段时,砂土的冻胀为0,亚黏土为2%,有的黏土可达11%。
根据苏联试验资料记载,各类黏性土的冻胀结束温度ts见表3.5。
表3.5 各类黏性土的冻胀结束温度ts
冻结速度对土体冻胀的影响更为明显,如果土体冻结速度过快,土中水分来不及迁移,导致冻胀率下降;如果冻结速率缓慢,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时间长,迁移量大,导致冻胀率大,如图3.8所示。
图3.8 土体冻结速率与冻胀率的关系
3.3.4 外界压力对土体冻胀的影响
对于正冻土或已冻土来讲,外界压力将破坏冻土中冰与未冻水的平衡,从而使得土体冻胀量减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界压力作用,致使土颗粒间的接触压力增大,已冻冰晶在压应力的作用下部分融化,只有在更低的温度下才会重新结冰,降低了土中的水冻结的冰点。
(2)在外界压力作用下,颗粒间巨大的接触应力,致使未冻水含量增加,且使未冻水由高应力向地应力区转移,而重新结晶。
(3)外界压力作用影响了土中水分迁移的“抽吸力”,致使未冻土层中水分向冻锋面迁移量减小。
综上所述:外界压力对地基土冻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而土体产生冻胀量减小。土体的冰胀与外界压力之间的关系,如图3.9和图3.10所示。
图3.9 外部压力对土体冻胀的影响
1—砂土;2—亚黏土
图3.10 饱水黄土冻胀率随外部压力而变化图(图中各点数据为相应的冻结速率)